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美国某幼儿园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软糖,并告诉孩子如果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之后,实验人员把孩子和极具诱惑的软糖留在屋里,并在外面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地想吃掉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唱歌或是自言自语……最终这些孩子成功地转移了注意力,顺利等待20分钟后再次吃到第二颗软糖,是“延迟者”,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延迟满足”。
这个实验到此还没有结束,研究人员通过对两类孩子及其家长与教师的调查进一步发现,进入青春期的“不等者”更倾向于孤僻、固执、受挫、优柔寡断的性格,而“延迟者”则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冒险精神,而且受人欢迎、自信、独立。在学业上,“延迟者”也比“不等者”表现得更优秀。
由此看来,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具备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可见,延迟满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怕孩子受委屈,要什么就立刻给什么。其实,家长对于孩子这种有求必应的行为只会剥夺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机会。要知道,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极易在遇到压力时退缩不前或是不知所措。而一个自我延迟满足能力高的孩子,即便成年后面对困难和挫折,也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嘉宝6岁了,一直被家人呵护在掌心。
这一天,嘉宝和爸爸路过商场的玩具柜台,嘉宝一眼就看上了一个变形金刚,当即就抱在怀里非要爸爸买。
爸爸觉得家里已经有好几个变形金刚了,这个只是颜色不同罢了,就认为没有买的必要。可是嘉宝却怎么也不肯走,大声叫着:“我就要!不给我买就是坏爸爸!”
爸爸赶忙拽起嘉宝的胳膊想把他拉走,但是儿子却使劲朝反方向用力,最后干脆就顺势倒在地上,又哭又闹起来。虽说此时爸爸的心中满是恼怒,但是架不住嘉宝的折腾,忙把销售员叫过来开票,最终买下了变形金刚。
看到爸爸同意了,嘉宝一跃而起,抱着心爱的变形金刚就蹦蹦跳跳地走了,只留下爸爸无奈地叹了口气,一路小跑地跟在儿子身后。
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所具备的各种情绪、能力以及情感,都是在后天学习来的,而故事中小男孩的爸爸在过度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却忽视了孩子重要的一课——延迟满足,以至于孩子变得冲动、急躁、任性、缺乏耐心,无法感受别人的辛苦和付出,而且家长的百依百顺也会使孩子丧失对幸福的感受,更不会珍惜得到的一切。
不可否认,如今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刺激,如果控制不住,很容易一不小心步入歧途,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控制自己,长大了就会习惯“控制不住”的状态,矫正起来就比较难。所以,家长管教孩子时,千万不可疏忽引导他们学会控制自己,控制多了,孩子心里的模式就成型了,这样当其日后碰到刺激时,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就会先控制一下自己,放弃眼前的诱惑。
每天懂点习惯心理学
帮助孩子增强他的自控能力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可一味地满足,也不可过度控制和压抑孩子的合理欲望,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损伤。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妨按下面这些方式方法进行。
◎◎分年龄段进行
由于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是不同的,所以家长不能采取一样的方式和延迟的时间来培养孩子。不满1岁的孩子以即时满足为主,如果不能即时满足时,延迟的时间也不易过长,而且在延迟期间,家长对孩子的需求要有所回应。1岁之后,孩子已经能够慢慢理解大人的话语,延迟满足的时间可以从几分钟逐步增加到一两天。3岁之后还可延长至一周。事实证明,这种逐步增加时间的方式不仅满足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在循序渐进中增强了孩子的耐性。
◎◎分需求内容进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需求,对于孩子的各种需求既不能全部接受也不能一概拒绝,前者会降低孩子对幸福和满足的体会,后者会使孩子感受不到爱与幸福,甚至变得胆小、自卑、孤僻。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延迟满足”策略。比如,如果孩子想买新衣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和自己一起先把旧衣服整理出来,再把这些衣服送给需要它们的小朋友穿,如此一来,不仅让孩子有了一个等待购买新衣服的时间,也让孩子学会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仁爱之心、节俭之心,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如何充分满足、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鼓励孩子学会忍耐、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