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孩子产生的逆反心理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黄宗羲
1992年9月2日下午,有5个来自重庆市的少女,含泪向记者述说了来广东后,被人贩子拐卖的一段屈辱经历。
这3个小姑娘分别是16岁的程××,17岁的郑××和17岁的万××,都是重庆市某中学的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由于平时学习成绩不好,3人初中毕业后都没有考上高中。在家是独生女的小郑告诉我们,她考不上高中,父母经常在她耳边提起诸如“你考不上高中,看你以后怎么办”之类的话。小郑听得厌了,赌气说:“我偏要自己去闯出一条路给父母看看。”7月中旬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小郑约了平时要好的小程、小万以及同年级同样考不上高中的小袁等4个人聊天。5位姑娘一听小郑的诉苦,就说:“对呀,我们的父母也是这么唠叨的,都忍受不了啦!不如我们自己去闯一番世界给大人们看吧。”于是,这4个具有共同经历、在家又有共同感受的小姑娘就这么决定了。小郑和小程身无分文,小万多个心眼,从家中偷偷拿了几百元,加上小袁有一些钱,4人便怀着美丽的梦想,没有带一件换洗衣服,匆匆踏上了南下广州的列车。
到了广州,4名天真的小姑娘才发现,广州并不如人们所描述的那样完美,并没有随处可见的打工机会。“管它呢!反正都来了,找不到工作来玩玩也好。”4名小姑娘自己随身带来的钱已所剩无几。
一天晚上,她们在广州华南影都的舞厅跳舞,遇上几个东北人。“小妹妹,我们帮助你们找工作吧!”她们信以为真,加上囊中羞涩,就跟着这几个东北人来到广州石碑一间皮包公司临时住了下来。第二天,一个男人将小万单独带到一出租屋去。
几天后,好几个陌生的男人专门包了一辆面包车,带上小郑、小程、小袁直奔惠州“找工作”。
小程事后说:“我到那时仍不知道是受骗上当。汽车把我们3人载到淡水,在一家酒店住下后,他们带我去见‘老板’,我一眼看见车上堆着好多好多的钱。只见他们几人低声商量后,小袁被这个老板先带到淡水的一间房去住。第3天,这个老板又把我带到惠州。晚上,酒足饭饱后,我问老板,我是来干什么工作的。这个老板带着几分醉意,把我上下打量了一通:‘你还不知道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我出了两万四把你们俩买下的’。”
天真的小程此时才如梦初醒,老板没等她反应过来,就饿狼般扑过来。
事后,老板抽出1000元甩给小程:“喏,这是生活费,过两天还要来。”说罢扭头就走。孤独的小程此时才体会到父母平常的唠叨是多么的亲切和温暖。
第二天早上6时许,小程偷偷离开惠州,搭上开往广州的中巴,她要去找小伙伴。一到广州,她又傻了眼,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无奈,她只好再往火坑里跳、回头去找曾把她卖掉的人贩子。当她由人贩子领着、在罗冲围一间出租屋见到因暂时卖不出去而从惠州回来的小郑时,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一场。
几天后,人贩子把小郑、小程以及一直呆在广州的小万一起关在出租屋内不让外出。8月25日晚上,当3名小姑娘再一次被人贩子以每人2万元的价钱准备转卖时,广州公安局干警及时将这伙贩卖人口的犯罪团伙抓获,3名小姑娘才获自由。
这4个少女之所以出走,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们的逆反心理。父母说她们几句,她们就赌气说:“我偏要自己闯出一条路给父母看。”结果上当受骗。
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是:你叫孩子不要向东,他偏要向东;你叫孩子不要和坏孩子玩,他偏要和他玩;你叫他不去玩游戏机,他偏要去玩等等,逆反心理有两种:一种是坏的逆反心理。如上面的4个少女的事例就是坏的逆反心理,坏的逆反心理是对自己、对社会有害的心理;另一种是好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能激起人们的上进心,对自己、对社会将会起到好的作用。
那么,怎样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而不是以专横的压服的方法对待。
2.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家长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责骂,而是给孩子温和理解和宽容,孩子会慢慢地平息激动的心情,聆听亲人的劝导,反抗心理也会减弱。
引导孩子正常的自尊心理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
——斯托夫人
1994年8月11日凌晨2时,当一列货车向东行至上海龙吴路立交桥时,有一男子突然横卧在距机车约5米的轨道内,当即被挤压身亡。
死者魏某今年22岁,家住新疆阿克苏,1993年开始学气功,1994年6月离家去四川成都拜师学气功,8月8日随母亲前来探望在沪打工的哥哥。9日上午,魏曾在母亲和兄长面前夸口说,目前其功力已达到连火车也压不垮的程度,想不到他果真会卧铁轨试功。
难道这个青年不知道卧轨会有危险吗?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是他盲目地相信气功的威力,二是他的自尊心理在作怪。为了维护他的“夸口”,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所以,他甘于冒这样的危险。
自尊心理有两种类型:正常的自尊心理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自重、自爱;不正常的自尊心理就是超出常人应有的自尊行为。前一种是好的,后一种是不好的有害的。上面一例中所表现的是不正常的自尊心理,是应该反对的。
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正常的自尊心理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让孩子知晓正常的自尊心与非正常自尊心的界定。教育孩子不能逾越雷池。
2.孩子不要以自己一次危险的举动来满足虚荣心,而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赢得大家的认可。
正确引导孩子的模仿心理
我们幼年的模仿,使我们学到了父母的激情。
——司汤达
1994年9月3日上午,河南省偃师县府店乡双塔村东头,4个六七岁的小孩在场院里游戏,旁边有两位家长正在用铡刀铡喂牲口的草料。晌午时分,家长们叫孩子们回家吃饭,孩子们不肯离去,家长们便扔下铡刀自己走了。
7岁男孩李阳这时想起前天电视节目《铡美案》中包公怒铡陈世美的一段,就同几个小伙伴商量,也来演《铡美案》玩一玩。小伙伴们都表示同意。谁当“陈世美”呢?6岁的小女孩安娜指着身旁的7岁的王辉说:“让他当陈世美,他坏,有泡泡糖不给我吃。”小王辉毫不畏惧,走到铡刀前躺倒在地,并把脖子置于铡刀底部。接着,7岁小孩王大伟,学着电视中包公的模样,到小河沟里用泥巴把自己涂成大花脸,然后手持刀把喊了一声“开铡”,音起刀落,只听“啊”的一声,王辉的脖子上鲜血直冒,几个小伙伴被眼前的情景吓得撒腿就往家跑。及时赶到的群众立即将小王辉送到了医院,幸因王大伟力气小,这一刀没有彻底铡下去。经过医护人员的抢救,才使小王辉幸免丧生。
有人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这,未必正确,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儿童喜欢模仿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那么,怎样正确引导孩子的模仿心理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的模仿心理,使之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2.家长要注意净化家庭文化环境,协助孩子抵制不好的、不健康的文化的诱惑。
3.家长必须杜绝一切使孩子可能产生错误模仿的可能性。在家中不打麻将、不看凶杀小说、不看不健康的电视等等。
教育孩子排除妒忌心理
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
——巴尔扎克
常某、韩某和刘某3人同是朝阳县高中毕业班学生。朝阳市师范专科学校今年在他们3人所在县区定向招收美术专业考生5名。他们3人都参加了高考前夕进行的专业考试,韩、刘两人都进入了前5名,而常名列第7,此时他心里有了名落孙山的危机感。
高考前一天,常买来3瓶杏仁露饮料和1瓶“安定”。7月8日中午饭后,常取出3瓶杏仁露,把经过“处理”的两瓶分别给了韩和刘。2人见盛情难却,便喝下了饮料,常不久便独自溜出宿舍,去了考场,而韩、刘两人都昏昏入睡……常的丑行很快暴露,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看到别人的短处就沾沾自喜,认为别人不如他。看到别人超过自己的地方,就认为不公平、不合理,于是就妒忌得不得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正因为这些人抱住这种错误观念不放,不肯转变这种错误观念,所以只能在妒忌的泥坑里愈陷愈深,其结果,非要闹出一些乱子来才肯罢手。
那么,怎样教育孩子排除妒忌心理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教育孩子认清妒忌心理的危害,要努力地克服这种妒忌心理。
2.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应该高兴,应该向别人学习,不可产生一种妒忌心理。
克服孩子的虚荣心理
任何巨大的财富,在最初积累的时候,往往是由一个很小的数量开始的。
——邓拓
什么是虚荣心理?先看下面一个故事:
铸钢厂有个青工,长得仪表堂堂,可至今仍然没娶上媳妇。要问为啥?他有个毛病,虚荣心特别强,总把自己打扮得像个“业余华侨”。
有一天,他路过一家个体时装店,见里面在卖进口西装,急忙凑了上去。虽说他身上从里到外几乎都是洋装,遗憾的是还缺一套进口西装。买一套高级西装起码要1000多元,对于每月只有300多元工资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只能望衣兴叹了。眼前这批西装每套只用300元,虽说不上档次,但毕竟是进口货,他思忖再三,终于挤上去买了一套。
回到宿舍,他迫不及待地换上刚买的那套进口西装,对着穿衣镜照来照去,十分满意。他这只口袋摸摸,那边衣角翻翻,忽然从口袋里摸到了一张类似名片模样的硬纸片,不由得心中窃喜:难道买一套便宜西装,还能得到一样贵重东西?急忙掏出来一看,唷,原来是一张印刷精美的小纸片,上面写着一行行弯弯曲曲的洋文。是美金?港币?看来都不像,想了半天,他忽然想起来了,进口西装袖口上都有一个商标,而这套西装却没有,肯定是裁缝师傅忘了缝上去。他立刻找来针线,把小纸片缝到了袖口上。再一照镜子,哇!确实比原来神气多了。
打扮完毕,他挺着胸脯走到厂里。工人们见他穿着一套挺酷的西装,都有意无意地向他打听这套西装的价格,他伸出一个手指说:“1000元!”
正在这时,厂医务室的王医生来了,他是懂洋文的。他见大家围着看西装,不由得止住脚步也看了起来。这一看,却使王医生吃惊不小。
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那小纸片是张死亡通知书。那套进口西装,是从死人身上剥下来的。
王医生一说,那个青工羞得无地自容,面红耳赤,赶快溜回宿舍去了。
在少年儿童中间,有些人为了满足虚荣心理,在考试时作弊,希望取得好成绩,以得到同学及家长的称赞。有些学生做好人好事是为了能评上三好学生,而不是出于真心。有些学生明明错了而坚持自己的错误,拒不改正等等,这些都是虚荣心理的表现。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理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虚荣心理。
2.教育孩子正确地认识荣誉。虚心地向那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学习他们不为荣誉所动的高尚品质。
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真正的乐观主义的人是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的人,是战胜愁虑穷苦的人。
——邹韬奋
武汉一名女生用斧头砍死82岁的外婆后,于1995年元月28日被警方拘留。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名女高中生姓黄,今年17岁,就读于武汉某中学。元月10日晚,她认为外婆看电视影响她复习功课,便和外婆争吵起来。一向十分厌恶外婆的小黄,被老人一些不堪入耳的骂语给激怒了。她顺手操起一把斧子,朝外婆脑袋连劈数斧,然后将尸体用尼龙袋套上,塞进床底。
作案3天后,小黄照常参加期末考试。据她的班主任说,有两门考试她都迟到15分钟以上,但成绩仍然较好。
元月27日,去河南洛阳和父母团聚的小黄,在父母的陪同下回到武汉。她知道难以继续掩盖真相,打算借故离开父母,她买了次日去广州的火车票和大量的安眠药。当天晚上,她很晚才回到家里。父亲追问外婆哪儿去了,她便说出了事情经过。黄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代女儿自首。
小黄的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医务工作者,两人长期在外地工作。黄母说,孩子的外婆脾气古怪刁蛮、动辄骂人。她的女儿性格内向、十分好强,祖孙俩住在一起,矛盾很深,但她万万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对幼儿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这在认识上对大部分家长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不少家庭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给小朋友们灌输自私、自负、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等错误思想。小朋友和家长们想想是不是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那么,怎样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要及时疏通孩子的心理障碍。
2.家长不要太苛求孩子的言行,而要用爱心来感化孩子。从而,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