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他人的情感和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二、“综合学习时间”的主要内容
1.国际理解教育、信息教育、环境教育和健康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首先是外国语教育,使学生能够流利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但又不同于外国语教育,它要提供给学生接触外国人以及外国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在认同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具有一种国际交往的平等思想。
信息教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查找、鉴别、收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筛选与利用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繁杂的信息。
环境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保护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对待环境问题的正确态度。
健康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体魄的人。
2.儿童感兴趣和关心的课题
“综合学习时间”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它不以一门具体学科的形式出现,强调孩子的兴趣,只要是孩子感兴趣和关心的话题,都可以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
3.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题
各地、各校根据自身特色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的内容,是“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又一特色。在“根据自身特色设置课程内容”的理念下,各地、各校没有统一的授课内容,却由此涌现出了一批特色学校。
三、“综合学习时间”的类型
到目前为止都开展了哪些类型的“综合学习”呢?
1.合科型“综合学习”
所谓合科是指将两个科目的内容合并在一起,也就是说根据教学内容情况,使两个系统性较强的科目在一定时期出现交叉。比如,将理科与数学或语文与社会科作为一个内容联系成紧密的群体进行教学。以中学为例,由两个科目的教师合作,将两个单独的科目内容组成一个综合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说,由不同科目的教师组成协作组,实施协作式教学。
比如,理科和美术课的教师合作开展一个题为“探索某某大桥的秘密”的学习,这时,理科教师可以就大桥的构造以及如何在一个宽阔的江面上建起桥梁进行指导;另一方面,美术教师可以以大桥的设计及美感为中心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绘出大桥。再比如,社会科和家庭科的教师在一起组成一个题为“品尝法国饮食”的单元,社会科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法国的历史与文化,而家庭科的教师则是在实际制作法国菜,并指导如何品尝法国菜。像这样通过将两个科目合并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掌握单独一个科目无法学到的学习内容,给他们的学习活动增添了“综合性”。
换言之,可以通过更加接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形式,展开学习活动。但应该指出的是,要实施此类“综合学习”,必须制定学年计划。在制定学年计划时,要认真探讨两个科目中的某一个单元能同某一个单元相互结合,结合的理由是什么,要尽量能反映出学生们的生活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长学生们的学习欲望。
2.跨学科型“综合学习”
跨学科型“综合学习”是指从多学科、多学问的角度从事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不受其他课程的限制,教师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充分研究此项学习的内容。其做法可以先设定一个总的标题,然后从多个科目的角度进行探讨。
例如,先设定一个标题为“今日的中国”,在社会科里设立“中国现代史”或“中国社会”等;在理科中设立“中国的地理与地貌”等;在国语里设立“中国的汉字”和“中国文学”;在数学里设立“中国的人口动态”;在美术里设立“现代中国艺术”等相应的副标题,这样可以系统地对中国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这种围绕着一个主题,从多个学科或学问的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学科或领域的特色。
目前,由于日本中学不像小学那样由班主任一人担任所有的科目,而是各任课教师各承担一门自己擅长的科目,而且科目内容的独立性较强,这样就使各科目之间的相互协作教学进行得较少。因此,在中学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一个课题达到广泛而且深刻的理解。
3.话题式“综合学习”
上面谈到的两种“综合学习”方式是以教学科目为基础展开的,而话题式“综合学习”同教学科目无关,它的特点在于学生们所学的内容,完全是来自学生们自身生活体验中的一些感兴趣的事情。上面提到的跨学科型的“综合学习”是一种“数学科目分离型”,它与话题式“综合学习”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之间确实是有区别的,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跨学科型“综合学习”的题目是由教师来设定的,而话题式“综合学习”的题目主要是由学生来制定的。
话题式“综合学习”是最早在日本开始试行的“综合学习”。这种方式的“综合学习”主要是在同教学科目无关联的特别活动这一领域内进行的。
比如,利用学生会活动时间,开展“街道大清扫”活动,主要是通过收集废弃易拉罐等,达到清洁的目的。但是,这种看似极其简单的废弃易拉罐的收集活动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生活体验上,而是将这种体验同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增加了环保意识和劳动观念。另外,在日本的学校经常能够看到的话题式的“综合学习”有:“一起种水稻吧”,“一起做面条吧”,等等。从春天种植水稻开始,到夏季的观察;从秋天的收割、脱粒,到精米;然后大家品尝米饭。这样一连串的学习活动就是以“稻米”为话题进行的“综合学习”。像这种接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综合学习”是日本各学校经常选用的学习题。
4.兴趣与爱好型“综合学习”
顾名思义,兴趣与爱好型“综合学习”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而展开的学习活动。它是相对于团队活动而言的,是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活动。展开这种学习活动的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数个人。其展开的学习形式是每个学生自己设定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课题,并针对课题展开“综合学习”。目前,在开展此类“综合学习”的学校往往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挑战时间段”、“开放时间段”和“话题时间段”等。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可以展开自己认为“想要做”的事情。比如,有喜欢写小说的、有愿看漫画的、有要做手工艺品的、有想做针线活的等等。这是一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学习课题、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查阅、制作、实验、观察等的学习方式,而此时的教师只是在一旁起到“支援”的作用。
四、“综合学习时间”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按照日本文部科学省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综合学习时间”是中小学的必修课,政府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毋庸置疑。“综合学习时间”的课时安排,大致占各年级总课时数的10%。该课程在部分学校确实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师重视,学生喜欢,效果显著,基本达到了开设此课程的目的。但随着课程的广泛实施,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由于该课程在各地、各学校都没有统一的教材,上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大,使得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较难把握,评价标准的主观性较大。另外,由于该课程的“跨学科”性质非常明显,这无形中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素养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各校间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水平、教师间的协作、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表现也参差不齐。
在日本,无论是国立、公立还是私立中小学校,都设有“综合学习时间”这门课程,且该课程在各校的内容不尽相同,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综合学习时间”自2002年在日本中小学校实施以来,其积极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都渐渐显示出来。该课程在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增强责任感、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增进相互理解、加强与人沟通、发挥各校自身特色和优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的来说,这是一种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易于被孩子们接受,值得我国中小学校借鉴。而其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对日本中小学校下一步的课程改革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日本中小学教育学习负担改革动向
学生学习负担的轻重问题一直是全球基础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努力追求基础教育学生学习负担轻重动态平衡是全球基础教育改革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
学生学习负担改革一直是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面向新世纪日本采取系列措施推进中小学教育学习负担改革。本文对日本中小学教育学习负担的改革动向及特征进行描述,在借鉴学习负担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我国新世纪中小学的学生学习负担改革。
日本自明治维新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100多年的时间为“赶超型现代化”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日本学生学习负担呈现出一直明显过重的鲜明特征。在这个时期,日本教育发展同样实现了“赶超型现代化”,成为日本经济成功崛起的根本动力。同时,“赶超型现代化”的教育发展中存在学生厌学、逃学、弃学、人格扭曲、甚至自杀等许多“教育公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成为教育弊端的集中体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日本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随之做出改革,基于经验主义的新教育观被评判,而基础学力(读、写、算能力)被重视,大力充实高中,实行“产学结合”,加强对大学设置标准的严格监督,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增加数、理、化的教学时数,减少音乐、美术的课时,将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选拔人才看其学历和学校品牌,致使大学考试竞争激烈,给学生造成过度的学习负担。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开始具有了法的拘束力,文部省开始实施全国统一学力测试。20世纪80年代,“赶超”目标实现后,日本适应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终身化潮流,针对日本教育暴露出来的反复练习、记笔记、背诵、考试地狱等缺乏个性的弊端与“教育公害”,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第三次教育改革,重点是重视个性教育,倡导宽松教育理念与“新学力观”。这其中的一个核心改革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002年4月8日,试行了3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日本民众的一片争议声中正式实施了。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存能力。主要措施有实施学校每周5天制教学,降低教材难度,减少教材内容,“大幅削减课时”,减少约30%的上课时间和教学内容。如小学6年级一年的总课时由原先的1015课时减少到945课时;初三学生一年课时由1050课时减少到980课时;小学5年级算术“圆周率只要求按等于3计算在已知周长的情况下求直径时可用计算器帮助运算”。同时宣布各学校可以从小学3年级起自主开设“综合学习课程”,初、高中的学生将更加突出这些综合课程必修的标准课程的学分要求也大大减少。
然而,家长们普遍担心教学内容和课时总数的大幅削减,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而且,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反对推行新《学习指导要领》的人已经达到67%。其改革暗藏的学习负担减轻、学力下降的隐患,有关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担忧:“小学已不再教四位数的减法,小数也仅要求算到小数点后一位数以至连圆周率3.14也嫌太难而以3代之。初中阶段3年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英语单词从原来的500个猛减为100个即平均每月仅掌握3个单词。”在学习负担减轻与学力下降的一片不满和指责声中,日本文部科学省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把一直作为最高上限标准的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变成了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要求教师对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补充超出教科书内容和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规定的范围内学习;允许教材中编入超出新《学习指导要领》范围的发展性学习内容等;主张学生拓展自己的学习和家庭作业;允许学生课外补课,聘请家教等做法;文部科学省还委托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对新《学习指导要领》3年过渡期内是否真的造成了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进行近50万人规模的大型基础学习能力调查。文部科学省表示,如果调查结果不理想,将会修改新《学习指导要领》。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文科省已经修改“宽松教育”的政策,并在2002年11月12日开始对全国近1400所国立、公立、私立高中的105000名高三学生进行了40年来的首次全国统一学力测验,为期3天,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实际上早在2004年春天,“宽松”一词已经从文部科学省的文件里消失。文部科学省敦促中央教育委员会对目前的中小学课程进行严格评估,并要求该机构拿出增加主要学科教学时间,妥善处理综合学习课和选修课的具体办法。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措施处处可见,如“根据学生能力提供指导”和“创办超级理科学校”等。而且,全国很多学区都在抵制“轻松教育”的标准,札幌、福冈等市更是全城抵制。他们重新采用讲座式教学,返聘退休教师辅导学生,甚至自己制定一套更严格的标准。这在日本是一个很激进的举措,因为长期以来都是文部科学省统一制定全国的课程标准。富裕一些的家庭正在把子女转学到私立学校,威胁着日本备受珍视的教育平等。这些反应迫使文部科学省不得不做出让步。2004年出的新课本已经变厚,2002年曾被削减的内容大部分已被恢复。2004年9月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就任不久后就表示,希望日本学生在学习成绩上领先世界,这似乎暗示了“宽松教育”理念正在失宠。随着官员们对可能存在的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越来越担心,日本文部科学省似乎正在放弃宽松教育路线。2004年11月,中山成彬向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递交了一份建议实施全国统一考试的教育改革计划。2005年1月,中山成彬表示将对目前所谓的“无压力”教育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学业能力的重视,增加主要科目的教学时间。中山成彬指出:“在不忽视综合学习和选修课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如何保证日语、数学、科学和社会课等基础学科有足够的教学时间。日语和数学的教学时间肯定要增加。特别是日语,我认为母语的读写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周六是否应该上课,中山成彬说:“与其严格禁止学校周六上课,不如以更灵活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