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居巴伐利亚,原是个可望不可及的梦。
女儿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马里兰已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总以为她的下半生也会同马里兰作伴,马里兰也会成为我颐养天年的常居之地。然而命运却阴差阳错地让她这个爱乐者来到了巴赫、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故土;她移居德国,到了巴伐利亚,在慕尼黑南郊的一座小城继续她的研究。据她说,当她来到巴伐利亚这里要作出最后决断的时候,漫步在这山道上,悠然见到南边那戴着雪盖的德国最高峰楚克斯皮策(Zugspitze,2963m)和那峰峦起伏、气势磅礴的阿尔卑斯群山,我向她描摹过的一幕幕情景浮现眼前。这也许是关键的砝码,天平倾向了巴伐利亚。她终于离开了忍冬香飘的马里兰,尽管是那样依依不舍。
巴伐利亚这个名字是清末从英文“Bavaria”翻译过来的,德文是巴耶恩(Bayern)。但“巴伐利亚”的译法已惯用并固定。近年来在网上常见有人把它译成“巴仁州”,这就好像把荷兰按原意译成“低地王国”一样不妥。巴伐利亚虽然比小小马里兰面积大一倍多,若是放在美国还只能够算个小州,但却是德国最大的州,面积几乎是荷兰的两倍。巴伐利亚位于德国东南,东接壤捷克,东南角和南部枕着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同奥地利为邻。巴伐利亚无论从历史、行政和地理上看都很特别:历史上她是最晚融入德意志联邦的一个王国,直至1871年元旦俾斯麦在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巴伐利亚才正式成为德意志大家庭的一员,并保留着比其他的州更多的自治权。尽管巴伐利亚没有像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那样一直坚持闹独立,但这里的自治意识一直是德国人里最强的,其正式的名称就是“巴伐利亚自由州”(FreistaatBayern);地道的本地人至今还说着让柏林汉堡波恩法兰克福人不太能听懂的德语。巴伐利亚在地理上也很独特,其南部的边界正好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北缘,整个巴伐利亚大体上是平原和丘陵地带。
就地理角度看,作为大河体系的分水岭,往往是大山脉。然而,巴伐利亚平原上却有着一条很难辨别的分水岭,把莱茵河水系和多瑙河水系分了开来。多瑙河在巴伐利亚南部自西向东流入奥地利,而莱茵河的最大支流美茵河却从波希米亚朝西从多瑙河北面不远处九曲十八弯地朝西北流去,经法兰克福在美因茨汇入了莱茵河。西流的美茵河(Main)同东流的多瑙河(Donau)在雷根斯堡(Regensburg)附近几乎是在反方向擦肩而过。为此,巴伐利亚政府从巴姆贝格(Bamberg,旧译“班堡”)到凯尔海姆(Kelheim,在雷根斯堡西侧)建造了一条运河,通过水闸、天然河段和人工水渠把莱茵河水系和多瑙河水系连接了起来,称之为莱茵(R)-美茵(M)-多瑙(D)运河(RMDCanal)。许多地段的水渠腾空跨越谷地,从谷底仰望游船从高空慢慢游弋而过,蔚为壮观,宛如童话一般。
有了RMD运河,也就有了从北海到黑海的莱茵-多瑙内陆航线,除了货运,游客们也可以搭乘游船从阿姆斯特丹启程沿莱茵河逆流而上进入德国,过科隆、波恩,经科布伦茨神游莱茵河大峡谷,然后在美因茨拐入美茵河,经法兰克福后九曲十八弯地到达巴姆贝格,然后由RMD运河进入多瑙河到达多瑙名城雷根斯堡;再顺流而下进入奥地利,过维也纳,入匈牙利,到达布达佩斯。若游兴未尽,大可继续航程,经罗马尼亚进入黑海,南可以抵达伊斯坦布尔,北可以抵达黑海的明珠克里米亚半岛的敖德萨。多么诱人的航程!
慕尼黑
慕尼黑对我并不陌生,但以前毕竟只是蜻蜓点水似地到过多次,印象是肤浅的。慕尼黑这个在清末就已经固定的译名,似乎给人以“黑不溜秋”的错觉;偏偏我记住的又尽是历史上那些“啤酒馆政变”(1923年)、“慕尼黑阴谋”(1938年)、“慕尼黑惨案”(1972年),加上那北郊的达豪集中营;总之,她缺少一点如其近邻萨尔茨堡那样“天朗气清”的好印象。然而时间一久,慢慢就体味出了她的韵味;作为巴伐利亚自由州的首府,她当之无愧。
位于市区西侧的宁芬堡(Nymphenburg)宫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因为这里常常有音乐会。过去曾作为游客很刻意地到访该名胜,总爱把她同巴黎的凡尔赛比较;现在就很少想到凡尔赛了。宁芬堡宫原来是巴伐利亚王室的夏宫,到路德维希二世(LudwigII,1845—1886)在位时,他按照巴黎凡尔赛宫的格局重新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每次在音乐会开始之前,我们总会留很充裕的时间在这“林中仙女”(“宁芬”为林中仙女之意)花园里盘桓,这里的树林和湖面的面积远超过了凡尔赛。偶尔还会遇到身穿文艺复兴时代礼服的新郎新娘在此摄像,空间上相隔才几步,想像中的时光却似乎倒流了数百年,很陶醉于这样的错觉。
每年九月开始的啤酒节,是“Mnchen”最为热闹的当儿,总会吸引无数的来客蜂拥而至。这里许多的“啤酒花园”听起来委实吊人胃口。其实所谓“啤酒花园”只是个象征的美称而已。这里的人们喜爱在露天就餐,所以只要室外有条件——有花园没花园都一样,餐馆就会在室外提供自助服务,顾客自己排队买想吃想喝的,自己拿到自选的座位上享用;价格自然比坐进里面的餐馆由侍应生侍候低廉很多。“啤酒花园”的确切意思不过是:无服务的室外餐饮,和“花园”没有关系;至于啤酒,自然是到处都该有的。
每经过市政厅,只要天气晴朗,总爱购票搭乘电梯上塔楼顶去眺望南边那戴着雪顶的阿尔卑斯山群峰。第一次上去那趟,天朗气清,能见度特别好,南边六七十公里外的皑皑群峰竟然是一览无遗,可谓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可以后几次再上去,就再也没有如此好的天气,如此好的眼福,尽管如此还是乐此不疲。
这里有三十几家博物馆,其中位于伊萨河(Isar)岛上庞大的德意志博物馆很值得多去几次,因为一次是无论如何看不完的,旅行者更不可能有这个条件。它是一座工业和科技史博物馆,内容广博而详尽,从矿业、冶金、火车、汽车到发电、印刷、通讯、航海、航天,应有尽有;整个展出面积达五万平方米,有一万七千种展品模型。
爱车者到慕尼黑,不可遗漏奥林匹克公园边上那BMW(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三圆柱的别致高楼以及旁边的汽车博物馆;只是不太喜欢BMW那个中译“宝马”。为何总爱把好端端的名字弄得那样鄙俗,非得同财宝联系起来?瑞典的Volvo也并没有半点“豪富”的意思。有些“炎黄子孙”似乎永远扔不掉赵公元帅的“奶瓶”。奇怪的是,按上海亲友的告知,有一半以上的恶性车祸事件,肇事者开的都是BMW。
身在慕尼黑,觉得一下子和莫扎特靠近了许多,从这里驱车前往萨尔茨堡仅一小时路程,从而萨尔茨堡也成了可以常到的地方,甚至去那里听音乐会也不难。在莫扎特年代,那可是整整一天的马车路程。
到了慕尼黑,总会到达豪(Dachau)集中营博物馆参观,因为这是一段不可遗忘的历史。达豪集中营是纳粹建立的第一座集中营,并成为其他集中营的样板。值得一提的,也是值得牢记的是,在达豪集中营遗址入口处刻着的一位十七世纪诗人的警世名言:“当一个政权开始烧书的时候,若不加阻止,下一步它就要烧人!当一个政权开始禁言的时候,若不加阻止,下一步它就要灭口!”在出口处又有一句警言:“当世人忘掉这些事的时候,也就是这些事还会发生的时候。”
爱尔兰著名政治家柏克(EdmundBurke,1729—1797)说过:“邪恶盛行的必要条件,就是善良人们的沉默和无所作为。”(Allthatisnecessaryforthetriumphofevilisthatgoodmendonothing.)
罗曼蒂克大道
我不敢说巴伐利亚的中世纪古典建筑是德国最多的,但确实比比皆是;其中最为著名和集中的,就是从巴伐利亚西北大城维尔茨堡(Wrzburg)开始往南直至德奥边境的费森(Fssen)附近大名鼎鼎的新天鹅堡(Neuschwanstein)那段著名的罗曼蒂克大道(RomantischeStra?e);这三百多公里的路线就如同一串珠子,一路上密匝匝有近三十座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大城小镇和城堡,一个接着一个,教人如置身于古典的童话世界,乐而忘返。
到过维尔茨堡的游客无不为这座古城的气魄叹服。那高耸在美茵河上的马里安贝格城堡(MarienbergFortress)和要塞下雄伟的大石桥,不禁会让人联想起布拉格城堡和查尔斯桥,气魄不凡。维尔茨堡故宫的规模和气派,令慕尼黑的故宫相形见绌。
从维尔茨堡往南,中世纪的美丽小镇一个接着一个,目不暇接;它们既各有特色,又有些雷同。不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绝对不会错过罗滕堡(RothenburgobderTauber)这个闻名德国的中世纪小镇,她几乎就是中世纪的代名词。
接下去比较著名的城镇有丁克尔斯毕尔(Dinkelsbhl)、诺德林根(Nrdlingen)、大城奥格斯堡(Augsburg,那金碧辉煌的宫殿犹胜慕尼黑)、有莱希河瀑布的山城朗兹贝格(LandsbergamLech)、坐落在小山顶古城墙内的小城雄高(Schongau)、绝世精美的维斯小教堂(Wieskirche)、高天鹅堡(Hohenschwangau)和新天鹅堡(Neuschwanstein)。这罗曼蒂克大道还可以延伸到世外桃源般的林德霍夫宫(Linderhof)和缆车可以直抵峰顶的德国最高峰楚克斯皮策(Zugspitze,2963m)。
惠泽后世的路德维希
从慕尼黑的故宫、宁芬堡宫,从费森的高天鹅堡、新天鹅堡到林德霍夫宫,从拜罗伊特的瓦格纳歌剧院到瓦格纳的“毋妄”故居;从位于慕尼黑和萨尔茨堡之间的希姆湖(Chiemsee)湖心岛上那豪华的宫殿;都可以聚焦到一个人物——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身上。
路德维希二世出生在宁芬堡宫,其童年时期大多是在费森那橘黄色的高天鹅堡里度过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那许多同他密切相关的地方外,他同慕尼黑西南十五公里处的施塔恩贝格湖(Starnbergersee)也有着命中注定的缘分:这里有他最美好的回忆,也是他最终的饮恨地。
施塔恩贝格湖是一个南北走向的狭长湖泊,南北长十五公里,东西宽仅三公里。在湖的东岸北端有个贝格(Berg)小镇,濒湖的山坡上有一座巴伐利亚王室历史很久的古堡;这里也是路德维希童年时代常来的地方。他常来此,是因为他所钦慕的堂姐希茜公主伊丽莎白(Elizabeth,1837—1898)就居住在湖对面西岸那座称作泊森霍芬(Possenhofen)的古堡里。所谓希茜“公主”,不是指国王的女儿,而是路德维希的堂叔、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MaximilianJosef)的女儿。尽管姐弟俩年龄差八岁,但两人青梅竹马,情深谊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