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又称亲和力,原本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后来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人际关系领域,指某人对他人具有的友好态度。“亲和效应”则是由亲和力转化而来,在心理学中是指人们在交际、应酬过程中用亲近的话语、笑容、肢体语言吸引他人、俘虏人心所产生的效果。
如今“亲和力”是颇值得重视和赏识的一项品质。人际交往中,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对方也愿意与之交往;职场招聘中,不少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你具备团队精神吗?因为团队精神是一个人亲和力的表现;宣传活动中,不少企业、基金会、机构都会推选亲善大使来做宣传推广,在活动中也要评选最具亲和力奖。由此可见,“亲和效应”在现代社会确实已经举足轻重了。
然而,具体到家庭教育,不少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就是亲和力。
小英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今年才3岁,本该属于活泼可爱的年纪,但是她却并非如此。从早到晚,小英总是畏畏缩缩的,别人稍微对她说话重一点,就表现出一副害怕不安的样子,稍微大点声叫她,就变得惊慌失措,好像做错什么大事似的,瞪着两只圆滚滚的大眼睛,直愣愣地站立在那里,像等着审判一样。
对于小英的这些表现,小英妈妈感到非常讶异,按理讲,小英的吃喝拉撒睡都由妈妈一手包办,母女俩应该很亲近才是,但是为何在她们之间总隔着一段距离呢?
小英妈妈是个办事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职业女性,对于女儿的教养更是抱着极高的期望,因此,平时生活中,只要小英犯了一点点错误就会严加指责,而且小英妈妈为了不让女儿养成骄纵习性,从小就训练她独立自主的性格,对于女儿撒娇或哭闹的情况,也是经常不予理会甚至予以处罚。
久而久之,小英就变得非常不愿意和妈妈亲近,每当妈妈要亲她、抱她时,就会躲得远远的。
女儿不愿意和妈妈亲近,还有比这更让一个母亲痛心的吗?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位在事业与孩子的天平上失衡的家长,她没有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她没有主动了解孩子的感受,她没有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而她仅有的所谓的付出,最终却带给了孩子深深的失落感与不安全感。
生活中,很多爸爸妈妈们永远都有更重要的事要忙,觉得孩子的教育永远都是次要的。其实,亲子之间的感情是需要花时间培养的。你的每一点努力、每一份耐心迟早有一天会换回一个人见人爱的极富亲和力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他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浑身散发着亲切的迷人魅力,而这无疑是孩子迈向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
所以说,如果家有缺乏亲和力的孩子,做父母的先不要急于为此事而忧心忡忡,而是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称不称得上是一个好父母。如果你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很自信,而且事实也证明,在你的教导下,孩子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灿烂阳光,那么,很高兴恭喜你!反之,如果你的所作所为只会让孩子与你越来越生疏,那么,你一定要怀揣足够的耐心、自信,还有切实可行的技巧,为孩子打开一扇爱与自由的大门。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付出时间,只要付出爱,孩子终究会重新回到你的身边。而且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其实,大部分孩子都是天生的社交高手,只要父母能主动为他们塑造社交情境,并适时加以引导,孩子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成为小小世界中的孩子王!
每天懂点社交心理学
相信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亲和力强、人见人爱的好宝宝,那么,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亲和力呢?
◎◎当场直接阻止
孩子之间的交往,难免会有肢体上的攻击行为,表现得一点都没有亲和力,这种时候,父母应立即拉住主动攻击他人的一方,并且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妥当的,比如,父母可以说:“不可以这样做哦,你这样做别人会很不开心的,会让别的小朋友受伤的。”
◎◎事后间接劝说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你的孩子难免会遭到其他小朋友的言语或行动拒绝,比如“我不要跟你玩”,或是玩具被抢走了等等。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不要直接当场介入,而是应该在事后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小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形,当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不喜欢你抢我的玩具,我想再玩5分钟。”在这种教育方式的熏陶下,孩子才会合理运用“亲和效应”,才会赢得更多人的亲近与尊敬。
此外,对于一些先天气质比较害羞的孩子来说,当其他人对他们作出“这孩子真乖,还有点害羞呢!”等评价时,这对孩子来说无疑又被贴了一张无形的负面标签,反倒越发不擅长与人相处或是接触了。这时建议父母尽量多使用一些替代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词语来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社交自信,比如,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感到不好意思了吗?你不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吗?没关系,妈妈带你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咱们一起玩,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