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名胜多多。有的地方,到过一次就没有再访的念头,如大名鼎鼎的那不勒斯。然而莱茵河却像醇酒那样让我上瘾,记不清访过几回;不过这吕德斯海姆9(Rdesheim)和莱茵堡(BurgRheinstein)则无论如何值得一提。
吕德斯海姆是莱茵河上最著名的酒镇,也是莱茵高葡萄园区的酿酒中心。南北走向的莱茵河从美因兹起改成了东西走向,一直向西过吕德斯海姆再拐回北,进入莱茵河大峡谷。这二十多公里东西走向的河段的北岸山峦称莱茵高(Rheingau),那布满了葡萄园的山坡自然就面向着正南,加上山坡的斜度,使得日照分外充沛,被称之为莱茵河上的阳光谷。葡萄质量的高低除了品种因素外,全在于生长期内充分的日照量以及较大的昼夜温差,因此莱茵高葡萄园区的葡萄质量是莱茵河流域最好的,酿出的葡萄酒酒质也最佳。欧洲的葡萄酒收藏者往往会记下那些日照分外充沛的年份和地区,凡是这些年份在这些地区所产的名酒,收藏价值就高。
最著名的好酒就是法国波尔多(Bordeaux)的红葡萄酒“白马酒庄1947”(ChateauChevalBlanc1947),它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名贵的葡萄酒,价值抵万金。莱茵高那面南山坡的纬度虽然比法国西南部近海的波尔多要偏北八百多公里,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却使得其年平均日照可以和波尔多相近,而且其昼夜的温差比波尔多大得多,所以这里的葡萄酒质量名不虚传。只可惜莱茵高葡萄园区的面积实在太小,远不到波尔多葡萄园区的一个零头,所以产量很有限;更美中不足的是,莱茵高的特品白葡萄丽丝灵(Riesling)所酿出的是白葡萄酒。由于人们在正式场合或宴会上都习惯饮红葡萄酒,加上红葡萄酒对心血管的保健作用,使得其地位大大地超过了白葡萄酒。丰产的波尔多红葡萄酒可以销遍全世界,而莱茵高的白葡萄酒则要来到吕德斯海姆才能品尝到正宗的佳酿。
吕德斯海姆被称为莱茵河上的“麦加”,可说实至名归。自然,要真正体验吕德斯海姆的酒乡风情则一定要逢上酒节前往。这里的酒节自然以葡萄酒为主,但也绝不会少了啤酒。还是1988年夏天第一次莱茵河的水上之行,就让我打定了主意要专程来吕德斯海姆一次。这里的酒节很多,或大或小每个月都有,但规模最大的则是七月份第一个星期六在这里举办的莱茵烟花节以及八月份第三个周末这里最热闹的一次酒节。莱茵烟花节早已经在科布伦兹亲历过,自然就选上了八月份的酒节了。能凑上这么一个机会,已经是十年后的夏天,我们从莱茵河下游荷兰境内的奈梅亨驱车来到了这个渴望已久的莱茵酒乡。
一个月前我们就通过这里的旅店为我们联系好了镇内的两个“Zimmer”10房间。我们抵达酒镇刚好是中午,车子只能停在小镇外的停车场。这一天酒节人满为患,虽然我们预定了两间房,旅店还是问我们能否挤进一个大房间里。我们同意了。于是就由一个女孩带着我们串街走巷前往;那是深巷底处的一间两层楼古式民宅。这一天,主人一家全挤到了楼下,把楼上几间全部“Zimmer”了。我们那个大房间里有一张大床,临时为我们加了两个行军床,但一切都净洁而舒适。我们用自己带来的食品解决了午餐,就先行前往酒镇西边尼德伐尔德(Niederwald)山上著名的德意志统一纪念碑(GermaniaDenkmal)。
从酒镇到西边山坡上的纪念碑不过一公里多路程,居然还有缆车服务。本来我们准备慢慢走过去,也不过二十分钟就到了,看到有缆车,就坐了那空中的“贡朵拉”从一片片葡萄园的上方“飘”了过去。为了不影响景观,缆车的终点站设在了纪念碑东北边山坡上,沿山路朝南数百米才走到了纪念碑。
1870年的普法战争是法国拿破仑三世主动向德国宣战的,结果不到两个月,这位拿破仑的侄子连同他的十万大军在色当(Sedan)一起成了俾士麦和毛奇元帅的俘虏。普法战争的胜利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铺平了最终道路。1871年新年伊始,俾士麦在巴黎凡尔赛宫著名的镜厅正式宣布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此加冕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就在这一年九月,威廉一世亲自来到了莱茵河畔吕德斯海姆西边的尼德伐尔德为德意志统一纪念碑奠基,纪念碑于十二年后的1883年9月落成。
38米高的纪念碑雄伟地耸立在尼德伐尔德山坡之上。纪念碑正面的浮雕上,威廉一世骑着马带领着德意志民众保卫着莱茵河;浮雕的下方镌刻着著名的德意志爱国诗篇《守望莱茵河》(《DieWachtamRhein》)。1840年,法国染指莱茵河以西的领土,提出要同德国以莱茵河为界。德国民情沸腾,一位叫马克斯·施奈克伯格的青年创作了著名的诗歌《守望莱茵河》。1854年,卡尔·威廉(KarlWilhelm)为这首诗配了曲,从此它就成为德国最著名的爱国歌曲。在浮雕和碑文的左右方分别守卫着和平自由女神和战神的青铜像。纪念碑最上方的日尔曼女神青铜像高十米多,她右手高举起德意志帝国皇冠,左手紧握着宝剑,日日夜夜守望着莱茵河。
十年前在这里的游船上我曾有过疑问:这德意志统一纪念碑为何不建造在柏林,偏偏要建造在这莱茵河边?到了这里,不用再问,那纪念碑上镌刻的诗歌《守望莱茵河》就是答案。从路易十四直至拿破仑三世近两百年的历史中,德国一直是受尽了法国的欺凌,连莱茵河上的古堡也被法国人全数破坏。这德法之间的千年情结,也许不是靠政治家之间的一纸和平条约就可以轻易抚平的。
回到濒河的莱茵大街边上的葡萄酒博物馆(Br?mserburg),该建筑原本曾经是美因兹选帝侯常来品酒和设宴的行宫。今天酒节,在这里可以免费品尝本地出产的各种葡萄酒。
小镇窄巷密如蛛网,酒坊子林立,几乎每条小巷里游客都是摩肩接踵。从葡萄酒博物馆沿河朝东走不远,就是吕德斯海姆最著名也是最窄最热闹的德洛瑟尔巷(Drosselgasse),它从莱茵大街直通向镇里。德洛瑟尔巷宽不到三米,两边却鳞次栉比全部是餐馆、小酒店和各色店铺,这里有著名的德洛瑟尔酒庄和吕德斯海姆宫。
酒节之夜的吕德斯海姆充分地展示了“莱茵河上麦加”的风情,几乎到处都是兴高采烈的游客。狂欢的高潮是午夜在广场上举行的“葡萄酒女皇”和“葡萄酒公主”的“加冕”典礼。酒客们从一家酒店喝到另一家,接下去再一家换一家地通宵达旦,大有今宵不醉遗憾终身的味道;自然也就不乏倾杯过度而招摇过市的醉汉,就连我的同行者里也有人半醉了;但想到明天还得驾车上路,不得不“悬崖勒马”,回到我们的“Zimmer”。
次日酒醒,日上三竿。匆匆用完主人家准备好的丰盛早餐,连人带车搭渡船到了对岸的小城宾根(Bingen),继续沿河西的9号公路驱车北上,过大峡谷入口处的鼠塔(Mauseturm)就是莱茵河大湾,转向北进入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大峡谷区;不一会儿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莱茵堡(BurgRheinstein)。
莱茵堡和马克斯堡一样是莱茵河上保留得最完整并对外开放的古堡之一。第一次是从游船上一睹其风采,后来坐火车经过许多次,那转瞬即逝的雄伟身影,一次次加深了我对它的好奇;今天终于亲临其境。莱茵堡是莱茵河上少数几座没有建在山巅、而是建在山腰悬崖峭壁上的大古堡,已经有近七百年历史,中世纪这里曾经是美茵兹大主教的宫殿,后来曾毁于帕拉提纳特王位的争夺战以及后来法国路易十四的毁堡行动中。1823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的侄子买下了这年久失修的古堡,对主体部分进行了修复,并把它命名为莱茵堡。在古堡的展厅里,还可以看到这修复后的莱茵堡所接待过的许多头面人物,其中还包括了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俄罗斯沙皇亚力山大的皇后。
这次特地来到此地,除了想一睹莱茵堡风采外,也是被这里一家著名的农家酒庄所吸引。古堡后方山腰南侧有一条步行的山道,沿着它登上山去,约十几分钟路程就爬到了近山顶的一片开阔地,这里有一家小酒坊子。宁静的院落内停着小卡车和拖拉机,原来从山后有汽车道可以通上来。在面对着莱茵河谷俯瞰全景的绝佳处,酒坊主人开了这家名叫施伐伊策豪斯(Schweizerhaus)的小酒店,专门提供他们自己酿造的白葡萄酒,当然也有咖啡和快餐,价格比吕德斯海姆酒镇上更实惠。
我们是早晨的第一批来客,坐在对着莱茵河谷的露台上,对着那高山流水清风白云和寂静山林,时间在这里成了审美绵延的载体。这里算不得“神境”,却是最最自然的“逸境”。可悲的现代人,沉沦在永无休止的名利追逐中,还留得一份逸兴去感受这大自然无偿的恩赐么?我们的科技不得不在残酷的竞争里不断地翻新,又不断地被淘汰,也不断地在摧毁着环境!这酒杯里醇美的莱茵河谷白葡萄酒,则毋须翻新;恰恰相反,人们希望它永远保留其原味不变。看来它将远比我们的科技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真不想离开。一直坐到用完了午餐。此时,这小小酒店早已是座无虚席,已经有人站了好久等着我们把座位让出来。
不管什么时候,许多的人们都总会从老远处赶来这里品尝这沁脾美酒,感受这清风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