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圣之一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幅名画,也是画中女人的名字,在其他的记录中,也叫乔孔达。画面上的这个女人,仿佛面带微笑,而就是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微笑,困扰了观众五百年,成了一个谜。对这个谜,五百年来,种种猜测,种种推断,种种解读,种种努力,也未能解开它,因此它至今还是一个谜,文章、小说、电影,连篇累牍,不亦乐乎,在美术史课堂上,我只好给同学们做如此建议: 创建自己的解读。因为大师的作品不可能只有一种解读,否则就不是大师的作品。另外,在别人的解读中,你永远无法找到你所渴望的答案,无法获得你从艺术中希望获得的满足。
《蒙娜丽莎》,油画,画面上一少妇,甚至不怎么美,在美术史上应该归类为肖像,因为是女人肖像,又可以称为“美人画”。“美人画”是十五世纪威尼斯画家贝里尼创建的新画种,在此之前,西方画面上的女性只有圣母玛利亚及其女圣徒们,贵妇淑女还上不了画面,而凡俗商妇如“蒙娜丽莎”,不仅上了画,还是大师手笔,芳名得以传世,应该说是她那个时代的幸运者了。
达·芬奇画了不少女性肖像,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一位老富商的年轻太太。这幅画前后画了四年,今天挂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不过,名画《蒙娜丽莎》是没有画完的作品,大师达·芬奇很少完全完成一件作品,但这是题外话,因为完成与否不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而是相对某个时代的标准而言,这里暂且不谈。画面上的蒙娜丽莎,端庄、安闲,很随意地坐在一张木椅子上,左手臂轻松地靠着扶手。首先进入我们观众眼帘的是她那双玲珑精巧的小手和那张相貌平平的脸庞。科学家的解读说她脸部浮肿,可能刚刚生育;画家达利的解读说她玩世不恭,赠了她一幅令人瞠目的八点胡;历史学家的解读说她是时髦人物,剃去眉毛是当时贵妇人的时尚……总之,裸露的部分,手、胸和脸是这幅画最显眼的部分,就人体外观而言,这几个部位也是人身体最为重要、最有魅力的部分,代表人的灵魂、精神世界和创造力,代表人的灵性、思想和行动。作为人,还有什么比这些特征更能够代表人的价值呢?
当然,五百年来,这幅油画最令人着迷的还是蒙娜丽莎脸上的微笑,这是该画解读的重点。它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朦朦胧胧,不知是正欲展颜莞尔一笑,还是一笑过后又欲正襟危坐。朦胧是关键。画家平生画画,对朦胧推崇备至。他说,画人的脸,最好选择阴天的光线。阴天搁在少妇的脸上,让人猜想她抑或童年艰难,也可能正蒙受婚姻不幸,抑郁心境,养成皮笑肉不笑的习惯……另外,据说她剃去眉毛以示当时的时髦,但她的发型却并非时尚,这甚至不太符合当时贵妇淑女的习惯。不可忽略的还有,她的衣着也不华丽雍容……不过,在画面上,这一切都显得恰到好处,使这位不俊俏的年轻妇人看起来气度非凡,高贵威仪,虽然她仅仅是一个年轻的商人妇,但她的神情仿佛一个女王。不是吗?
蒙娜丽莎是女人,画家将她的半身像画得很大,如一金字塔突兀地占满画面前景,仿佛要脱身而出的情形。女人属阴,她身后的自然风景也属阴,大地山河也属阴,这绝非达·芬奇信手安排,大师绝不把创作留给偶然,敷衍塞责不是大师的风范。然而女人一脸神秘莫测的表情又让看她的人感到局促不安,仿佛她正要对你说:“咱们谁不认识谁呀?你的事儿我都知道。但是你放心,我不会说出去。”欲言又止,以沉默来体现女性的柔韧,女性的神秘,女性的深邃和女性的轻佻。她给人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感觉,她看起来仿佛单纯天真,但内在可能历练老辣……不信吗?看看她的微笑。
其事,难道大自然不就是这样吗?它与这个女人的相似之处太多了。它养育我们的肉体,又接受我们的尸体,一切尽在默默无言中,大自然陪伴人类,无喜无怒,无怨无悔,一如这个少妇脸上的神情所暗示,让人觉得,她充满自信是因为她谙悉一切,了解一切,理解一切,接受一切,因而让人惶惑,让人不安。如果将《蒙娜丽莎》中的女人看作自然的化现或象征,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对《蒙娜丽莎》的解读,一种东方式的解读,至少在短暂的课堂可以作这样的解读。
也许,达·芬奇就是想通过这个女人像,或通过他的其他女性画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旷达的哲学观,宇宙般包容一切,但柔韧、从容,像水一般,不屈不挠,似乎女性。细究起来又觉得简单,让人想起德国文学大师托马斯·曼在赞叹一种单纯简约的文学风格时说过的一个单词: Ewig Weiblich。永恒的女性。《蒙娜丽莎》画的是女性,但这又不是关于女性,而是一种哲学态度,一种近乎女性的态度。这,权且又是一种解读。课堂上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