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当时一位着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拆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农民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于是反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起义,在英国各地爆发起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发生在东部的凯特起义。凯特起义开始时集结的农民队伍一度发展到2万人,声势浩大。但凯特是个小贵族,他的反抗不彻底,由于向国王妥协,贻误了战机,起义失败了。凯特及300多个起义农民被绞死。
凯特起义,是英国1381年泰勒起义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使圈地运动一度受到遏制。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地展开了。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地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它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特别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圈地运动促进了大农场的建立,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它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之外的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同时,爱尔兰破产农民大量流落英国,也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普加乔夫起义
1762年6月28日,身为皇后的叶卡特琳娜指使她的情夫、禁军兵团的将军奥尔洛夫发动宫廷政变,将彼得三世囚禁在洛普莎别墅。8天后,奥尔洛夫的弟弟阿列克谢奉叶卡特琳娜密令,将彼得三世暗杀。之后,叶卡特琳娜通告天下,说他的丈夫因病而亡,接着便举行了彼得三世的葬礼。彼德三世莫名其妙地死了,民间传出有关他的种种猜测。1793年9月,在顿河和乌拉尔河一带,人们议论纷纷,都传说彼德三世未死,就隐藏在哥萨克中间。叶卡特琳娜忽然接到警报,说是在乌拉尔河畔雅依克镇附近,有一个人自称她的丈夫彼得三世的人号召远近的人民拿起武器来推翻她的统治。
叶卡特琳娜接到警报后十分吃惊,马上召来当年处死彼得三世的阿列克谢,问他当时彼得三世是否真的死了。阿列克谢发誓说:“我有胆量欺瞒上帝,也没胆量欺瞒女皇陛下!”叶卡特琳娜冷冷一笑说:“知道了,又是一个冒牌货!”原来,自打彼得三世不清不白地突然死去,国内便谣言四起,有不少人声称彼得三世逃出了深宫。
1772年11月,在雅依克冒充彼得三世准备起义的人名叫叶梅连·伊凡诺维奇·普加乔夫。他出生于1742年,他的家庭是顿河岸边齐莫维斯克镇的哥萨克农家。18岁时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七年战争”和对土耳其的战争。由于他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少尉。后来因为生病而退伍归乡。
1772年11月,普加乔夫声称自己便是当年的彼得三世,因躲避叶卡特琳娜的毒害逃出了皇宫,从此来联络贫苦的农民准备起义。谁知消息泄露,两个月后被捕入狱。1773年5月,普加乔夫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出监狱,8月,他便以彼得三世的身份号召人民起义。当时虽然只有80人参加了队伍,但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起义军的骨干。9月17日,普加乔夫率领这80人的队伍一举攻克了雅依克城,然后就发布檄文,号召人民参加他们的队伍,推翻叶卡特琳娜,帮助“彼得三世”恢复皇位。不久,便又有一些人参加了起义军。10月7日,普加乔夫率领起义军攻打军事重镇奥伦堡,因奥伦堡城墙坚固,没有攻打下来。于是,普加乔夫采取了长期围困的办法。
在围困奥伦堡期间,普加乔夫向全国发布宣言,声称“彼得三世”复位之后,即刻废除农奴制度,处死作恶多端的地主,把土地分给农民,取消人头税等等。顿时,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地区的各族劳动人民纷纷响应,杀死了作恶的贵族和地主,起义队伍不断扩大。乌拉尔地区工厂的工人们还给起义军送来了大炮和其他武器。
原来,叶卡特琳娜自实行新法以来,有许多地主拥有了放逐所谓“无礼”农民的权力。他们可以随意放逐农民去工场作苦工,不少农民因没有土地耕种而沦为奴隶。因此,买卖农奴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可笑的是,当时不光是出卖农奴的广告,就连当时官方的报纸上,出卖农奴和牲畜、杂品的声明都登在一起。在这种残酷的政治下,农奴的生命没有任何保障。有一个叫萨尔蒂柯娃的女地主,10年之间就虐待致死农奴140多人。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普加乔夫的起义才得到了广大农奴的拥护,不到一年,起义军就发展到了3万多人。
得知起义军迅速壮大,叶卡特琳娜吓得惊惶失措,急忙组织了三路大军增援奥伦堡。起义军在普加乔夫的指挥下,又分别打败了这三路大军。1774年3月,起义军发展到5万人。7月12日攻入喀山城,但未能守住。双方激战3天,起义军损失12000多人,最后被迫退出喀山。
之后,普加乔夫率领少数人马逃往伏尔加河畔继续活动,于1774年7月31日发布了《全民告谕》,宣布给予农奴人身自由,免除了人头税、货币税和兵役,无偿给农民以土地、森林和草场,号召农民起来打倒地主。于是,起义队伍又发展到1万多人。普加乔夫率领重新组织起来的起义军又席卷了诺夫哥罗德省和沃龙涅什省,接下来就要逼近察里津。
察里津是伏尔加河和顿河的交汇处,是莫斯科通往黑海和里海的水路要道。叶卡特琳娜怕察里津有失,急急忙忙把在土耳其前线的军队调了回来。这年的8月24日,起义军在察里津附近与政府军展开了激战。此役十分惨烈,起义军有2000人战死,6000多人被俘。普加乔夫仅率200名残部冲出重围,东渡伏尔加河,逃往草原。后来,剩下的队伍不足50人。
1774年9月4日,起义军中的一个哥萨克头目叛变,将普加乔夫捆绑起来,解送到政府军中。11月4日,普加乔夫被押送莫斯科。
1775年1月9日,沙俄当局判处普加乔夫死刑。第二天,普加乔夫被砍头肢解。
普加乔夫起义虽然只有3年时间,但它转战数千里,参加者近10万人,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统治,是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普加乔夫永远受到俄罗斯人民的尊敬。
12月党人起义
1825年11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地死了。他没有子女,按照惯例,应当由沙皇的二弟康斯坦丁来继承皇位。俄国的贵族和大臣集体宣誓,表示愿意效忠康斯坦丁。
但事与愿违,康斯坦丁对继承皇位毫无兴趣。他住在华沙不想回国,只写了一封信来,声明放弃继承权。
偌大的沙俄帝国怎能没有沙皇管制?大臣和贵族们担忧他们的前途,他们急于盼望新王子的出现。
正在混乱的时刻,沙皇的三弟尼古拉却跃跃欲试起来。他马上写信给华沙的二哥,表示自己想即皇位。康斯坦丁当然同意。于是,俄国政府通告全国,在12月14日再举行一次宣誓仪式,向新沙皇尼古拉表示效忠。一心想登基为皇的尼古拉,特意定做了皇帝的新衣,专等这一天的到来。
12月14日终于来到了。一清早,3000多陆海军士兵整队开进彼得堡的大街。他们全副武装,刀剑出鞘,一直走到元老院广场,围绕着彼得一世的铜像,排列成一个战斗的方阵。接着,他们高呼口号:
“拒绝宣誓!”“反对宣誓!”
“要求宪法!”“要求民主!”
愤怒的声音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正要登基的尼古拉。
他们是谁?他们是由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军官和知识分子领导的起义队伍。起义的目的,是反对沙皇的专制统治,反对俄国的封建制度,要求解放农奴,实行民主。
尼古拉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人反对他,马上命令骑兵去冲散起义队伍。可是,骑兵一到广场,只听见“砰!”“砰!”一阵枪声,马匹都被枪弹射中倒下,骑兵们一个个跌得半死。起义士兵的密集射击,打退了骑兵的多次冲锋。沙皇军的伤亡人数在不断增加,起义的队伍巍然不动。
尼古拉看到硬的一手不行,就想用软的一手:劝降。
彼得堡的总主教战战兢兢地走进广场,他披着长长的黑袍,右手不停地在胸前划着十字,左手拿着《圣经》,嘴里发出颤抖的声音:“孩子们,上帝是仁慈与和平的,你们把枪放下吧!”
“去你的,沙皇的帮凶!”起义的士兵不理睬他。
“孩子们,上帝是……”总主教厚着脸皮想再作一次说教。
“走吧!走吧!免得挨揍!”起义士兵愤怒地把他赶了出来。
过了一会,彼得堡的总督大摇大摆地走进广场,他还像往常一样,摆出了一副贵族的架势,当着起义的士兵演说起来:
“士兵们!你们的行动就是叛乱!叛乱是要杀头的!沙皇尼古拉陛下是仁慈的,他饶恕了你们,你们解散吧!快解散吧……”
话还没有说完,只见一个起义者奔了过去。“啪!”一记耳光打得这个总督晕头转向,接着,拳头像雨点般地朝他胸前打去。总督痛得“哇哇”大叫,转身就逃。
“民主万岁!”起义的士兵看到总督的丑态,兴奋地高呼口号。士兵的起义吸引了广大的人民。到了中午,彼得堡的工匠、农奴、城市贫民,纷纷涌向广场。修筑大教堂的工人拿起了木块砖瓦,愤怒地向沙皇的军警掷去。起义队伍扩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