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的项羽庙地处江边。船只往来,船上之人,来庙中,焚纸饯祭祀。不然,就说不定会有灾祸发生。有一狂士,乘船经过项羽庙,故意不去祭祀,停也不停,径直驶过。不一会儿,风涛大作。这一狂士大怒,返舟登庙,题一绝句于庙壁云:“君不君兮臣不臣,嗟今空自作威灵。平分天下曾嫌少,一陌金钱值儿文?”题毕,乘舟继续前进,竟然没有发生什么灾祸,连风涛也停了。大概项羽被他骂得羞愧难当,不敢作威作福了。此后,人们不去祭祀他,也不会发生什么麻烦了。后来,有一位好滑稽的人,代项羽作了一首名为答那狂士的七绝诗,诗云:“楚不楚兮汉不汉,于今立庙江之畔。平分天下虽嫌少,一陌纸钱必要算”(事见褚人获《坚瓠首集》卷三)。
甚至还有乌江项羽庙神像堕泪的传说。宋代和州士人杜默,失意科场,屡试辄败。一天,他喝醉了酒,来到乌江项羽庙,祭祀项羽。点上香烛,行过拜礼,便去坐在项羽神像的旁边,勾着神像的脖子,抚摸着神像的头,恸哭不已。大声叫道:“天待大王真亏哪,英雄如大王,而不能得天下!文章如杜默,而不能中科名得官!”语毕,又大恸不已,泪如进泉。庙中的管事怕他这样肆无忌惮,会得罪项羽神,硬是把他扶了下来,掖了出去。而杜默仍恋恋不舍,意犹未足,回首叹息不已。庙中管事举烛察看神像,只见神像亦垂泪未已(事见宋人洪迈《夷坚志》丁志卷十六)。项羽神听了不少斥责、嘲讽,而今遇到知音,怎能不潜然泪下!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古时认为是掌管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
东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
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
民间盛传梓潼神张亚子显灵的神异故事。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途经七曲山有感张亚子抗击前秦之英烈,遂隆重祭祀,并追封为左丞相。据传唐玄宗驻驿七曲山时,曾梦见张亚子显灵,言玄宗不久将当太上皇。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唐广明二年,僖宗避黄巢起义入蜀,行至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解佩剑赠神。梓潼神张亚子因唐帝王的礼遇,声名远播,逐渐由地方神成为天下之通祀的大神。宋真宗亦敕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并为之修葺祠宇。南宋时期,由于兵连祸结,梓潼神更受崇祀。
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十年,敕大修梓潼神庙,敕封庙额为灵应祠。理宗追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祜三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
宋代还盛传梓潼神显灵佑庇士人中举之灵异故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李知几少时,祈梦于梓潼神。是夕,梦至成都天宁观,有道士指织女支机石曰:’以是为名字,则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几,是举过省。”《铁围山丛谈》卷四载:“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号异甚。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则必殿魁。自古传无一失者。”自是民间奉祀益盛。南宋末期,各府州亦立梓潼帝君祠。
道教早有文昌信仰。至元明时,道士利用民间信仰文昌帝君之习俗,作《清河内传》、《梓潼帝君化书》等,以叙文昌帝君神迹。谓其本吴会间人,生于周初,后七十三化,累为士大夫。西晋末降生蜀地,姓张名亚,字霈夫,并称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等。
另说帝君为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文武医卜、士农工贾,凡一民一物之枯荣贵贱,皆隶文昌帝君之造化。谓文昌帝君居紫微垣文昌宫,常降乩直书,现梦隐示,可分身应化,救劫保生,等等。其中流行最广的是宋元时所出的《文昌帝君阴骘文》,该书宣称:文昌帝君“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其训于人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此为道教三大劝善书之一,旧时对民间影响颇大。
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文昌阁。四川梓潼县七曲山之文昌宫,颇具规模,至今犹存。道教以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旧时各地士子皆于此日举行文昌会,相沿成俗。
温元帅
温元帅是泰山神东岳大帝的部将。民间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之地。
泰山神是阴间鬼魂之最高主宰。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曰:“东岳泰山君,领群神5900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
而温元帅,则是这五千九百人中的翘楚。他勇猛刚毅,因此又被东岳大帝封为“佑岳大神”。
传说他父亲温望,曾中科及第,但是年老无嗣。于是便与妻子一起诚心祷告上天。一天晚上,温氏梦见一神祗,手擎火珠白天而降,对温氏云:“我乃天火之精,玉帝之将,欲降胎为神。”温氏觉得赤光被体,因而有妊。生时他左肋有篆书符文24字,右肋有16字。对家人说梦见神人送玉环,因而得名“琼”,字小玉。
温琼幼而聪灵过人。7岁学步天星,10岁通儒,子经史传,天文地理等无所不通。然而19岁科第不中,26岁明经射策亦不中。温琼故而感叹道:“吾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效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耳。”抑郁间,忽见苍龙堕珠于前,拾而含之,流于腹内,于是温琼瞬间变幻:面青、发赤、蓝身猱猛,握简,游衍而坐,英毅勇猛。他并显金盟玉字曰:“有能行吾法,诵吾偈者,慈惠民物,以伐妖精,治病驱邪,吾当显应,斯言不忘!”
至此,东岳大帝又添一猛将,召为佑岳之神。玉帝又封他为“亢金大神”,并赐玉环一只,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灵霄”4字。以后36代张天师及蜀中叶天师用其召之法,为人除灾十分灵验。宋代,温琼被封为翊灵昭武将军正佑侯、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
许真君
传说许逊许真君,乃护卫玉帝灵霄宝殿的道教著名天师之一。
许逊喜欢打猎,一天他进山射鹿,射中了一只母鹿。母鹿腹中胎儿坠地,母鹿伤心地舔吻其子,不久死去。许逊见了很难过,怆然感悟,折弓弃矢,此后不再打猎,专心读书。传说他博览经史,天文、地理、五行、谶纬,无所不通,尤好神仙修炼之术。听说吴猛有道术,便去投拜,学得了三清秘法。
《列仙全传》载,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许逊举孝廉当上了旌阳县(今四川德阳县,一说湖北枝江县)县令,故世称许旌阳。传说当地有一年闹饥荒,百姓无力纳租,许逊便以灵丹点瓦砾成金,叫人埋于县衙菜园,然后让交不出租的百姓来干活。百姓锄地得金,用以纳租。又一年瘟疫流行,许逊“以所得神方拯救之,符咒所及,登时而愈”。
后来,许逊看到晋室将乱,于是弃官而走。也有说与名士吴猛到处游历。百姓感戴其德化,尽立许逊祠,家家供其像。
传说许逊除蛟斩蛇,为民除害。当时南方许多地方江河为患,人们认为是水中蛟魅为害。蛟,又叫蛟龙,说它能吃人,并能发洪水,是水中恶兽。许逊斩蛟后,为彻底消除其害,遂在南昌南井铸铁为柱,下施八索,勾锁铁穴,镇住蛟龙。并誓告曰:“铁柱若歪,其蛟再兴,吾当复出。铁柱若正,其妖永除。”后人在此建祠,为许旌阳祠,又叫铁柱宫。
许真君的祖庭为江西南昌西山玉隆万寿宫,初为“许仙祠”,南北朝时改祠为“游帏观”,宋代升观为宫,扩建为六大殿、十二小殿、七楼五阁、三廊七门的庞大宫观。宋徽宗曾亲书“玉隆万寿宫”匾额。后屡毁屡建,今存山门、前三殿、中三殿、后三殿、文昌宫、逍遥津、戏台等。宫内尚留有三棵参天古柏,其中正殿前右侧一株,传为许逊手植。
葛仙翁
葛洪是东晋著名道士,又是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学家。葛洪道号“抱朴子”,他所撰写的著名道教论著亦以此命名。故后人供奉他的庙宇称做“抱朴道院”。
葛洪是江苏人,生于江南仕宦豪族家庭。其年轻时以儒学名噪一时,兼具文才武略。葛洪的志向不在高官厚禄,他专好神仙导养之法,尤其喜好研究道教经典。传说葛洪为了学得炼丹秘术,特意拜伯祖父葛玄的高足郑隐为师,得其真传。后来他又拜南海太守鲍靓为师,鲍靓精于道术,会占卜,他见葛洪是个人才,将来必成大器,便把自己的道学法术倾囊相授,还把女儿鲍姑许配给他。
鲍靓,东晋时上党人。曾任广东南海郡太守,是葛洪的岳父。因他精通仙道,人们称他为神仙太守。鲍靓博览群书,尤好道学。青年时在龙山中遇见仙人阴长生,遂拜其为师。西晋王朝南迁南京,鲍靓也举家迁至江苏丹阳。他开馆授徒,尤喜学生葛洪沉稳好学,不慕名利。后来,鲍靓在南海任太守,而葛洪也到了罗浮山。鲍靓日理政事,晚上乘着由两只鞋变成的燕子飞到罗浮山和葛洪研究仙术。
葛洪所著甚丰。其中《抱朴子》包括内、外篇,共70卷(篇),内篇具体记载了炼丹的方法,集魏晋时代炼丹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古代炼丹史的重要著作,同时对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贡献,还是后人研究东晋社会情况、道教理论及历史的重要资料。葛洪还撰有《金匮药方》一百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他撰写的《神仙传》七卷,记述了古代传说中九十余个神仙事迹,为研究神话传说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据说,凡人成仙,重在修炼。修炼是基本功。
传说仙人成仙的途径各不同:或服某种饮食(果实、花草、泉水、丹石等等);或守生养气、行气炼形;或因为曾经行善,得仙人、仙物之助腾升;或死而复生;或返老还童……采用什么方式成仙,各有不同的机遇,关键需心诚。
原始仙话,人人有成仙的机会。葛洪在《抱朴子》对此有修改。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有成仙的缘分,大多数人成不了仙。他反对平等思想,首倡神仙的等级观念。因此他把神仙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是天仙,中等的是地仙,下等的是尸解仙。一个人如想当地仙,则要作300件善事;若要成天仙,则要干1200件善事。即使行善1199次,只要中间出现一次恶行,虽服仙药,也无用;若好事做足,即使未成仙,也不会死于灾祸,可善终。连仙药亦有等级:上等,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进天宫。中等,茹芝导引,长生,栖集昆仑。下等,草木,只能长生人间。
张天师
张道陵名张陵,字辅汉,张良的八世孙。传说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高鼻,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
张道陵是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据说他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就读通了老子《道德经》,天文地理无不通晓。后来被选为贤良方正的官,然而虽然做官,而他却志在修道,不久就隐居到北邱山里。有一只白老虎衔神符送到他坐榻旁。他后来听说蜀人纯朴,且多名山,便来到了四川。四川的山明水秀使他热爱,于是就隐居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修道。著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了早期道教。
传说张道陵和弟子王长一起修炼龙虎大丹。一年有红光照室,两年有青龙白虎来保护丹鼎,三年丹成,他也就成了真人。不久他又遇到神人指点,修成了最高的道术。某夜,太上老君降临,授给他雌雄剑和许多符箓,要他诛灭横行四川的鬼神。张道陵精修千日,炼成了种种降魔的法术。
不久各种鬼怪为害人间,他们带来各种瘟疫疾病,残害众生。张道陵于是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鸣钟叩磬,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6大魔王率领鬼兵百万围攻青城山,张道陵神闲气定,不为所动。他只用丹笔轻轻一画,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6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叩头求饶。张道陵再用大笔一挥,一座山分成两半把6个魔王困在里面,动弹不得。于是魔王只得答应永世不再作恶。
由于张道陵除魔去病,救活万人,百姓都来追随拜祭。这样慢慢成立了道教团体,而张道陵本人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道教的祖师。东汉桓帝永寿元年9月9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玉帝派遣使官持玉册,封张道陵为正一真人,他在飞升前授给长子衡斩邪二剑,叫他要驱邪诛妖,佐国安民,世世由一个子嗣来继承他教主的地位。嘱咐完毕,张道陵就和弟子王长、赵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创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间传到今天,由于他规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称“五斗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