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行业分工的日益精密,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是无法成为全能者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个人在社会的发挥作用的程度降低了,恰恰相反,管理者的地位却越发的崇高了。他作为企业的核心如同一个乐团的指挥,只有他的高水准才能保证演奏的高水准,发挥音乐的和谐统一。他对现代企业的贡献价值,不光体现在产品决策,市场分析,信息判断这些方面;而这“高水准”不惟学历高,智商高,专业知识水平高,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人才恰当的运用,对人事统筹驾驭的水平高。
“集合众智,无往不利”,这是至理名言。的确,在一个企业中,最重要的就是挖掘人才,利用人才。一个人的才干再高,也是有限的,且往往是长于某一方面的偏才。而将众才为我所用,将许多偏才融合为一体,就能组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发挥出无限巨大的力量。
虚心征求意见
任何领导者都必须明白:高层的领导和管理绝非一个人可以胜任,它必须由一个集体来工作。高层领导层是一个团体结构,这个团体有它的科学形态和结构。他的个人的力量在组织中是极其有限的。它们所追求的目标和使命,有其很大的依附性,必须依靠下属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
汉元帝时,珠崖地方造反,好几年都平定不下来。皇帝与有司商议,打算派军队平定叛乱。待诏(官职,相当于顾问)贾捐之认为,应该放弃珠崖。皇帝又问其他人的意见,御史大夫陈万年认为应当出兵征讨,丞相于定国赞成贾捐之的意见。于是汉元帝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撤掉了珠崖郡。
汉成帝时,匈奴派使者说打算投降。成帝下诏公卿商议此事,参议者大都认为应该接受匈奴的投降,只有光禄大夫谷永持反对意见,并提出了他的理由。成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后来果然发现匈奴是诈降。
北匈奴强大时,西域各个国家(即现在的新疆)都与汉朝断绝了外交往来,依附北匈奴。公卿们都认为应该关闭玉门关,从此与西域不再往来。当时执政邓太后拿不定主意,特地召熟悉情况的军司马班勇征求意见,班勇认为绝对不可关闭玉门关。于是邓太后听从了班勇的意见。
宋朝时的历史学家洪迈对上面的事例有一番评论:“汉元帝、成帝等都不是明主,却都能虚心听从意见,而持不同意见的大臣们也能被有理的一方说服。倘若每事都能如此,天下能不治理好吗?”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要集思广益,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能否有效地聚集人才,特别是在对待才能高过己者上,既反映出领导者领导水平和驾驭人才的能力,又是一把检验领导者胸怀度量的尺子。
回天之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是治世的明君。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
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浑然不知。如果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只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奏折中,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
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正因为唐太宗能够做到从谏如流,群策群力,加上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之所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于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个人在历史上发挥巨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个人力量再大,也只有在群体智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的前提下,其作用才是无限的。
讲究民主的帝王
曹操在用人上是讲究民主,让部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看有没有跟自己的观点相符的,他从不先抛出自己的观点,以免束缚部下的思想。每次战争前,他都召集大家,集思广益。曹操每当对军国大事作出决策时,都要征求部下的意见,这是他的事业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他进步政治家的积极进取精神。这在权力至上的当时,对一个管有重兵,把持朝政,集兵权政权于一身的诸侯来说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袁术、袁绍这些人当初拥兵之重不小于曹操却败于曹操,这方面就是曹操取胜的关键原因。
唐玄宗在统治前期是位开明的不可多得的皇帝。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为了鼓励大臣们多提宝贵意见,大胆批评建议,便吩咐用黄金打制一个特别的金匣,然后广开言路,把一些好的奏章挑拣出来,放入金匣中,留着自己反复翻阅,以免自己办错了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