登陆注册
48244500000014

第14章 子路第十三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

子路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给民众带头,使民众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析”

在权力—道德型社会,治理政事要以身作则,为民众做表率,民众才会信服你,才会真正跟随你,拥护你,自身的统治地位才会坚如磐石。反之,不能以德服人,而以权势压人,民众也许一时畏惧于权势,敢怒不敢言,但这已经开始把民众驱赶到自身的对立面去了,势必影响自己的统治基础。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问怎么治理政事。孔子说:“给下属做出榜样,不计较小过错,选拔贤才。”仲弓说:“怎样知道贤才并把他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吗?”

“析”

当政者要给下属做出榜样,积极引导下属向善,使他们远离恶,保持整个统治团队的道德力、号召力;要宽以待人,对非原则的小错误不予计较,因为人不是机器,难免要犯错误(当然,原则性的错误还是要追究的,乃至清除出队伍。此外,有一种人大错误没有,小错误不断,也要加以教育,甚至清除出队伍。),保持整个统治团队一定的宽容性和弹性;要选用贤才,确保统治团队有一定的流动性,使统治团队有生命力和进取心。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

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从哪里先做起?”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是这样的吗?您真是迂腐啊!这有什么可纠正的?”孔子说:“仲由,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总是采取保留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说话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运转不起来;礼乐制度运转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不恰当,刑罚的执行不恰当,民众就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行得通。君子对自己的措辞说话,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行。”

“析”

古代中国很重视“名”,有“正名”、“师出有名”之说。所谓的“名”是指名分、道理。古人并不把治国或打仗看做技术上或技巧上的事,而是认为要按照一定的道理或者说理念来进行。那种主张治国或打仗是纯技巧的事是很低层次的,而且,这种认识也不会把国治理好,也不会把仗打得很理想,甚至会导致失败。古人的这种认识虽历经千年,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西方人对此表示高度赞同。君不见美国人一打仗,就拉联合国这面所谓道义的大旗。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了出去。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讲求礼制,民众就没有不尊敬的;在上位者讲求义,民众就没有不服从的;在上位者讲求信实,民众就没有不讲真话的。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民众就背负小孩来投奔你,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析”

君子或者说在上位者应当胸怀天下国事,考虑如何把国家政事治理好,而不是一心想着如何种好一亩三分地,去从事具体的劳作。如果君子或在上位者不去关心家国大事,而只想着如何种好地等琐碎的小事,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而是正如孔子所说他只是一个小人,因为小人只关心与自己衣食有关的事,其他的事不会去关心。而且,君子或在上位者把国治理好了,自有民众会投奔你,会为你效力,不必自己亲劳农作,也能富足。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让他处理政事,却办不了;让他出使外国,不能独立对答交涉。读得再多,有什么用呢?”

“析”

在孔子看来,做官不仅要学习诗、书、礼、乐、射、御等各方面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政务的处理。因为,光有书面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就不能治理好国家。可见,孔子非常重视应用和操作能力。因为孔子不希望他培养的弟子是不能处理政务之人,否则,那是他教育的失败,也是他的耻辱。这大概是他不能忍受的。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民众也会去做;自身不正,即使发布了命令,民众也不会听从。”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己,治理国政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

“析”

在德治社会,当政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对国家能否得到治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当政者自身端正,一身正气,民众就会效仿他,整个社会就会有一股正气,邪气就无法生存。当政者自身不端正,一身邪气,整个社会就会乌烟瘴气,正气得不到张扬了,国家衰败也快。这不仅在德治社会是如此,在现今的法治社会也很注重个人的道德品质。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

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事,就像兄弟一般没多大差别。”

“析”

其时大概不仅仅是鲁国和卫国的政事相差不大,就是其他诸侯国也相差不大。它们都处于分封制向大一统集权制的过渡时期,都是权力来支配社会的一切。只不过,是一种方式取代了另一种方式,就像如今金钱支配型社会一样,表现形式都大同小异。

13.8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有一点,就说:‘差不多够了。’稍微多一点,就说:‘差不多完备了。’更多一点,就说:‘差不多完美了。’”

“析”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对物质享受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即一个人面对物质享受应该是比较淡泊的,应该是知足的,而不是贪求无止境。只有不迷失在物质享受的丛林中,才能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就会败坏德行。因而,孔子对公子荆的淡泊很赞赏。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民众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析”

在孔子看来,一个国家首先要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如果民众贫困得连饭都吃不饱,每天为吃饭而疲于奔命,那么,民众就容易铤而走险,走向犯罪的深渊,更不必说教化了。不过,国家的职责不能仅限于解决衣食住行,更要去教化民众。如果民众只懂得吃饭睡觉,那是动物,不是人。孔子的礼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不去教化,何谈懂礼仪的人,也就没有礼治社会了。因而,他高度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搞得差不多,三年就会很有成绩。”

“析”

大概是周游列国而不用,而自己年岁又增加,想此生再不行动,就无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了。因而,孔子非常心急,顾不上自己所倡导的谦逊礼让,径直站出来说自己很有才干,当政者用我吧。我在想,如果当时真有人用孔子,不知道孔子会治理得怎么样,是否能言行一致呢?

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可以消除残暴,免除杀戮。’这话说得真对呀!”

“析”

在达到消除残暴、免除杀戮之前,善人治理国家还需要不需要杀戮?我想,应该还是需要的。善人一方面教化民众向善,另一方面,以杀戮和重刑来处理敢于屡次违背仁义道德的人,使民众被刑罚所震慑,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只走善之道。这在当今西方社会也如此,以罚重金乃至使其破产来制止任何坑人行为,古今一理。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使人有仁心。”

“析”

善人为邦百年,王者理政一世,才可以“胜残去杀”,使天下归仁。可见,要使天下达于仁是很艰辛的事,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不难看出,孔子对仁政的实现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

冉有从办公的地方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有回答道:“有政事。”孔子说:“那只是事务罢了。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析”

本章是孔子正名的具体表现。孔子对政和事作了严格的区分。所谓政是朝臣在朝堂上商议的国家事务,事是指大夫和家臣讨论的家庭事务。由于季氏专权,他把国家事务拿去与家臣讨论,而冉有也就政事不分了。孔子对此做了纠正,从一个侧面批评了不合礼制的做法,维护了礼制的尊严。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

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道:“说话不可以像这样简单而机械。人们说:‘做国君难,做臣子也不易。’如果君主知道做君主的难处,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道:“说话不可以像这样简单而机械。人们说:‘我做君主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快乐,只是我无论说什么都没有人违抗我。’如果说的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的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衰亡吗?”

“析”

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其盛衰常常系于最高统治者一人身上。虽然像古代中国通过荐举和科举的方式来选拔、任用贤能,但是,最高统治者却是世袭的,不是选拔的。而且,在古代的人们看来,君主及其子孙的权力是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天所赐予的,对他无法进行约束。因而,就形成了君主一人治国的局面,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也就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着来。”

“译”

叶公问如何治理国政。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远处的人归附。”

“析”

孔子讲了一个评判善政和恶政的标准。善政能使自己统治下的民众愉悦,没归附的民众想着来投奔你。而恶政则是使自己统治下的民众感到处于水深火热中,他们厌恶这个统治者,并时刻想着弃这个统治者而去。这种对善政的评判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统治者形成压力。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

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官长,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析”

治理国政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快,追求个人的政绩,否则,就会忽视为政的根本目的,从而达不到原来要达到的目的;要着眼于国家和民众的根本利益,不要贪图眼前一时的小利益,因为这会扭曲那些国家的根本利益,甚至使它们受到损害。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和你说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析”

在孔子看来,父亲不为儿子隐瞒过错,儿子不为父亲隐瞒过错,就是不慈不孝。不慈不孝就会造成以下犯上,就会造成纷争,就会破坏亲人间的和睦。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单元,如果不稳不和,就会影响一国的稳定。因此,父亲或儿子有过错,不要去公开,要加以隐瞒。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矩,处理事务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边远蛮荒之地,也不可背弃。”

“析”

我们知道,孔子的人学是实用人学,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特别是如何做到仁,给予具体的指导。本章樊迟再次问仁,孔子从对己、对人以及对事三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回答,即闲居在家要保持庄重谨慎,不要因无人干些苟且之事;对待他人和朋友要忠心、诚实,不要背信弃义;处理事务要严肃认真,不要马虎了事,甚至草菅人命。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兄弟怡怡。”

“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国外能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乡里人称赞他尊敬年长者。”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信实,做事一定坚决果断。这是识墨浅狭的小人。但也可以说是次一等的士。”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算得上什么?”

子路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之为士?”孔子说:“互相督促勉励,和睦相处,就可以算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析”

春秋变革时期,思想文化不再为朝廷和贵族所垄断,普通人也可以习得文化知识,于是,产生了大量士人。这些士人素质不一,鱼龙混杂。那么,什么样的士才是真正的士?在孔子看来,有知耻之心,注重修身,又能投身仕途,辅弼君主,为国尽忠,立事功的士,才是真正的士,即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方是国家需要的士,真正的士。被一方人称为有德行的士,算是次一等的。被一些人或者说朋友认为说到做到的士也勉强算得上士。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

孔子说:“如果不能与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交往,那一定要和激进的人和狷介的人交往。激进的人积极进取,狷介的人洁身自好,不肯做坏事。”

“析”

在孔子看来,狂者和狷者虽不如中行那样是至德,但他们各有各的长处。狂者积极进取,狷者洁身自好,不做坏事。与他们交往,可以从他们身上吸取到他们各自的长处,加以综合、平衡,从而达致中庸。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易经·爻辞》说:“人不能长久保持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不用去占卜了。”

“析”

修德需要恒心。没有恒心,就不能修得良好的德行。有了良好的德行,获得了大家的赞许,更要把它保持下去,而不是走下坡路,失去良好的德行。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原先的赞许就会变成鄙夷,自己也声望扫地,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

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析”

君子的和谐统一是以道义为基础,它不要求盲从附和,丧失其尊严和独立性,相反,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允许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尊重彼此的尊严,以此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而小人则是以利益结合在一起,为了利益就苟合盲从,完全丧失自己尊严的一致性。这种结合是暂时性的,不和谐的,一旦利益消失就土崩瓦解。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

子贡问道:“地方上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子贡又问:“地方上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不如地方上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厌恶他。”

“析”

本章孔子又讲了一个辨识人的方法和标准。在孔子看来,世人不是清一色的,有好坏之分。因而,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不能只看众人的好恶,而要先分清楚说好恶之人属于哪一类人。只有把说好恶之人区分清楚,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善恶。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喜欢,他不会喜欢的;等到他使用人时,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取得他的欢喜很容易: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析”

君子考虑的是道义能否实现,而不是自己的私欲是否得到了满足。因而,和他说道义的事他会很高兴,而对纯粹的阿谀奉承他是不喜欢的。而且,为了道义之事,他不会根据一己喜好任用人,而是根据各人的实际才能来使用他们。这样,就可以亲贤人,远小人了。而小人恰恰相反,他关心的是他的私欲能否得到满足,只要能满足他的私欲,即使是阿谀奉承,他都会很高兴,对于曲意奉承的人,自然加以重用。这样,小人毕至,贤人远走。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

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详舒泰。“

“析”

君子有德行,为人谦逊,胸怀天下民众,不怀私欲,故而,君子看上去安详舒泰,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之情。而小人修养不够,稍有得志,便傲慢凌人,并且,时刻想着自己的私利,生怕受到一点点的损失,私利受到损失时,就怨言满腹,因而,总让人觉得他不泰然。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寡言,接近于仁了。”

“析”

在孔子看来,仁者绝不仅仅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更不是懦弱的代名词。事实上,仁者刚强、果敢,也即敢作敢为,充满阳刚之气,富有行动力,在关键时刻或危难时刻总能看见他的身影。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

孔子说:“善人教导民众七年,也就可以让他们打仗去了。”

孔子说:“不对民众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析”

在孔子看来,不仅要教育民众为仁,而且,还要教练民众作战。教育民众为仁,是为了在承平时期保持国家的稳定和谐;教练民众作战,则是为了在有战事时民众可以保家卫国。否则,只知道为仁,不知道作战,徒被不仁之国欺侮;而只知道作战,不知仁的民众就成了杀人机器。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在教育民众为仁和教练民众作战之间是不均衡的,也即孔子以教育民众为仁为主。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毓老师说春秋繁露(全集)

    毓老师说春秋繁露(全集)

    本书是根据毓老师1993-1999年在奉元书院讲授内容整理而成。《春秋繁露》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哲学著作,是解释《春秋》最重要的一部书。毓老师认为董子治事之道,超过先秦诸子,并强调要懂《春秋》必读《繁露》,由此可知公羊学思想,可启发人的智慧,使人过上理智的生活。《大易》与《春秋》,是中国最难懂的两部书;这两部书没有读,就难以懂中国文化。古人思想,不能片面读,必要融会贯通。想重建文化,必下深的功夫,立说才不失其本。成就大事业必有德望,言行不一致的,没办法立说。要以古人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接新枝,发新芽。每个人都有时代的使命,运气好,就有发展的机会。
  • 大学全鉴(第2版)

    大学全鉴(第2版)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学。《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书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历史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大学》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 洛克谈人权与自由

    洛克谈人权与自由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一个人没有损害另一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其事。他也提倡个人财产的合理性,认为个人有权拥有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合法财产。洛克提出的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享有自由的权利以及财产权。
  •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的根本任务是,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实践,忠实于经典著作的原意,科学地、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结合新的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干部群众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本册为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丛书第1辑,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落叶的

    落叶的

    有人说凡人仅仅只是凡人,因为思想里就是凡人,那么一旦凡人穿越了,他还是不是凡人呢?
  • 殇雪尘缘

    殇雪尘缘

    琉璃与沧海,白雪掩尘埃,千年奈何,这一世你是雪,我便是冬天,只怕我是尘,雪遇我即化,化作了纷飞的苦雨,我愿看着你空中起舞守护...
  • 斗气冤家

    斗气冤家

    天呀,她到底走了什么好运,竟然遇到一位那么好的男人,首次见面就到她的经理面前投诉,害得她被经理臭骂一顿。次次见面更加悲惨,她不仅失去自己保存已久的初吻,而且还被害得无端端关进警察局里两天两夜,看来那个男人是自己的瘟神一点也没有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吞霸诸天

    吞霸诸天

    一个被判打扫战场的少年沈冰,无意间拾得一片玉片,从此凶猛得一发不可收拾。丹药宝器统统归我,仇家对手鸡犬不留,金钱美女照单全收,万界法则唯我独尊。且看少年沈冰如何一步步占尽机缘、掠夺功法、抢走气运、吞霸诸天!
  • 隔壁腹黑小萝莉

    隔壁腹黑小萝莉

    她8岁把10岁的他,当马来骑,等家长找来时,她却哭丧着一张小包子脸,说“那位帅哥哥欺负我,拿我当马骑。”所有的家长都责怪他不懂事,他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这件事不了了之。十年后他们再次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屌丝奇游记

    屌丝奇游记

    一个纯屌丝征服所有强者的王者之路。其他国家的。异能者什么的全部都败在他的脚下。就连传说中的玉皇大帝都是他的小弟。
  • 初访记

    初访记

    洛蓝,是“宙际移民计划”第一批亲赴目标宇宙中所有宜居星球进行实地初探考察的观察体验员中的一员。因是借用“当地人”身体来展开任务,使得洛蓝必然经历一个——从“我们”和“你们”,到既是“原来的我们”、也是“现在的我们和他们”——这样的心态、视角的转变。并最终找到最能兼顾这几方视角的适合洛蓝的“平衡点”。而她这一生的经历,也将成为下一批来这星球的到访者们的重要参考。
  • 异案CIS

    异案CIS

    他来自神秘豪门,她来自武学世家,却因为一次神秘事件,开始了一段带有神奇色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