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非我诗集《诗心如莲》
聂沛
非我者,大名贺彩云,我的祁东七中校友。像一片彩云从七宝山飘向远方好多年了,最近跟我这个高出她许多届的师哥接上头。谈起七中曾经的人文鼎盛——起伦、罗鹿鸣、聂茂等,一水儿名字响亮的作家和诗人,像她一样,目前都盘踞长沙,当然还有我这个固守乡土的守望者,自然颇多温暖和感慨。时光荏苒,一如她的自觉:“转背多了个诗人走向街市/等待西风来收割果实”,于是就有了这本心灵履历《诗心如莲》。
非我是我,是我非我。贺彩云自白,不,应该是非我自白:“在更多的世事和心理的浮沉中不断寻找自我的角色定位,在雾霾和烟尘中力图看见源头与方向,明白火光、奔跑、歌唱的意义。”我琢磨:诗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通过一个点与世界相遇,然而另一个精神空间又在召唤我们,我们变动不居,直到“我大了,世界就变小/我小了,世界就变大/我没有我了,世界就无穷”(《非我》)。
本雅明以“游手好闲者”隐喻现代社会的诗人,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所处的边缘地位,也赋予了他们生活观察者的恰当角色。在忙碌而浮躁的时代,诗人只能作为少数人——这不是从文学人口多少,而是从精神的自由度来看——而存在于滚滚红尘之中。
非我说:从开始学会书面用语,她几乎就开始了广义的诗歌写作,笔聊、日记和作文之类,常以诗或散文诗的形式出现。高中和大学时,诗歌简直就是青春的载体。从事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之后,更是把诗当成记录事件、抒发情感和表达思辨最好的调剂。由此可见,非我还真有点像一个在教育和文学之间的“游手好闲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进退自如,开合有方,在精神上享有充分自由的写作人。
纵观非我的诗,贯穿始终的是诗的真情。华滋华斯有言:“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包括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在内的所有情感形式里,真情都是诗的生命。无论是她的曼妙畅达,如“你看流水和鱼儿的对话/你看雀鸠和幽林的耳语/我们能不能修一本/只有你我能懂的论语”(《我们的论语》);还是女诗人特有的细腻温润,如“在亲友善意的谎言里/乖乖地上当/破碎的叙事就圆了”(《星夜追寻》);“静静地想你来的声音/极洪大又极细切”(《想你的声音》)。看似淡烟疏柳,“风铃的歌声/在昨夜冷露中潮湿/季节的脚印/拴着蝉的薄翼/扇动一秋的空寂”(《秋末晴晌》),或安祥如茶,“崇圣寺的钟声/敲出一湖微笑禅印”(《大理印象》);实则诗梦无边,深情款款,“不知道海天是不是为我而蓝/我定是为了这海浪、沙滩而来/我等了三十年的这场艳遇/他等了千万年”(《生命的绽放》)。
心有所感,才有所动,感动永远是诗歌直指人心最重要的力量。这是非我作品给我的又一个清晰的印象。她擅长用简洁的文字展现对世俗生活的珍惜,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激活生命深处的真正愉悦,或酸楚。“迷路的时候问问/地头绾着裤管的农妇/看她披蓑戴笠/在土里种下蔬菜的种子/在天上种下铅色的云”(《神话、庄稼和铅色的云》)。这首诗把“种子”和“云”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通过“农妇”这个在传统文化心理上蕴含特定情感的人物,唤起我们美好的怀想与感念,引发共鸣。至于《失语》,我们读出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挥之不去的惆怅:“我恭请挤上公车的奶奶/坐到我的座位/一车的唏嘘和窃笑/把奶奶的谢谢/敲得粉碎/我突然不知道/如何表达善意和谦卑”。在这样的处境下,作者深感失语,但又很准确地——尽管也是非常有限地——向我们传达了人间真情的温暖和可贵。
里尔克说过:“艺术家应该将事物从常规习俗的沉重而无意义的各种关系里,提升到其本质的巨大联系中”,海德格尔说得更明了:“思即是诗”。情和理仿佛是琴瑟,在诗中合鸣。非我的诗也有不少体悟生活真味和敏锐思索的作品,在《镜子,镜子》里,西施看到的是“水”,太宗看到的是“铜”,网民看到的是“民意”,但“有的人站在你面前/却看不见自己的嘴脸/有的人站在你面前/才看清身后的一个世界”。有意思的是,作者又写到镜子本身:“什么都装在心里/心里其实什么也没有”。这种吊诡,其实就是一种里尔克所谓“本质”的联系,它多么不可思议,也就多么耐人寻味!又比如《续章》:
昨天我在驶入都市的列车上
看见窗外青青田野上
一个戴着斗笠的
佝偻背影
我想有架相机
定格这幅美丽的风景
今天我在回乡的列车上
看见了斗笠下
那张蛛网密布的脸
就在我的邻座上
我不知道为什么挪了挪身子
转开了视线
乍看所写是远和近的关系,其实此诗内涵更丰富,诗人把自己藏得很深:面对一个我们无法真正认识的世界,无奈之下,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挪了挪身子”、“转开了视线”。正如诗人在《诗心如莲》里感叹:“她让六月的风读懂了炎凉/树阴里的知了/忍不住宣讲朝闻夕死的哲学/青青莲叶抚遮/不解天阔地远的蛙唱”。
什么都在变,但非我的那颗诗心——我指的是她对事业的热忱和用诗的眼光来打量世界,以及心灵深处那一声声的自我呢喃——却始终不变。这在诗集的第三辑“桃林杏苑”中表露无遗。作者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对学校、师长、学生情有独钟,用心育人,无欲著文。在《孩子的冬天》:“奔跑的孩子/冬天就是口里呼出的白气/它的温度/全含在自己的嘴巴里”;在《99双孩子的眼睛》里:“眼睛长在每个纯真的额下/有些目光四处搜寻/却无处安放”;在《未名桥独白》:“信仰是根弯弯的扁担/一头担着良心如海/一头担着责任如山”;在《九月的怀想》中:“三年九载/我们谁是谁的过客/谁能留下谁的屐痕/菊丛深处/我还在醉饮一抹书香”。清新的抒情,脱俗的叙说,语言轻灵、天然,诗情似菊,诗心如莲。
非我断继续续写诗多年,其诗路历程,用她自己的一首作品《云飘飘》来说明再恰当不过:
檐头瓦菲
看惯了青烟的舞蹈
方池的芰荷
稔熟了青霭的缠绵
有画笔驻足
浅浅地勾勒后
却坐上凉台看天
有云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