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与人交往、交谈时,总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意外。面对突如其来的尴尬,有的人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结果只能被动应承,无奈而狼狈地收场;有的人却随机应变,能说会道,不仅使自己及时地脱离了尴尬境地,还给人留下了从容洒脱的印象。
余光中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散文家。他的文才一流,早已为世人公认,他的口才不凡,同样广为人知。曾有一次,余先生去领一项重要的文艺大奖,走上舞台才发现,获奖者大都是黑头发的晚辈,只有自己白发染霜,年届花甲,非常醒目。相形之下,余先生感觉颇不自在。可余先生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这不,一致辞,就风趣地说:“一个人年轻时得奖,应该跟老头子一同得,表示他已经成名;但年老时得奖,就应该跟小伙子一同得,表示他尚未落伍。”话音一落,满堂喝彩。
余先生的这两句话是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的,充满诗意,又充满哲理,自然引得众人称赞。前一句不动声色地褒扬了后生年轻有为、老成持重;后一句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前后一合,机灵的应变能力和谈吐的非凡魅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尴尬当然随之消失殆尽。
如果说余先生碰上的尴尬还算轻微,那么罗斯福夫人遇到的难堪就有些严重了。有一次,罗斯福的夫人埃诺莉在为罗斯福作助选演讲,一位记者借罗斯福患过小儿麻痹症大做文章,故意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你是不是认为你丈夫的病影响了他的精神状态?”这位记者的用心可谓昭然若揭,病痛怎么不会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造成负面影响呢?而且,下肢瘫痪肯定会影响罗斯福履行总统的职责。面对这种幸灾乐祸的提问,埃诺莉不愠不火,十分冷静地回答:“我很高兴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台下顿时议论纷纷,埃诺莉继而说道:“但任何经受过巨大病痛的人,对人类的种种问题必定有着更大的同情心和更深的了解。”一时掌声四起。
埃诺莉的应对实在高明!她首先卖了一个关子,作为妻子,居然为这样一个对丈夫来说充满恶意的问题而“高兴”,而“肯定”,听众能不哗然?可是,将听众的胃口高高吊起之后,她巧妙地利用了“影响”的多义性,把“负面影响”转为“正面影响”,一句四两拨千斤之语,不仅使丈夫的生理劣势变成从政优势,还将丈夫的“同情心”与记者的“险恶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一来,既有力地回击了对方,又极大地赢得了选民的支持。一箭双雕,不谓不妙!
同样是面对记者的发难,中国男乒名将马琳的巧言妙语也令人激赏。“好运北京”2007国际乒联年终总决赛之后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一位来自美国《体育画报》的记者觉得身为乒乓球选手的马琳在中国能与姚明、刘翔“齐名”,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她用含糊不清的中文表达问马琳:“在美国,人们最熟悉的中国运动员是姚明和刘翔,但你在中国的影响力似乎不比他们差。为什么你对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吸引力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平心而论,这位记者远没有埃诺莉面对的那位记者居心叵测,她只是心有疑惑,口不择言便提出了这样一个让马琳尴尬的问题。不过,马琳并没有恼羞成怒,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笑容可掬地解释:“我想,不管他们也好,我们也好,大家都不容易。姚明和刘翔的确是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代表了‘高度’,一个代表了‘速度’,这决定了他们受世界瞩目的程度更高、更强。而我受欢迎是因为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中国人喜爱乒乓球就像美国人喜爱犖犅犃一样……”马琳的回答立刻引来了热烈的欢呼,一位外国人还由衷地赞美道:“中国的运动员很幽默,也很智慧。”
是啊,马琳为自己挣足了面子,也为中国的运动员挣足了面子。试想,如果马琳躲躲闪闪,环顾左右而言其他,或者干脆拿一句“这个问题与比赛无关,无可奉告”来搪塞,结果会怎样呢?除了自己难堪,还给人留下笑柄。恰恰是他积极地面对,不卑不亢,条分缕析,才既化解了尴尬,又引得了众人认同。人们佩服他的高超球技,不也同样欣赏他的出色口才?
总之,当我们遭遇尴尬时,千万别乱了分寸,只要讲究言谈的技巧,用精彩的应变语“救”自己,便能轻松自如解尴尬,游刃有余脱窘境。
关键点:诚实,你就不会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