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禽:同“擒”。
③遂: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做到昌邑王国的郎中令,为昌邑王刘贺效力。
④息:平息。
⑤圣化:圣明的教化。
⑥恤:抚恤。
⑦赤子:初生婴儿,比喻纯朴的人。兵:武器。潢池:可能是水上演兵的地方。
⑧胜之:谓以武力镇压之。
⑨安之:谓安抚之。
⑩说:同“悦”。
便宜从事:谓按客观情况灵活处理。
乘传:所乘的驿车。
钩:镰刀。
翕:安定貌。
假:给与。
尉:同“慰”。
口:指每口人。一树榆:一棵榆树。汉人喜种榆。薤(xiè):植物名。鳞茎圆锥形,可作蔬菜吃,也可入药。
家:指每一家。彘:猪。
趋:向也。
课:核算。收敛:收成。
菱:菱角。芡(qiàn):植物名。一名“鸡头”。种子称“芡实”,可食,也可入药。
劳来:劝勉。循行:巡视各地。
畜:同“蓄”。
译文
汉宣帝刘询即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渤海及其邻郡年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当地郡守无法捉拿制服。皇上想选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荐龚遂可以胜任,皇上任命他为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已经70多岁了,被召见时,由于他个子矮小,宣帝远远望见,觉得跟传闻中的龚遂不符,心里有点轻视他,对他说:“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先生准备怎样平息那里的盗贼,使我满意呢?”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海滨,距京城很远,没有受到陛下圣明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们不体贴,所以使您的本来纯洁善良的臣民偷来您的兵器作乱。您现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战胜他们,还是安抚他们呢?”宣帝听了龚遂的应对很高兴,回答说:“既然选用贤良的人,本来就是想要安抚百姓。”龚遂说:“我听说治理秩序混乱的百姓就如同解乱成团的绳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暂时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呈报上级而按照最有效的办法处理事情。”宣帝答应了他的要求,格外赏赐他黄金物品派遣他上任。
龚遂乘坐驿车来到渤海郡边界。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出军队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下发文书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销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独自乘车来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顺的气氛,盗贼们也都收敛了。渤海郡又有许多合伙抢劫的,听到龚遂的训诫和命令,当即散伙了,丢掉他们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锄头镰刀。盗贼这时都平息了,百姓也安居乐业了。龚遂于是打开地方的粮仓,赈济贫苦百姓,选用贤良的地方官,安抚养育百姓。
龚遂看见渤海一带的风俗非常奢侈,喜欢从事那些不切于民用的行业,而不爱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带头勤俭节约,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他下令:郡中每个人种1株榆树、100棵薤菜、50丛葱、1畦韭菜;每家养2头母猪、5只鸡。百姓有佩带刀剑的,让他们卖掉刀剑买牛和犊,他说:“为什么把牛和犊佩带在身上!”春夏季节不允许不到田里劳动生产,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种植和储藏瓜果、菱角、鸡头米等多种经济作物,劝勉人们照规定办事,遵守法令,郡中人们都有了积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实,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没有了。
绝妙佳句
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惟缓之,然后可治。
原文
正法度,非礼不言
后年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①,对曰:“臣闻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礼不言。今东平王幸得来朝,不思制节谨度,以防危失,而求诸书,非朝聘之义也。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②之谋,汉兴之初谋奇策,天官灾异,地形阴塞③;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不许之辞宜曰:‘五经④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王实乐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夫小辩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诸益于经术者,不爱于王。’”对奏,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汉书·东平王传》
注释
①王凤:成帝舅父。
②谲:欺诈,玩弄手段。
③地形阴塞:是指地形险要。
④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译文
第三年东平王刘宇来京都朝见,上奏求赐诸子书及《太史公书》,成帝拿这件事问大将军王凤,王凤回答说:“我听说诸侯朝见问安,应当依据儒家的礼仪和国家的章程,端正法度,非礼不言。现在东平王有幸能来朝见,不思谨守法度,以免走入邪道,却求赐诸子书和《太史公书》,这不是朝见的正道啊。诸子书或者反对儒家的经术,批评圣人,或者阐述鬼神,信从鬼怪;《太史公书》里记载有战国纵横权变的谋略,汉兴之初谋臣的奇计妙策以及天象、自然灾异、地形险要。这些书都不应当在诸侯王手中。不可给他。不答应的话应当这样说:‘儒家的经典《五经》,乃圣人所制定,上面事事有所记载。东平王你爱好儒家的道义,辅佐的国相都是儒者,每天讲诵经书,已经足够端正自身的行为和思想了。琐细的辩论损害大义,狭小的道术难通高处,用来谋求高远的目标,恐怕难以达到,都不足以用心学习。那些对儒家经术没有用处的东西,希望东平王你不要顾惜。’”当东平王面见成帝时,成帝就按王凤所说的话回答他的请求,终究不曾赐给他那些书。
绝妙佳句
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礼不言。
原文
朱云直言进谏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①平陵。少时通②轻侠,借客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④博士白子友受⑤《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⑥,当世以是高之。
……
至成帝时,丞相故⑦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⑧,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⑨,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⑩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迁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汉书·朱云传》
注释
①徙:迁居。
②少时:年轻时。通:交结。
③借:借助。客:宾客。
④从:跟从。
⑤受:学习。
⑥好倜傥大节: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
⑦故:原来的。
⑧匡主:匡正君主。
⑨素餐:只知道吃饭。
⑩佞臣:谄谀取媚的大臣。
讪:戏侮。
殿槛:殿前的栏杆。
容:宽容,宽恕。
辑:修补。
译文
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交结侠士,为人仗义,曾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雪恨。他身高8尺有余,容貌威严,勇力过人,远近闻名。40岁时,朱云不再逞勇行侠,他改弦易辙,开始跟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而且把两位老师的学问都学到了手。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
……
汉成帝即位后,原安昌侯张禹因为是天子的老师而进位丞相,权倾朝野,贵重当时。朱云瞧不起其为人,就上书求见。成帝接见他时,公卿将相都在一旁,他却毫无顾忌地进言道:“现在,朝廷的大臣对上不能匡正君主,对下无益于百姓。他们白白占据着高官显位,空食君主的俸禄,都是些孔子所谓的‘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生之,亡所不至’(担心失去禄位,则作奸犯科,无所不为)者。为臣恳请陛下赐给尚方斩马利剑,杀掉一个佞臣,以警醒其他的臣子。”成帝不知他要对哪个佞臣开刀,便问道:“你要诛杀哪一个?”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一听,闹了半天要杀自己的老师,忍不住大怒道:“你个小小臣子,竟然以下诬上,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不可赦,格杀勿论!”御史当即拿下朱云,但朱云死死抓住殿前的栏杆不放,致使栏杆被拖断。朱云被拖着下殿时,仍然高声呼叫道:“为臣得以同桀臣关龙逄、纣叔比干相逢于九泉之下,已经没有什么不值得的了。但圣朝诛杀忠臣,将何以告天下?”就在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下帽子,解下印绶,跪在殿前,劝谏成帝道:“朱云素以狂放正直闻名于世。如果他说的话是正确的,就不能诛杀他;如果他的话是错误的,就应当宽恕他。下臣情愿以死相争!”他一边劝说一边叩头,直叩得头上流出了鲜血。成帝怒气渐渐平息下来,于是饶恕了朱云。后来,宫中朝臣要修理被朱云拉断的栏杆,成帝吩咐道:“不要换新的。把坏的稍作修补就行,以便用来旌表直言的忠臣。”
绝妙佳句
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