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李白行吟图》就是典型的“减笔”画风格,画家以几笔粗放的线条勾出诗人的身躯,又以轻盈流畅的笔墨刻画诗人的面部,画家力图把诗人豁达的胸襟、豪放的性格表现出来。
减笔画一般多用线来表现人和物。因为线比较明确而又概括,面较易平板,点则易琐碎。“减笔画”即注意于用线,更注意空白,常常不画背景,以空白作为画的对比。
国画工具的使用技巧
国画的用笔技法
我国制笔的选料、有柔弱强健不同;笔头的制法,有长短胖瘦之各异,故在书画时各有特色。羊毫圆细柔顺,含水量强,笔锋出水慢,运用枯墨湿墨,有其特长,作画时,调用水墨颜色,变化复杂,非他毫所及。紫毫、鹿毫、獾毫强劲,含水量稍差,笔锋出水快,调用水墨颜色,较单纯,易平板。
学者可依各人习惯与画种不同,选择其适宜者用之。执笔要指实掌虚,笔在指间,可使笔锋上下左右,灵活自如。并须悬肘运笔,则全身之气,可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直达笔锋,则全身之气力,可由笔锋而达纸面,由纸面而达于纸背。
运笔要点与点相联,画与画相联。点与点联得密些,即积点成线集点成面之理。点与点联得疏些,远近相应,疏密相顾,正正斜斜,缤纷离乱,而成一气。
线与线联得密些,即成线与线相并之密线和线与线相接之长线。
线与线联得疏些,如老将用兵,承前启后,声东击西,不相干而相干,纵横错杂,而成整体。使画面上点点线线,一气呵成。
国画的用墨技法
墨不是单纯的墨色。它有极其丰富的墨色变化和表现力。我国古代绘画,多五彩兼施;然以丹青为主色,故称丹青。唐宋以后,渐向水墨发展,而以墨为绘画之主彩。如墨之烟质不精良,制工不纯利,虽有好纸笔,在能手运用之下,亦黯然无光,难出佳品。
用墨要注意两点:一是“研墨要浓”。二是“所用之笔与水,要清净”。以清水净笔,蘸浓墨调用,不会出现灰暗无彩的毛病。
画家用墨难于用笔,我国绘画,由魏晋以至隋唐,均以浓墨线为主、吴道子作人物山水也是如此。自王摩洁,始用渲淡,王洽始用泼墨。
然而,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有笔无墨非也,有墨无笔亦非也。画家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焦、积、破取厚重。
破墨须在模糊中求清醒,清醒中求模糊。积墨须在杂乱中求清楚,清楚中求杂乱。泼墨须在平中求不平,不平中求大平。然而必须注意泼墨、破墨、积墨三者的联合应用,方能神而明之,变化万端。
国画的用色技法
我国祖先以红黄蓝白黑为五原色,与西洋绘画的红黄蓝为三原色不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不同的色彩赋有不同的感情,画家往往用色来表达他的感情。
中国画常用的颜色有墨、藤黄、石黄、土黄、胭脂、洋红、朱砂、朱膘、赭石、花青、石青(分头青、二青、三青等三种)、石绿(也分头绿、二绿、三绿等三种)、白粉等。但基本上常用的有洋红、赭石、花青、藤黄。
色彩的爱好,人各有不同:老与少,有不同;男与女,有不同;此地域与彼地域,有不同;此民族与彼民族也有不同。画家应求其所同,应求其所不同。
我国民间艺人配色口诀云:“白间黑,分明极,红间绿,花簇簇,粉笼黄,胜增光,青间紫,不如死。”总之在使用颜色时应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离色,既能融合一体,又能显示墨的韵味,才能产生一种淡雅、朴素的效果。
国画的用水技法
墨法、笔法虽妙,主要还是由于对“水”的运用所致,没有很好地掌握用水的技法,就不会产生好的艺术作品。
黄宾虹在《画语录》中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笔蘸墨调水画在宣纸上才反映出墨色变化,水调不好,墨色无光彩。墨的浓、淡、干、湿都是通过水的调节而形成的。
如齐白石画虾,虾身、虾头、虾脑都是用墨调不同分量的水画成的。作画时某个局部出现过浓、过板时,可随即用一支干净笔蘸些清水于其上进行点画,以便冲开那些不理想的部分,产生一个新的效果,这叫水破墨。
还有墨破水,先把纸用清水刷湿,或在某个局部根据构图需要点点画画,趁其未干时,再以浓、淡墨进行挥毫描绘,这样水墨浑融,自然渗化,运用得当,效果极妙。比如画远山,先以清水打底子,然后以淡墨略加勾皴,显其空灵清雅。
国画的用纸技法
画好国画,练好书法,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绘画书法技法外,用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书画纸选用得当则较易发挥出水平,选用不当则常常事倍功半,因此需要在购买书画纸时认真选择。
画工笔画用哪种纸,画写意画用哪种纸,书法用哪种纸,都有一定的讲究,而且每一个品种的纸都有所侧重。一般来讲,薄纸宜画,厚纸宜书;单宣宜画,夹宣宜书。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结合个人的习惯来进行选择。
初学者以选择那些价格比较便宜的书画纸作练习为宜。例如,四川省交江县生产的夹江纸、大千书画宣、白麻纸;河北省迁安县生产的迁安宣、高丽纸;云南省生产的云南宜等。这几种纸属于练习用纸范畴,但也带有生宣纸的特性,对于初学者,可以说既经济又实惠。
如果你的绘画或书法水平较高,又想长期保存作品,那最好选用安徽省泾县生产的特种净皮单宣、净皮单宣或棉料夹宣、棉夹宣等。
以上这几种宣纸可以显示出水墨淋漓,出神入化的佳境。
用生宣纸作画就要充分运用生宣纸的特色,大胆落笔,意在笔先,讲求意趣。如用熟宣纸画工笔画,作画前最好先用软纸在熟宣纸上轻轻擦试一遍,这样纸面更宜吸收墨色。
画兼工带写的画宜用半生半熟宣纸,如净皮煮石重宣、净皮豆腐笺等。这类纸既可以勾画出线条,墨色又不至于润得太厉害,比较容易控制笔墨。至于书法,一般常用生宣,这样可以得到墨色鲜亮、笔墨生动的效果。
国画的构图技法
构图,按中国《画论》的传统说法,叫做布局,或叫经营位置。这样的叫法,明确了这是一个画面安排问题。构图是创作构思在画面上的具象化,即用形象的安排来体现构思的一种构成画面的艺术实践。
构图受内容的支配和决定,而内容又需要表现在一定的艺术形式之中,以增强美感。艺术形式有一定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影响着内容的表现。因此,创作过程也就可以理解为把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在一个画面的过程。
构图的方法和规律,源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生活的本质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美,为创作提供了经营的依据。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细致地观察,不断地实践,就不难寻找到新颖的内容和构图形式。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对传统构图方法和形式的学习,因为前人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表现技巧、构图规律和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与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切忌生搬硬套,使之脱离生活,而成为僵化、无生气的形式和教条。正如石涛所言:“无法则无所措手,有法不能为法所障。”
要想掌握构图方法,就必须探索其原理和规律。只有掌握规律才有普遍意义,才能指导具体的实践。构图规律简单说来,就是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在画面上的具体运用。
诸如:宾主、虚实、开合、纵横、牟让、详略、大小、多少等,都是矛盾对立的双方。而构图就是将这些矛盾对立的双方统一在一个画面里,并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国画的题跋与用印技法
题跋在国画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构图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优劣。一般说来,书画、碑贴、书籍前后的题记文字,均可称为题跋。所谓题,泛指书画或书籍的题识之辞。清段玉裁说过:“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因此后人则把写在书籍、字画、碑贴等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称为跋。
宋代以前的画没有题跋。即使有,也只是在树干、石面等不明显的地方题个名字而已,这就是所谓的“芷款”。题跋这一艺术形式是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才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清代以后,题跋更加盛行,并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题跋有芷款与露款之分,也有单款与双款之分。一般常用题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横款式。根据中国民族习惯一般由右向左题,字数可多可少,但要求每行字不宜过多。以保持横的形式。
二是竖式。书写的行数不宜过多,以保持竖的形式。其中单行式通称“一柱香”。
三是高低参差不齐的自然式。以上讲的横、竖两式,均应齐头,字尾可参差错落,俗称“齐头不齐尾”。而自然式则可参差错落,这种题法比较自由,但注意不要把字写得太散。
题跋所用的书体,要与画的风格相统一。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在题跋之后,往往还要用印。用印有三种作用:一是色彩呼应,红色的印章可以调剂整个画的色彩关系。二是取信于人,书画家用印以表示作品的真实性,鉴赏家盖印以表示作品经过了自己的鉴别。三是“形式美”,用印后,对整幅画来说,又增加了一种形式美感,使画面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