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被试者分成四个小组,并分别给予不同的评价:对第一组的评价始终是否定,对第二组的评价始终是肯定,对第三组的评价先褒后贬,对第四组的评价先贬后褒。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反应为不满意,第二组为满意,第三组极为不满,第四组最为满意。这种先否定后肯定、先抑后扬给人最好感觉的心理规律即“阿伦森效应”,又称“增减效应”。
“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人们大多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那些对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这也提醒我们,与人交往时,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不当表现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朝不良方向逆转的情况。
更进一步说,“阿伦森效应”也提醒我们,与人交往要注意说话分寸。分寸就如生活长河上的一个分水岭,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它,那么好与坏、喜与悲就可能发生相应的转化。而一个人说话、办事如果掌握不好分寸,那就很难将事情办好。
这一道理对于年幼的孩子也不例外。尽管一提起孩子的讲话方式,很多家长最先想到的就是“童言无忌”,有什么说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但是,如此口无遮拦的背后免不了会让家人苦不堪言,若是不及时纠正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涵涵今年5岁,性格很张扬,尤其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管对方是什么人,自己想说什么就像个小炮筒似的一口气都说出来,一点礼貌也没有。为此,经常弄得爸妈既尴尬又犯愁。
有一次,涵涵看见邻居家的老爷爷拄着拐杖走过来,张口就说:“爷爷,您这样拄着拐,弯腰走路多难看呀!”老爷爷很无奈地看了看他,愤愤地走了。
还有一次,好朋友鹏鹏拿着新买的遥控汽车来找他玩。涵涵看了一眼就说:“你的汽车好丑啊!”惹得鹏鹏很生气,转身找别的小朋友玩去了。
最近一次,涵涵在幼儿园画了个蜘蛛,老师表扬他画得很棒,可是他却说:“这蜘蛛有点像疯子,我看像你,老师!”他的这番话让老师特别下不来台,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涵涵总是说什么就直截了当。为了改掉他的这个坏毛病,涵涵爸妈是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但是一点效果也没有。更让涵涵爸妈担心的是这样的性格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学习?
多数情况下,孩子说话这么没有分寸是因为他还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预料到别人听了这样的话以后会有怎样的感受,更不能预料到说了这样的话其实对自己也不怎么好。对于孩子来说,脱口而出的一些话往往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或者是一种笨拙的表示真实感情的方式。只不过,随着孩子知识的增加与身心的成长,这些情况自然会有所改变。
每天懂点社交心理学
不可否认,家长都知道教孩子把握好说话分寸的重要性,但是一旦遭遇孩子口无摭拦的时候,家长总会显得束手无策,下面几点建议就能帮您很有效地解决问题。
◎◎提醒孩子他做错了
如果孩子说了伤害别人的话,以上面那个故事为例,家长最好的回应是:“涵涵,我想你的话伤害到鹏鹏了。如果你不想玩他的遥控汽车,你可以告诉他你已经准备好玩点别的了。”
◎◎引导孩子对被冒犯的人说“抱歉”
如果孩子说了没有分寸的话,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别人,家长最好把孩子带到一旁,私下里让孩子明白,你对他说过的话有怎样的感受,并问问孩子他要怎么处理这件事。如果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家长就告诉他应该说些什么。事后,就这件事情和孩子好好谈谈。如果孩子是故意说这些话,就告诉他该道歉,比如,亲自和对方说“对不起”,或是给对方写封道歉信。
◎◎让孩子亲身体验被人说的滋味
孩子们交往时,常会有被别的小朋友说笑的情况,这时家长可以借机告诉他:因为你喜欢说别人,所以别人也会反过来说你。你平时那样做,早晚会有教训的。比如,当孩子在外面挨了说回来诉苦时,家长可以这么问他:“被别人说,是不是很不开心?”同时,家长还要耐心地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不愿意别人挑自己的毛病,你说别人的不是,别人也会和你一样。话说到这里,孩子的心里自然很不舒服,当他体验过被人说的滋味后,往往就会有所收敛了。
此外,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有些话是需要悄悄说的。和孩子一起聊一聊,什么样的话可以大声说出来,什么样的话又只能悄悄地说,甚至都不能说。家长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孩子完全能明白这些道理。当然,如果孩子的哪一次说话注意分寸了,家长也别忘了夸夸他,说他长大了、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