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能力,又称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指高校学生有效地应对和顺应社会生活环境,使个体内部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保持平衡与协调的一种状态。社会适应有两种方式:一是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合外部环境的要求;二是尽最大可能去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
作为高校毕业生,走上社会的第一步,首先是适应这个社会,尔后才是改变这个社会。
社会适应能力是综合能力,主要由以下几种能力复合而成:
①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②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高校毕业生踏入社会岗位的第一需要,从找工作面试开始,一直伴随你一生,决定着你职业生涯的成败。
③自我推销能力。在求职过程中,推销自我;在工作过程中,推销自我。通过推销,给自己更多的发展机会。
④自立能力。在生活上自理,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独立做决策,独立解决问题。
⑤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可以规范自己为人处事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团队能力。
团队能力的培养更多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高校学生在读书期间应积极主动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能力。在团队活动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①个体目标与团体目标的关系。个体目标是团体目标的一部分,只有每个个体目标实现了,团体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个体要在团体中努力完成分目标。
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团队中也存在合作和竞争,合作是达成最终目标的必要条件,竞争则是团队内部活力的激发点,竞争决不能破坏合作,而是要服从于合作。
③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在团队中有分工,有时处于管理岗位,有时处于被管理岗位,要求个体既能管理别人,也乐意接受别人的管理。无论是哪个岗位,都应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④有效沟通与坚决执行的关系。对团队工作有异议,可以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对已经决定的事情,要求每个成员不折不扣完成。
(7)创新能力。
①创新能力构成。创新能力是由众多能力复合而成的一种能力,由探索问题的敏锐能力、统筹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侧向思维的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灵活思维的能力、评价的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预见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完成的能力等构成。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与运用的结果,是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创新有两种理解:一是相对创新,即相对于你个人而言是创新的,相对于社会而言则不属于创新。二是绝对创新。即你所创造的是社会上的新生事物。
②创新方法。
A.头脑风暴法。美国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所倡导的头脑风暴法或脑力激荡法,是一种借助个人和集体思考相结合来启发思想的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发散思维和开发创造性潜能,在广告、艺术设计等方面广为使用。
头脑风暴法是在集体、大家都跃跃欲试的氛围中,促使参与者产生新想法、新念头。不同的信息和想法的交流,扩大了参与者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头脑风暴法除了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新想法的产生和实现上,还有利于个体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发展,以及群体精神的培养。实际上,头脑风暴法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成员间的彼此补充和相互启发,克服思维障碍,锻炼创造性思维。
为了保障讨论时的良好氛围,运用头脑风暴法时须遵守以下规则:
不批评、不否定别人的意见。不允许任何贬义评价性的评论、讽刺、挖苦。禁止表现出具有反感、厌恶等意味的言行。
观点、意见越多越好。参与者提供的设想越多,就越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想法越多,有创造价值的数量可能就越多。
自由思考,容许异想天开的意见。目的也是为了大量地涌现想法,寻求非同寻常的观点,而不是局限于表面或已确定的观念。
可以将别人的许多观点,加以组合成改进的意见。事实上,几乎每个想法都来源于其他的想法,最佳的想法是对原来想法的改善。通过联结和修正,促进问题解决。
B.冲破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就是当人们长期处于某一环境,多次重复某一项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在大脑中形成的思维习惯。
C.突破经验定势。经验是人们实践所获得的宝贵财富,人们往往根据经验来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同时经验也是创新活动中容易阻碍新思路、新思想产生的障碍。要创新就要突破经验定势。
D.突破书本定势。长期在学校里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容易使高校学生产生对书本的盲目信任。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有局限性,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并加以突破。知识是用来指导人们进行活动的。
E.突破权威定势。权威的影响是无形的。人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会听从于权威的指导,然而,从创新的角度来讲,盲目地迷信权威,会导致创新时处处受制。要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对权威提出的东西进行质疑,在进行科学分析之后再确定是否接受。
③创新能力培养。
A.好奇心———创新的驱动力。高校学生在读书期间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对未知的好奇、对未掌握技术的好奇、对未解决问题的好奇,这样才能使自己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
B.注意力———决定思维的深度。思维越深,越容易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
C.想象力———创造的翅膀。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想象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产生的,因而要涉猎多种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D.创新技能———创造的方法。创新技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质是运用已知的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
E.实践创新———创造的源动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讲,创新的重点在于解决现实的问题。应主动参与到实践中去,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这也是进行创新的源动力。
F.观察思考能力———创造的关键途径。从“现实需要”到产生创意必须经过一个关键路径,那就是“观察与思考”。“社会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容易察觉的,只有具有观察能力的人才能感觉到这个“需要”,才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实现自我成功。
(8)创业能力。
近年来,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并给予了相应优惠政策。自主创业已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新途径。高校学生毕业后,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关键能力,加上相关资金、项目支持,独立开办企业并顺利运行,已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同时,高校学生创业首先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了解不同时期、地域和行业(职业),对创业所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要求。
(三)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特定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职业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人类社会分工发展、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需要而形成的,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直接联系的。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在职业生涯中,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如法官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会计要遵纪守法、勤俭理财,服务员要一视同仁、优质服务等。
[阅读资料]
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评出了9条职业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
①诚实;②正直;③守信;④忠诚;⑤公平;⑥关心他人;⑦尊重他人;⑧追求卓越;⑨承担责任。
2.职业道德的特征
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生活领域特殊的行为调节手段,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表现为:
(1)行业性。
职业道德是与各行各业的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所规范的是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因而职业道德具有行业性。例如,教师的职业道德强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调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营业员的职业道德则强调公平买卖,童叟无欺,顾客第一,信誉第一等。
一般来说,职业道德的行业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同所服务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同一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继承性。
职业道德不是在一般社会实践的意义上形成的。人们的职业生活总是一代接一代连续不断地进行的,一定的社会职业道德总是在继承历代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职业道德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如医生,从古希腊的医学奠基者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到今天世界医生联合会的《日内瓦誓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外国还是中国,都始终一致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这一职业道德要求,一直沿用至今。
(3)适用性。
各种职业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规定了各职业和行业的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是道德的,怎样做是不道德的。所以,职业道德对从事职业活动的人的道德行为就有较强的约束力和适用性。
(4)纪律性。
纪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它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既要求人们能自觉遵守,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例如,企业员工必须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军人要有严明的纪律等等。
3.不同类职业对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
(1)生产企业员工职业道德。
A.尽心尽力,完成任务。尽心尽力是前提,完成任务是目标。生产者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国家和企业的生产计划和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成本、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生产活动。
B.精心生产,保障供给。产品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对各个工序都要精心设计,精心生产,经得起质量的检验;明确职责,认真把关,不让次品出厂。
C.节能节耗,优化资源。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机器设备和原材料。
尤其重要的是不出废品、次品,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材料消耗。要合理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D.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纪律是使员工生产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产业部门环节多,分工细,时间性强,质量要求高,相互联系紧密,要求每个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制度,遵守工艺技术要求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措施,以免造成严重事故。
(2)商业企业员工职业道德。
A.文明经商,礼貌待客。商业工作者应讲求自身的“包装”,言行举止彬彬有礼,文明礼貌。尽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处处替顾客着想,热忱为顾客服务。
B.坚持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这是从商人员的最基本的行业准则,具体要求就是要货真价实,质价相符,秤准量足。十多年来,全国商贸领域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对强化社会信用意识、打击制假售假和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
C.恪守信用,守法经营。这是对从商人员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行为要求。同时要求从商人员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诚信经营,照章纳税。诚信才是商家竞争的实力,也是商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3)服务企业员工职业道德。
A.热情友好,宾客至上。它要求服务人员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在服务过程中体现真诚,在服务过程中学会宽容,通过服务达到最高的顾客满意度。
B.文明礼貌,优质服务。具体要求是:语言文明,举止大方,着装整洁;保持环境优美,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尊重人,关心体贴人;钻研业务,提高服务能力。
C.信誉第一,真诚公道。它要求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质价相符、合理收费,广告宣传实事求是,信守诺言,履行合同。
D.不卑不亢,一视同仁。不卑不亢是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自尊、自信、自爱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在接待顾客时要谦虚谨慎,以礼相待,克服厚此薄彼的倾向,不论男女老幼,不论国籍和种族,不论信仰和贫富,都要以平和的心态来热情对待。
(4)农村志愿服务者职业道德。
近年来,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到农村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作为“三支一扶”、村干部助理、农村志愿服务者等应做到:
A.热爱农村,立志为农。农村志愿服务者应对农村的山川林木抱有深厚感情,热爱农村,务农为本。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竭尽全力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而服务。
B.学习农业科学,掌握技术。要积极学习农业科学文化,掌握农村需要的教育、卫生、农业技术,为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环境的建设、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农业技术服务的志愿者还应懂技术、会管理、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