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蝎鱼”号已经不知去向,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它。海军把它的英勇战绩记入了史册,以表彰随它丧命的官兵。
巨轮杀手“魔鬼海”太平洋的日本东京湾以东洋面,以沉没巨轮而被作做“魔鬼海”.日本东京湾的东侧为房总半岛,东濒烟波浩淼的太平洋。房总半岛最南端为野岛崎。它本来是个岛屿,1703年的一场大地震,使那里的地壳隆起形成了半岛,与横须贺隔海相望,其间是进出东京湾的门户——浦贺水道。这里每天有许多巨轮进进出出,成为世界有名的繁忙水道。野岛崎以东海域,每年的12月至翌年2月,常常有一种高达20~30米高的金字塔形三角波,突然从海面喷涌而上,它本身包含有几千吨剧烈翻腾的奔涌海水,其力量足以把巨轮劈成两半。近十几年来,已有10余艘巨轮在此罹难,100多人丧生。这里遂成为近代航海家们和飞机驾驶员们望而生畏的海区,习惯上称它为太平洋“魔鬼海”.该海区的地理位置:是指北纬30°~36°、东经144°~160°之间的海域,位于北太平洋的重要航线上。它给现代海运带来了巨大灾难,有些巨轮在遇难前甚至连无线电呼救信号都来不及发出,有的虽然发出了“SOS”求救信号,但当救助飞机赶到时,巨轮早已销声匿迹,海面仅仅留下了漂浮物和浮油。
1980年11月27日7点50分,“尾道丸”号在美国南部的莫比尔港解缆起航。它的货舱里载着5.39万吨煤炭。它穿过墨西哥湾,进入巴拿马运河,然后又进入烟波浩瀚的太平洋,向日本驶去。
日本东京湾海域经过1个月的连续航行,“尾道丸”号到达北纬30°、东经160°的海区。这里是西太平洋低压中心的南缘。“尾道丸”号遇到了强西风和大波浪,航速显著下降。巨轮在翻腾的波涛中艰难地前进着。下面是该轮遇难前的一段航海记录:
12月28日19点30分,遇到较大的波浪和涌浪,主机转速从116转/分减为90转/分。
29日8点,西风强,风力7级,波高6~7米,波长150~180米。航向275°~278°,巨浪拍打着船首右舷,汹涌的波浪冲上甲板,航速降至7~8节。
30日6点30分,西南风8级,涌浪高8~9米;主机85转/分,航速6.3节。8点15分,航向反转180°,顺风航行,对舱口盖、货舱、双层底和水密门等进行周密的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9点40分,风浪更大,并且继续加强。
14点30分,航向290°。海浪来自左舷20°方向,船体在前进过程中受到周期性冲击,船首在涌浪中起伏。正当船首随着浪谷下降的瞬间,突然在船首右舷出现十几米高的巨浪。巨浪将船头及第一号货舱抬起,船首被折断,上甲板遭到破坏。事故发生位置在北纬31°、东经156°11′处。
14点37分,货轮发出遇难警报。船长下达命令:准备放救生艇。
通信长命令:发“SOS”求救信号。
全船紧急动员。
16点30分,主机停车。
16点37分,船首向下倾斜角度越来越大,最后成了垂直状态,上甲板完全破坏。
16点49分,船首断离,向右舷的斜后方漂去,顷刻间消失在惊涛恶浪之中。可怜的“尾道丸”成了一艘无头船。
18点04分,航行在“尾道丸”遇难地点附近的日本矿砂船“达比亚丸”闻讯赶来,准备救助。
12月31日8点30分,对货舱和压载水舱进行检查和测量,发现2号压载水舱进水,3号4号压载水舱情况正常,然后从尾部排出260吨压载水,使纵倾得到平衡。
1981年1月1日5点20分,全体船员准备离船,留一台发电机继续运转,为航行灯供电,并点亮全部甲板灯,以免其他船只在黑夜中与难船发生碰撞。同时准备好4只气胀式救生筏,一只在甲板上预先吹胀,另外三只在海上吹胀,29名船员登上救生筏。
5点40分,船员离船完毕,救生筏在海浪中颠簸,全力向救助船“达比亚丸”号划去。
7点45分,29名船员全部登上“达比亚丸”号,安全得救。
北太平洋冬季的风浪是很大的,但是对万吨级以上的巨轮来说,并不能构成严重的威胁,因为在船舶设计时已经考虑了抗风浪的能力,然而,对于在“魔鬼海”掀起的那些高达20~30米的金字塔形的“三角波”,许多巨轮却难以抵御,以致被送进“魔鬼海”的深渊。
这种奇怪的“三角波”的形成原因,目前还是个谜。有一种猜测是:野岛崎以东海底是火山和地震活跃的地带,当海底火山喷发或海底地震爆发时,形成能量巨大的恶浪,当航行中的船舶遇上它时就会罹难。另一种看法是:来自不同方向的波浪和涌浪,在最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叠加形成的奇峰异波,当船舶与它遭遇时就要受难。
“魔鬼海”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这里是世界著名的暖流——黑潮所流经的海域,因而水温较高。同时,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冷空气的前锋也正好到达这一带。每到冬季,这里的水温和气温就相差20°,因而海面上空经常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
低气压的寒冷锋面过后,往往造成风向的突然改变,从而导致海面上汹涌的三角波。每年的年底到来年的年初,从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南下,低气压通过这里时,就在海面上掀起狂风巨浪。野岛崎东面的海域是北太平洋最高的波浪区。
为了揭示“魔鬼海”三角波之谜,保证冬季北太平洋航线航行安全,日本准备在“魔鬼海”上建立自动观测海洋浮标。这种浮标的直径为10米,高12米,能自动记录大洋波浪、气压、风力、海流等资料。
另外,还要派出海洋调查船,对海底地形、海洋气象、海洋环境作全面调查,以便综合分析海情。这些调查也许能解开“魔鬼海”之谜。
奇异的海底游魂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杰拉尔德·弗尼斯是个英俊而勇敢的水上运动员。1980年在夏威夷举行的“美洲杯”高度跳水比赛中,他将标高提到约46米线上。令人振奋的高度,一下子使整个跳水场沸腾起来。这是人类高度跳水比赛的第一次。无数台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杰拉尔德·弗尼斯。他完成了跳板、跳台在空中的直体、屈体、抱膝8种连续动作,场内一片喝彩声。他的未婚妻黛丝送来鲜花。他的父亲豪克逊博士是个地质学家,他鼓励儿子要为短时期内将高度跳水纳入奥运会比赛项目而奋斗,获得真正的世界高度跳水冠军。
比赛继续进行,又有29名勇敢者站在约49米的高度,同样完成了跳板、跳台空中的连续动作即直体、屈体、抱膝。个个做得完美无缺,与弗尼斯不相上下。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评委会无法排列名次。这时,克罗斯大亨对评委说,比赛继续进行,他承担变动后比赛的全部费用。
克罗斯是美洲遐迩闻名的服装大王,他想在北欧打开销路,于是他将高度跳水比赛地点定在挪威一座神奇的半岛。这个半岛三面临海陡峭而下,海拔高度46米左右。半岛上十分平坦,宛如一块规则的运动场地,不知是土质的原因,还是无人光顾的缘故,地上不长一根草,只有几块残存的石基。
30名高度跳水健儿,相继来到挪威这个神秘半岛,准备决一雌雄。
杰拉尔德·弗尼斯在父亲和未婚妻的陪同下,更显得精神抖擞。各国猎奇者,为了饱览这个带有强烈刺激性的比赛,早早地乘坐在游艇上等候。为防止事故发生,组委会配备了4艘救生艇。选手们身着玫瑰色的运动裤,在做跳水前的准备工作。这次评比的唯一标准是,看谁最先露出水面。这一动作的关键是入水角度,另外还有当脚离开大地时产生的初速。
一声枪响,30名勇敢者的双脚离开岸土。洁白肤色,玫瑰色的运动裤,背景是呈翠绿略带黄色的岸土,他们宛如30颗镶嵌在山间的宝石。刹那间,游艇上无数台照相机“咔嚓、咔嚓”忙个不停。海面上刚开放的30朵白莲花消失了,时间一分一分地流逝。两个小时过去了,仍不见一个人露出水面。观众骚动起来,预感到大事不妙!人们纷纷议论:
肯定碰上了鲨鱼群,要不就是陷入了泥潭或撞上了礁石……种种猜测撕裂了岸上亲友们的心。黛丝悲伤地将手中的一束花抛向海面。
1天过去了,仍无1人回到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