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黑洞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如此的渴望和执着,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诞生,必将伴随人类的始终。在古中国社会,人们对宇宙还处于一种朴素的、懵懂的认识,在概念或者说称谓上是模糊的,比如天。天在古中国社会其实就是指宇宙,是对宇宙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称谓,比如天子、老天等词语中天的概念。当然,宇宙一词也随后产生了,更具有自然科学色彩的称谓,但遗憾的是这个概念并没有在古中国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获得普及。天地对应,地当然指地球,那么天也必然是指除地球之外的一切,除了宇宙,还有什么具有这样大的外延呢,所以天也就只有指宇宙了。当然宇宙包含了地球,这并不矛盾,古中国社会和中国古代社会对宇宙的认识并不清晰。在这点上,与古希腊社会和古罗马社会的认识成果具有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人类对宇宙的深入探索,科学家们发现了黑洞。黑洞是一种存在体,这是确切无疑的,但它是什么呢?人们认识一种存在体无疑是通过它的属性与规律,而黑洞具有怎样的属性与规律呢?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黑洞有一个显著的属性,就是它强大的吸聚属性。一束光子射入它的表面会被它全部捕获,而不发生折射,也不发生反射,这表明黑洞的吸聚属性是何等惊人。就一个实体的吸聚属性而言,存在一个极限,它的吸聚属性不可能无限,依据时空场理论,我们很容易理解吸聚属性的极限,光速的极限速度就是吸聚属性的有限属性直接衍生的。对于黑洞而言,或者说对于任何一个存在体而言,它的最大吸聚属性表现为将切线方向射入表面的光子捕获,这是存在体吸聚属性的极限。至于反射与折射,那是对于实体的独立属性而言的,并不是存在体或实体的吸聚属性的表现。如果说一个存在体能够把反射或折射出去的光子重新捕获,那是不可能的。而存在体本身不发生反射和折射也并不必然表明该存在体具有吸聚属性的极限,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反射与折射是实体粒子属性的特征。一个拥有质量中心的实体,我们可以推断它必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一个表象实体的质量来源于哪里?必然来源于基本粒子,而基本粒子具有极强的独立性,或者说具有极强的质点规律,对光子具有反射属性。一束光射入一个表象实体,光束必然会受到基本粒子的反射,一部分光子会逃逸出去。所以,所谓理想的黑体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一个存在体能够把反射或折射出去的光子重新捕获,那将违背光速极限属性。再者,一个存在体如果具有这样无限的吸聚属性,它也不会产生反射与折射的现象。这不同于我们在地球表面上发射火箭,地球的引力场将发射出去的火箭重新拉回到地面,因为发射出去的火箭不具有极限速度,如果是光速,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光速何以成为极限速度,那是因为光子的实体形态具有时空场的极限强平衡状态,同时也是质量的极限密度,同时也是存在体惯性的极限,这些极限具有思辨逻辑上的一致,拥有其中的一个属性也必然拥有其他几个属性,或者确切地说,上面几种极限属性本就是一种属性的多种表现而已。所以,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没有哪种存在体的质量密度大于光子的,也没有哪种存在体的惯性大于光子的,这与没有哪种存在体的速度大于光子的是同样的。实体的质量密度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是无限的。如果一个实体的质量密度是无限的,那么就必然产生基本粒子的质量密度是无限的,也就必然大于光子的质量密度,也就否定的光速的极限,那么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不能成立了。为什么我们通过存在体的质量密度的无限就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呢?我们的物理学知识明确告诉我们,实体的质量来源于基本粒子,即使基本粒子之间的距离无限接近,就是零距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只要基本粒子的质量密度是有限的,那么这个实体的质量密度也必然是有限的。而如果基本粒子的质量密度是无限的,那么就必然存在大于光子的质量密度的基本粒子,这样的基本粒子必然具有无限的质量惯性,那么它的速度也就是无限的。光速还是极限速度吗?狭义相对论还能成立吗?由于光速的极限,一个如何强的引力场对光速的作用只能是改变它的方向,由于吸聚属性的极限,一个如何强的引力场对光速的作用也必然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引力场对光速的方向的改变有一个有限的范围,90度是引力场对光速方向改变的极限角度。所以反射出去的或折射出去的光束是不可能重新被捕获的。这就是说,黑洞是不会反射或折射光束的。
一个有质量中心的实体必然会反射和折射光束的,这是理想黑体不存在的根本原因,那么黑洞就必然是一个没有质量中心的存在体。黑洞不反射和不折射光束,是因为它没有质量中心。没有质量中心,或者说,黑洞本身没有质量,它所拥有的质量是从外面吸入表象实体的结果,它原本是没有质量的。没有质量的存在体只有时空场了,就像以太一样,但黑洞和以太又是多么不同,以太是一种稳定的时空场形态,而黑洞却是不稳定的,具有极强的吸聚属性。
黑洞是什么呢?它不是坍塌的恒星,恒星是不会坍塌的,它比一个原子要稳定得多,一个原子都不会坍塌,恒星怎么会坍塌呢。任何一个实体或者存在体都不会自因地趋向所谓坍塌,与实体的变迁趋向是矛盾的,在思辨逻辑上是不可能理解的。如果一个实体或者存在体发生坍塌必然是在外因的作用下引起的,一个再不稳定的实体形态,其变迁趋向是向着稳定状态的。这种情况与社会领域里的某个社会组织的衰弱是不一样的,其自因的与实体的本质趋向完全是两回事。基本粒子之间的剧烈核反应形成原子,并不表面恒星没有原子稳定。用万有引力来理解恒星的变迁趋向是不可靠的,而用万有引力来解释原子形态是一种本末倒置,引力场是一种表象形态的时空场形态。比如,一个电荷产生的电场,电场的吸聚属性要远大于引力场的吸聚属性。为什么?电场的时空场形态更为原始,也就表现出更强的吸聚属性。质量密度无限是不可能的,所以把黑洞理解为一种质量密度无限的实体是错误的,黑洞没有一个质量中心,黑洞本身是没有质量的。这,没有质量的存在体,自然科学家们还没有这样的意识,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推断,然而依据黑洞的属性,我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逻辑推断。事实上,没有质量的存在体并不是那么陌生的,电磁场不就是一种没有质量的存在体吗。
我们引入时空场理论就很容易解释黑洞的所有属性和规律,黑洞是一种没有质量中心的时空场形态。它的极强的吸聚属性就很容易获得解释,并且不会弄出自相矛盾的不能自圆其说的思辨逻辑困境。黑洞是一个没有质量中心的存在体,是时空场的一种原始形态,或者更进一步,黑洞是宇宙原始形态的一个残留部分,也就是说,黑洞区域还没有迈入表象形态的宇宙的原始形态的部分,犹如人类社会现存的一些原始部落。黑洞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人类探索宇宙的原始形态提供一个直接的资料,在原始形态的宇宙,只有吸聚属性,而没有独立属性。由于没有质量中心,黑洞整体表现出极强的吸聚属性,这种吸聚属性要比引力场的吸聚属性强得多,它们的吸聚属性不是一个层次的,所以根本就不像一些科学家依据万有引力推断的那样需要什么无限的质量密度。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已经否定了万有引力,而霍金又依据万有引力推断出恒星坍塌,这不是让人糊涂了吗?在思辨逻辑上陷入无法解释的困境。而对于黑洞,自然科学家一方面依据广义相对论作出解释,一方面又离不开依据万有引力作出解释,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陷入思辨逻辑的分化困境。如果对黑洞的理解同时需要广义相对论与万有引力,而广义相对论又否定了万有引力,那么它们之中就只能有一个是符合真实的,因为真实只有一种,而不会有两种。
依据万有引力推断出无限的质量密度实在是一个幼稚的错误,无论是从质量的来源,还是从光速的极限速度,都可以否定质量密度无限的可能。我们的物理知识告诉我们,质量与惯性有着紧密的关系,质量密度无限,即使用体积无限来修正也必然产生惯性无限的逻辑困境。惯性无限会产生什么结论?会产生一个先前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结论,必然产生绝对静止的实体形态,同时也产生速度无限的实体形态,绝对静止与速度无限是一个逻辑。它们都是不存在的,否则牛顿力学也不会陷入适用范围的困境,狭义相对论也不会被创造出来。惯性是维护实体运动状态的,是实体独立属性的一种表现,维护自我的。惯性无限,维护实体运动状态的能力就会无限,绝对静止与速度无限就是必然的。
黑洞必然有一个旋转中心,一个黑洞,具有某种整体的属性,虽然它不具有独立属性,但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存在体,它与外界具有明显的不同,它的这个整体属性是明确的。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质量中心与旋转中心都是很容易解释的,它的整体属性就是由于这个中心赋予的,所以黑洞也是自转的。
黑洞的内部不具有引力场,它的外围当然也不具有引力场,它的时空场形态犹如电场或磁场这样的形态,具有比引力场强得多的吸聚属性,因为黑洞本身没有质量。被黑洞吸入的质量实体也不会在不足够多的情况下形成质量中心,它们会被黑洞的旋转中心捕获,也会被黑洞里一个极限范围捕获,从而形成一种环绕运动,在多层次地围绕着黑洞的旋转中心运动。依据这些,我们可以推断,黑洞在存在体的趋向上如同原始形态的宇宙,不会形成什么白洞,而是趋向恒星。
黑洞,需要科学家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