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注意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难了。比方说,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不但她爱怎么着就怎么着,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洛阳令董宣是一个硬汉子。他认为皇亲国戚犯了法,应该同样办罪。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那个凶手出来。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
董宣可没有被吓倒,他拔出宝剑往地下一划,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
这一下,差点儿把湖阳公主气昏过去。她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打我,让我说完了话,我情愿死。”汉光武帝故意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说罢,他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
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
汉光武帝其实知道董宣有理,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
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怎么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把他的头摁下去。
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下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结果,汉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赏给他30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董宣回到官府,把这笔钱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员。以后,董宣继续打击不法的豪门贵族。洛阳的土豪听到他的名声都吓得发抖。人们都称他是“卧虎”(意思是“躺着的老虎”)。
这个故事说明,在下属的人事纠纷中,领导一定要站在正确的一边,否则无法令下属心服口服,更谈不上驾驭下属了。
赵绰扶正祛邪
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采取了各种巩固统治的措施,像改革官制兵制,建立科举制度,选用办事能干的官员,严办贪官污吏。经过他的一番整顿改革,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隋文帝还派人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隋文帝本人不能完全按照这个刑律办事,往往一时气愤,不顾刑律规定,随便下令杀人。这种情形,叫大理(管理司法的官署)的官员很为难。大理少卿赵绰觉得维护刑律是他的责任,常常跟隋文帝顶撞起来。
隋文帝曾经下令禁止使用不合标准的钱币。有一次,大兴(隋朝的都城名,今陕西西安市)大街上有人拿次币换好币,被人发现了,捉到衙门里。这件事让隋文帝得知了,隋文帝听说有人竟敢违反他下的禁令,一气之下,就下令把换钱的两个人统统砍头。
赵绰接到命令,赶忙进宫求见隋文帝。他对隋文帝说:“这两个人犯了禁令,按刑律只能打板子,不该处死。”隋文帝不耐烦地说:“这是我下的命令,不干你的事。”赵绰说:“陛下不嫌我愚笨,叫我充当大理官员。现在遇到不依刑律杀人的情况,怎么能说跟我没关系呢?”隋文帝气冲冲地说:“你想撼动大树吗?撼不动你就走开吧!”赵绰说:“我只是想劝说陛下改变主意,谈不上想撼动大树。”隋文帝又说:“你想触犯天子的威严吗?”赵绰不管隋文帝怎样威吓,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隋文帝怎样骂他赶他,他也不走。隋文帝没法,很不高兴地进内宫去了。后来,由于别的官员也上奏章谏阻,隋文帝终于取消了杀人的命令。
又有一次,官员辛穊(音dǎn)被人告发搞不法的迷信活动。隋文帝又命令大理把辛穊处死。
赵绰上朝对隋文帝说:“辛穊没有死罪,我不能接受这个命令。”
隋文帝气得浑身发抖,说:“你想救辛穊,就没有你自己的命。”说着,喝令左右侍从把赵绰拉下殿去。
赵绰面不改色,说:“陛下可以杀我,但是不该杀辛穊。”左右侍从真的把赵绰扭下朝堂,剥了他的官服,摘掉他的官帽,准备处斩。
这时候,隋文帝也想到杀赵绰太没道理,就派人跟赵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赵绰跪在地上,挺直了腰说:“臣一心执法,不怕一死。”
隋文帝并不真想杀赵绰,磨蹭了一阵子,气也平了。他想赵绰能忠于执法,毕竟是有利于他的统治的,就把赵绰放了,过了一天,还派人慰问了赵绰。
在大理官署里,有一个官员名叫来旷,听说隋文帝对赵绰不满意,想迎合隋文帝,就背着赵绰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大理衙门执法太宽。隋文帝看了奏章,认为来旷说得很中肯,就提升了他的官职。来旷自以为受到皇帝的赏识,就昧着良心,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放了。隋文帝虽然嫌赵绰办事不顺他的心,但是对来旷的上告,却有点怀疑。他派亲信官员去调查,根本没有这回事。隋文帝弄清真相,勃然大怒,立刻下命令把来旷处死。
隋文帝把这个案子交给赵绰办,认为这一回来旷诬告的是赵绰自己,赵绰不会不同意。哪儿知道赵绰还是说:“来旷有罪,但是不该判斩。”隋文帝很不高兴,袖子一甩,就退朝往内宫去了。赵绰在后面大声嚷着说:“来旷的事臣就不说了。不过臣还有别的要紧事,请求面奏。”隋文帝信以为真,就答应让赵绰进内宫。隋文帝问赵绰有什么事。赵绰说:“我有三条大罪,请陛下发落。第一,臣身为大理少卿,没有把下面的官吏管好,使来旷触犯刑律;第二,来旷不该处死,臣不能据理力争;第三,臣请求进宫,本来没有什么事,只是因为心里着急,才欺骗了陛下。”
隋文帝听到最后几句话,禁不住哑然失笑。旁边独孤皇后在座,也很赏识赵绰的正直,命令左右赐给赵绰两杯酒。隋文帝也同意赦免来旷死刑,改判革职流放。
赵绰是个良臣,他宁可忤逆天子,也要扶正祛邪。有这样的良臣,是隋文帝的大幸。
恶人告状没好下场
宋徽宗时,李孝寿曾作开封府尹。有个举子受了他的仆人欺侮,十分愤怒,写了张状子想将仆人送到开封府。和他同屋的考生劝他好久,他才想开,开玩笑地在自己所写的状子上仿照李孝寿的笔迹、语气判了一句:“不值得立案受审,打二十大板。”第二天那仆人却拿着这张状子到府尹衙门,控告他的主人模仿府尹判案,私自用邢。李孝寿就将那个举子抓来查究。
那个举子将事情前后经过如实地禀告府尹。
李孝寿幡然猛醒,说道:“你下的判语正合我的意思。”命衙役给那个刁仆二十大板,要他向举子认罪。此后,开封府数千个举子的仆人中,没有一个敢放肆的。
宋元献被罢免丞相职务任洛阳太守。有一个赴考的举子所带的行囊中,有漏税的东西,被他的仆人告到官府。宋元献就说:“举人来应考,怎么可能不携带些东西,不可以深究其罪。而奴仆动不动就控告主人,这种风气决不可长!”只将那个举子送到税:罚两倍的税金,却将那个仆人治罪,送去充军。
唐太宗扶正
唐太宗李世民在任用大臣方面历来所遵循的原则是:疑人不用。因此,他也非常痛恨那些打小报告进谗言,抓住别人小过失整人的人。
有一次,监察御史陈师合上奏,向太宗进上了一篇《拔士论》,认为左、右仆射杜如晦、房玄龄等人权力过大,职务集中,因此多有疏漏。唐太宗见到《拔士论》以后,对户部尚书戴胄说:“我任命房玄龄、杜如晦,不是因为他们是有功劳的旧部下,而是因为他们有才有德。从前蜀后主昏庸懦弱,齐宣帝狂暴悖乱,但是国家却治理很好,就是因为任用了诸葛亮、杨遵彦而不猜疑他们。陈师合这个人胡乱地进行诽谤,只是想离间我们君臣的关系。对此,我不能允许。”因此,就把陈师合流放到岭南去了。
在魏征任秘书监的时候,也有人控告他想谋反。唐太宗对控告魏征的人说:“魏征过去是我的仇人。就是因为他忠于职守,我才提拔任用他的。你怎么能胡乱讲坏话诬陷人呢?!”皇帝终究没有追究魏征,而是杀了那个诬告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在读完了一批秘密奏折以后,对房玄龄、杜如晦说:“近来我读了许多密奏,所有上密奏的人都是告发各级官吏的。但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没有值得采纳的。我考察了历代的君王,发现只要是国君猜疑大臣的,那么下情就无法向上传达。
要想让臣下竭尽忠心,国君就不能有疑心。而那些用谗言中伤他人的人,使君臣互相猜疑,对国家的害处很大。从今以后,凡是有上书攻击别人小过失的人,要以谗言诬陷他人罪处罚。”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切莫不能助长内部的歪风邪气,不能使之滋生蔓延,否则,那些忠良之士要么选择离开,要么随波逐流,从而置整个组织于危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