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十八九,美好的事物毕竟不会经常伴随在身边。反过来说,也正因为如此,“美的瞬间”就显得弥足珍贵。生活里常会有“美的瞬间”,就看你能不能把它捕捉住。就如仰卧在草地上凝视着蓝天,那“美的瞬间”就像飘过的一朵美丽白云从那高高的树梢头上一擦即离,稍纵即逝。
每次归国,行程匆匆,很少看电视。某晚拜访老友,适逢在他家中看到了一场电视访谈:那是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人生》栏目采访女中音歌唱家梁宁。印象最深的,就是梁宁在谈到自己遭遇感情挫折的那段经历时,以瓦格纳《汤豪塞》里的一段音乐为背景留下的那“美的瞬间”。那是一幅难得的音像并美的画面。
我对女中音情有独钟;但长期在国外,没有机会了解梁宁。适逢2000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荷兰出差狮城,终于在狮城的维多利亚音乐厅举办的梁宁独唱音乐会上聆听了她的歌喉。觉得分外亲切的是,除了欧洲歌剧的咏叹调外,她还唱了王洛宾根据俄罗斯民歌改编的《在那银色月光下》,还有几首我在嘉陵江畔童年时代爱听的歌:任光的《渔光曲》、冼星海的《黄水谣》和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让我印象至深。
成功是奋斗的结果,自然还得加上天赋和幸运。在美国著名的朱利亚特音乐学院刻苦进修三年后梁宁于1989年取得了硕士学位,也拿到了第一个正式的演出合同。毕业考试后的第二天就匆匆飞往伦敦出演《卡门》中的女主角,走上了国际舞台。比才的《卡门》是一齣难度很高的歌剧,要能歌善舞,边歌边舞。在西方可以说是很难有人会不知道《卡门》的;越是名剧,竞争越大,观众也越挑剔,也就越难演。
歌唱家辗转欧美,后来把家安置在德国汉堡。1998年,她经历了情感生活中的一次大挫折,度过了一段人生低潮;那是刻骨铭心的痛。但她有音乐和事业,她没有被击垮,没有倒下。那段时间,她常常一个人开着车,听着瓦格纳的歌剧《汤豪塞》(《Tannhuser》)里那段朝圣者的合唱,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这段合唱的旋律也是歌剧《汤豪塞》序曲的主题。瓦格纳一生最崇拜贝多芬,他指挥乐队演奏得最多的也是贝多芬;难怪瓦格纳的音乐也具有贝多芬那样的崇高美,能够从人们的心灵里打出火花来,让人振奋不已。
梁宁说:“在那个时候,我的灵魂被这音乐所震撼;虽然很悲痛,但因为有了这个音乐,我当时掉下的眼泪已经不是因为悲痛,而是因为瓦格纳这个音乐。灵魂是一种很深沉的东西,我不知道怎么来描绘,但是在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升华了。”
访谈到此,梁宁让电视台播放了这段《汤豪塞》朝圣者的合唱主题,她屏声聆听,眼眶里再次涌出了晶莹的泪珠。这是很难得的“美的画面”和“美的瞬间”。太美了!这是一种高尚的美!一种和容貌无关而沁人心脾的美!这样的泪花比“悲戚戚泪珠子乱抛”要感人得多。美的品位也正在于此!我想,这难得的“美丽画面”和“美的瞬间”的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作品。这时候的梁宁既是她自己,也不是她自己!
瓦格纳的音乐里常有着恢弘磅礴的气概,也包涵着日尔曼式的理想色彩和英雄主义;这种崇高的气概里蕴涵着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难以遏制的人生使命感。我相信,瓦格纳所感动梁宁的正是这些。这同评论家们所标榜的“浪漫主义”——甚至同瓦格纳李斯特们自己标榜的“浪漫主义”——没有关系。
还清楚记得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听到《汤豪塞》里这段音乐时那心潮难平的情景。怪不得西班牙歌唱家荷赛·卡雷拉斯(JoseCarreras)在战胜血癌和死神以后所出版的歌唱专辑《纯粹激情》(《PurePassion》)里,给从《汤豪塞》里这段主题改编成的歌曲以《欧洲的荣光》的标题。只要感受到了瓦格纳的音乐,就不难理解在瓦格纳葬礼上那千人同哭万人同悲的感人场面。
从小就同我一起听贝多芬的一位教授,曾在德国工作过,对瓦格纳在德国民众心中的地位深有感触。教授如是说:“我在德国的那些日子里,深深地体会到瓦格纳和巴赫在许多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几乎超越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究其原委,也许可以这样解释:如果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是反映了人类普遍认知的价值观的话,那么瓦格纳和巴赫的音乐则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日耳曼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它恰恰是反映了日耳曼民族性格中的两个侧面:瓦格纳的坚韧不拔和崇高的使命感;巴赫的精细严谨和一丝不苟。正是这两者,组成了这个民族面对一切的精神支柱。”
是的,瓦格纳的音乐是振拔心灵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