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健康发育伴随宝宝成长
1 视听发育
视觉:4个月大的宝宝可以看到4~7米远的距离,他的眼球能上下左右移动,能够注意一些小东西,如桌上的小点心等;当他看见母亲时,眼睛会紧跟着母亲的身影移动。这时候的宝宝喜欢看红颜色的东西。
听觉:4个月大的宝宝对强弱不同的声音能做出不同的反应,听力此时已和成人差不多了,还能分辨出父母及熟悉的人的声音;在听音乐方面,不仅能听出音乐的节拍,而且能听出调子。
2 语言发育
4 个月大的孩子在语言发育和感情交流上进步较快。高兴时,会大声笑,声音清脆悦耳;当有人与他讲话时,他会发出咯咯咕咕的声音,好像在说话。
婴儿借着哭声、笑声吸引母亲的注意,让母亲关心自己,借着这一连串的关系,更加深了母子间的感情。到了4~6个月后,有些婴儿已经开始认人。换言之,此时期的婴儿已将母亲当做是特殊人物看待,他知道只有母亲了解自己,而这一点也令母亲欣慰,就愈加疼爱婴儿。
4 记忆能力的训练
儿童最初的记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一般认为,明显地出现记忆现象是在婴儿生后4~5个月时,表现为再认。例如,当见到妈妈或奶瓶时会显得非常高兴,已能认出自己熟悉的人和物品,但再认保持的时间极短,只能再认相隔几天的事物。随着生活环境的扩大、生理基础和感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再认的范围也逐步扩大,记忆的对象增多,保持的时间也不断延长。
婴儿最初的记忆是无意记忆,即不知不觉记住了很多东西。他们的记忆还明显地带着情感色彩,凡是色彩鲜艳或活动的事物,都能引起婴儿强烈的情绪而容易记住并保持下来;对于引起强烈的消极情绪的事物,如害怕、委屈、痛苦等,也容易记住;而对于平淡、枯燥的事物,则不容易记住。
第二节 精心喂养粉嫩宝宝
1 辅食的添加
从第4~5个月起,哺喂孩子时可以开始添加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蛋黄、鱼、肉、豆腐等。但要注意不能喂蛋清,以免造成宝宝过敏。因为孩子的肠道还不能适应蛋清,要发育到半岁以后,才具备接受、消化鸡蛋清的能力。
(1)给婴儿喂菜汁、菜泥 菜汁可以由新鲜的蔬菜加水煮沸后制成,其中溶解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其他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具有保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健康、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体内如果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4 个月以内吃母乳的婴儿,哺乳妈妈膳食中的维生素C含量,会直接影响到母乳中的维生素C含量,只要母亲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婴儿就无需再喂菜汁;而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因为牛奶中维生素C的含量极低,应该经常喂一些菜汁,以补充维生素C。
蔬菜中还含有许多与婴儿健康关系十分密切的无机盐类,如钙、磷、铁等。由于这些营养素不溶于水,在菜汁中不可能摄取到,因此有必要把蔬菜制成菜泥或碎菜来喂婴儿。吃母乳的婴儿,在4个月后母乳已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必须添加辅食。因此,无论是哪种方式喂养的婴儿,在4~6个月时都应该经常吃一些菜泥。
(2)添加蛋黄 蛋黄是一种营养比较丰富的食品,含有优质蛋白质、卵磷脂、维生素,还含有无机盐如铁、钙、磷等,是补充铁的良好食物来源。在婴儿即将耗尽体内储存的铁时,一般在4个月龄时,就要开始添加蛋黄。
作为一种新添加的辅食,应当从少量开始,给婴儿一个适应的过程。添加时,把一个鸡蛋煮熟,取出1/4个蛋黄,碾成糊状,然后与奶、奶糕、健儿粉、水等混合均匀后给孩子食用。连续几天,观察孩子吃了蛋黄后的消化情况。如果大便正常,可以从1/4加到半个,再观察一周;如果没有异常反应,可以加到一个整蛋黄。
在添加蛋黄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出现消化不良,可以暂时停止添加蛋黄,或维持所能接受的蛋黄量,待到宝宝大便正常以后再少量增加。
2 牛奶不能与钙粉同服
人工喂养的婴儿到了3个月后便开始加喂一些钙片或钙粉,以防止小儿缺钙。应当注意的是钙粉不能和牛奶一起喂。因为钙粉可以使牛奶结块,影响两者的吸收。有些父母为了喂孩子方便、省事,常喜欢把钙粉混合到牛奶中一起给孩子吃,这样的补钙方法是不科学的。
3 营养好,个头长得高
所谓营养好、个头高,在这个阶段的意义是指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对孩子营养物质的摄取具有极重要的作用。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况,是决定孩子身高的重要因素。
在孩子身材高矮的影响因素中,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后天的环境条件则取决于出生后第一年并持续到第二年的情况。母乳喂养情况、母亲的文化程度、母亲的照料能力、是否腹泻和家庭收入是影响儿童身高的相关因素,而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对儿童最佳营养物质的摄取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
婴儿4~6个月大以后,必须开始添加辅食。有些家庭给孩子的辅食主要以粳米、面食为主,而蛋、瘦肉和豆类食品的摄入不足。婴儿的胃容量很小,这些食物很容易使婴儿有饱胀感,但热量及营养素含量却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求。
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与营养素,以及锌、铁等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及蔬菜。
有研究资料表明,对于18~24个月大的婴幼儿,如在食物中添加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提高10%,身材矮小的发生率就会下降2.6%,添加蔬菜、水果类食物也可得出相似结果。
要建立婴幼儿的科学饮食结构,必须注意改善和调整婴幼儿18个月内的营养状况。
第三节 日常护理清洁宝宝身心
1 选择适合宝宝的玩具
此时的婴儿手部动作开始发育,开始出现抓握的动作。这时宝宝会经常抓住眼前的东西往嘴里放,因此这一时段婴儿的玩具首先应是干净的,妈妈最好常给玩具清洗消毒,防止病从口入。而且为了锻炼婴儿的视觉和听觉,可准备一些重量较轻的、色彩鲜明的、便于抓握,并且能有动听声音的玩具,如摇铃、乒乓球、金属小圆盒、拨浪鼓、不倒翁、小方块积木、毛线球等。
为婴儿选择玩具,有两点要避免。一是矩形玩具,虽然它便于婴儿手指抓握,但是婴儿拿着它容易碰伤柔嫩的面部;二是过小的玩具,以避免婴儿吞进肚子或卡住喉咙。
6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视线会追随着镜子的移动而移动。给他准备一个镜子,婴儿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会认为是个“小伙伴”。对这个小伙伴的亲昵友爱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宝宝对他人、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体现,这些正是社会性内容的一部分,对培养婴儿对社会的亲和性和丰富婴儿的视觉体验都很有好处。
2 为婴儿配置睡袋
婴儿出生后,随着月龄的不断增长,宝宝手脚的活动也开始有力、灵活,夜间睡觉踢被褥是常有的事,给家长带来很多麻烦,婴儿也常因为踢被子而受凉生病。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孩子睡在睡袋或睡袍内。睡袋或睡袍一般应选用比较松软、保暖的材料,还要便于洗涤而不用拆缝。婴儿睡在里面既舒适又保暖,妈妈也不用再担心宝宝踢被子而受凉生病了。
3 营造良好的育儿环境
(1)婴儿室的环境 婴儿室的室内温度,应当保持在20℃左右,湿度以40%~60%为宜,与室外的温差应当控制在5℃以内。
要有较厚的窗帘,可以用来调整室内的光线。
孩子的头顶上不宜悬挂东西。
育儿床不宜放在空调或电风扇直吹的地方。
婴儿室要空气流通,但育儿床不要放在通风口,避免风直接吹到孩子。
婴儿室不宜安装电话,以防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惊吓孩子。
父母不要在婴儿室看电视、吸烟。
不宜把育儿床直接放在灯下,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到孩子。
不要让宠物进入婴儿室,特别是猫、狗,以防宠物毛引发过敏,或使孩子染上弓形体病。
到了这个月龄,有不少家庭开始让孩子独睡,从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独立能力,这是个好习惯。
(2)宝宝的卧具 为宝宝选择合适的卧具,不仅要满足美观、实用、便于清洁等日常生活的需要,还应注意一些事关健康的环节:
①婴儿床应当有护栏,护栏不能低于孩子身长的2/3;护栏的木栅不宜太窄,以防止卡住头;最好让宝宝睡木床,木床要光滑无刺,免得扎伤皮肤。有的家长出于心疼孩子,让孩子睡软床、铺厚垫、用软枕,其实不好,这样容易造成婴儿窒息,因为太软的床不利于孩子滚动,一旦被被褥等堵住口鼻后则难以挣脱;同时,床太软不利于孩子的骨骼发育,更不利于孩子练习翻身、坐起、站立、爬行和迈步。
②枕头不能太硬,过硬的枕头会使婴儿睡成偏头;枕头也不宜太软,太软会造成幼儿面部埋陷,容易发生窒息;一般来说,枕头的高度以3~4厘米为宜;枕头应当吸汗、通气,防止头部生痱子;枕心可以选用木棉、茶叶、荞麦皮等。
③褥子可用棉布和棉花充填做成,褥子上面不要铺放塑料布,以防止婴儿被塑料布蒙住头而发生意外,而且塑料布不透气,容易造成皮肤感染。
④被子也应当是全棉的,大小要依照孩子身长制作,太大、太长会很不方便,也容易让孩子睡眠时蒙住头;孩子易出汗,被子不宜太厚;薄被子会更贴身些。
⑤床单也要用全棉的,用浅色为好,尽量少花色,以防止颜色脱落,污染皮肤。
4 睡眠要有规律
睡眠是人最重要的大脑恢复与机体休整方式,在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婴儿的睡眠时间一般要比成年人多1/3.睡眠质量好,是健康成长的关键,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至关重要。
(1)睡眠习惯 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首先要让宝宝按时睡觉,自然入睡。有的妈妈对宝宝爱不释手,让孩子习惯于在母亲怀抱中摇晃着、拍打着入睡,或者让孩子叼着乳头、空奶嘴睡觉,这些都是不良习惯。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养成睡前不哄、不拍、不抱、不摇,更不要吃东西、叼奶嘴的习惯。到该睡觉的时候,把孩子放到床上自己睡。对起初没有养成按时睡眠习惯的宝宝,可以放一点轻柔的催眠曲,帮孩子建立起睡眠条件反射。等到孩子养成按时入睡的习惯后,就可以不再播放音乐。
婴儿小时候可以仰卧,大一点则可以侧睡,再大一些最好能养成“卧如弓”的睡眠姿势。
侧卧睡眠时,以右侧卧位最好,有利于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肠方向移动,同时减少对心脏的压迫。
不要让宝宝蒙头睡觉。注意不要压住宝宝耳朵,以防习惯后变成“招风耳”。
孩子仰卧睡觉时,要注意把小手放在身体两侧,不要放在胸口。
婴儿喜欢朝光亮的方向睡觉,要注意帮助孩子转换体位睡眠,以免总是朝一个方向睡觉,影响到头形发育。
(2)晚上不睡的宝宝 夜间,婴儿入睡的方式因人而异,多种多样。有的孩子睡前玩个不停,想睡时,躺在妈妈怀里就睡着了;有的孩子到规定的时间睡进被窝,倒下就睡着了;也有的孩子会在被窝里折腾好久才入睡;有的孩子睡前要吃奶,临睡还要叼着空奶头、用小手抚摸着妈妈的头发才入睡。
不容易入睡的宝宝,一般精神充足。必须在白天多活动,让孩子玩得很疲劳了,才能睡得快、睡得好。半夜醒来的孩子,如果吃着母乳能睡着,就可以让宝宝吃一点,或喂一点牛奶。一边吸奶一边睡觉是婴儿的特点,只要不养成半夜起来玩一会儿的习惯就成。
睡眠起居规律是一种生活习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来适度调节,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使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白天,要尽量让孩子少睡觉,而夜间除了喂奶和换一两次尿布之外,不要打扰孩子的睡眠。在后半夜,如果孩子睡得很香,也没有哭闹,就可以不用喂奶。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逐渐过度到夜间也不换尿布,不喂奶。
如果母亲总是不分昼夜地辛劳地呵护宝宝,反倒会让宝宝养成昼夜不分的生活习惯。
5 做干布摩擦锻炼
在暖和的日子里,日光浴后或洗完澡后可用干毛巾轻揉婴儿皮肤,揉到皮肤微微泛红为止。这样做可使婴儿皮肤和黏膜得到锻炼,增强对感冒的抵抗力。
用干布揉时可由脚尖和手往中心方向揉,背部可由下往上揉,不宜用力揉腹部,可按顺时针方向揉。总之,应该用干毛巾由身体末端往中心部揉,直到皮肤泛红为止。湿疹严重时可用大人的手掌代替干毛巾揉。
第四节 不懈锻炼增强宝宝体能
1 练习翻身
4~5个月大的婴儿可以练习从侧卧位换到俯卧位,然后从俯卧位换到仰卧位。改变体位的同时,家长应当与婴儿亲切地谈话,并且要用玩具诱导宝宝,使孩子产生翻身的欲望。还要注意,俯卧的时间不宜太长,避免使孩子的面部受到压迫。
帮助婴儿学习翻身,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切忌对孩子粗暴。翻身成功以后要抱起来,亲吻、表扬和鼓励宝宝,使孩子产生愉悦的情绪,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父母的爱意,保持继续进行尝试的兴趣。
练习翻身的床要硬一些,以木板床或大桌面为佳。还要注意,床面应当平滑,提供给孩子翻身的空间要大一些,严密注意孩子的安全。
若孩子学会翻身180°,证明身体和下肢动作配合能力良好。也有些婴儿在学会90°翻身后不久,就能完成180°翻身。多数孩子能在5个月学会侧卧翻身,6个月时完成180°翻身,俗话说:“三翻六滚七坐八爬”,是前人育儿经验的归纳。
翻身动作的完成,是婴儿出生后第一个全身协调性的动作,对于婴儿的大脑和内耳平衡器官的发育会带来极大的益处,也会为宝宝以后学习爬行、翻滚等大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练习换手和对击
一般来说,4~7个月大的孩子,会出现两只手各拿一个玩具玩、换手拿玩具的能力。应当注意观察宝宝,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两只手拿东西和换手的能力。
(1)换手练习 练习换手拿玩具时,可以在宝宝坐在床上或童车中的时候,递给孩子一块积木;等到孩子拿住以后,再向孩子的另一只手递另一块积木,看看孩子是不是能把原来拿到的积木换到另一只手中,再来接递过来的积木,或者直接用另一只手伸出来接积木。
如果孩子把手中已经接到的积木扔掉,再来拿妈妈递的新积木,就要引导宝宝学着换手,把手上的积木传递到另一只手上后,再来拿妈妈递给他的另一块积木。
换手拿积木练习,是适合这个月龄孩子锻炼动手能力的最佳活动。一般来说,6个月的孩子大多数能做到两只手各拿一件东西。
婴儿拇指和其余4个手指开始相对抓的时候,才能拿稳东西,在此之前,用5个手指一起拿东西容易掉下去。拇指与其余4个手指相对,称为对掌,是猿类和人类才有的本领,也是使用工具的必需能力。当然,人类还具有更进一步的拇指与食指做精细运动的能力,婴儿的精细动作能力要到8~9个月龄时才能学会。
多数孩子在6个月时能学会双手传递,但是,有1/3的孩子要到7个多月时才能做到,不必为此着急。
(2)对击练习 婴儿的手要反复训练,因为人的手部动作联系在大脑中相关区域所占的比例很大,能用手进行各种各样的精细动作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表现。
为了反复训练宝宝手的动作能力,还可以适当进行对击练习。选择各种质地的玩具,例如,拿积木或敲打的小锣、小鼓、小木鱼等给孩子玩,教宝宝用一块积木对击另一只手上拿的另一块积木。对击练习,可以促进孩子“手—眼—耳—脑”的综合联系,刺激感知觉能力的协调发展。
3 练习抓握
从第4~5个月起,婴儿手眼协调能力加强,要训练宝宝主动伸手去抓握看到的物件。教给孩子怎样握着玩具玩、摇动拨浪鼓、敲击积木等,也可在婴儿面前悬挂各种物品,如色彩艳丽的布条、纸盒、塑料玩具、气球等,要让孩子能看得到、抓得着,引导孩子注视面前的玩具,并主动用手去抓握、碰撞,使玩具发出声音。也可抱着婴儿坐在桌前,训练他用手抓玩桌上的物件。开始时孩子不会伸手去抓,可先用物件放在婴儿手中摆弄,等引起孩子兴趣后再放回原处复试;也可先示范几次,让孩子跟着做,边玩边用语言鼓励。
能准确抓到、牢牢握住后,可以教婴儿如何玩,如捏响、摇动、敲打、推动等。
通过手的动作,婴儿能进一步认识事物,学会更多的技能,还能加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4 训练手指
手的第一个运动功能是抓握。为顺利发展孩子手的动作,在1岁内可以完成这些练习:
(1)1~4个月 可以交替地把一个2~2.5厘米的小球放在宝宝的小手上,让孩子抓握,以锻炼宝宝手的皮肤感觉。球的重量要有区别,材料要有软有硬,如使用塑料球、木球、皮球、绒布球等。球要用线绳吊起来,刚好能让孩子握住。可用帆布、毛巾布、花布缝制的小布包,也有助于手的抓握动作的训练。尤其对大拇指的训练很有好处,可以增强手掌触觉的灵敏度。
(2)4~6个月 孩子能看到的东西、能够着的东西,都会去拿,而且能拿着玩具玩上一阵子。从这时起就可以教给孩子各种抓握的方法。开始时,家人要把着孩子的手比划,然后孩子再独立去做。这些动作,要经过几个月的练习才能做好。
(3)6~8个月 孩子开始形成各种姿势的抓握技巧。这时就要选择一些练习,促进大拇指的运动。可以把一些有柄的玩具给孩子玩,比如拨浪鼓等。由于这类玩具品种不多,可以自制一些布偶玩具,不过要有手有脚、带胳膊带腿儿,以便于孩子抓握。
(4)8~10个月 不仅要抓紧进行大拇指的练习,还要抓紧进行食指的练习。孩子这时可以完成一些细小的动作,可以让宝宝把盖子打开,再练习盖上盖子;也可以试着让宝宝打开抽屉式的小盒子,如空火柴盒等。
(5)10~15个月 孩子会出现功能动作,能知道物体的用途,比如用碗喝水、让汽车滚动、摆积木块等。对先前练习过的动作,应开始完善并向新功能方向转换。这时,孩子手指的动作就比较灵活自如,紧握着的小拳头会完全张开。
第五节 启蒙教育开启宝宝智慧
1 开始咿呀学语
4 个月大的宝宝,会发出类似说话的声音,会利用舌头、牙齿发出各种声响。如果有人对着孩子说话,或者在清早醒来后,或者在各种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婴儿会滔滔不绝而且大声地发出各种简单的叠音,如“呀呀、吗吗、吧吧、嗒嗒、哗哗……”,虽然发出的声音尚且属于无意识阶段,但孩子会饶有兴趣地玩这个“新游戏”,而且会玩很长的时间。
虽然宝宝听不懂成年人的语言,但还是可以在抑扬顿挫的音调中和孩子一起“玩一玩”声音。让孩子通过“玩声音”的过程,逐渐形成语感,在不一定具备实际语义的交流中,进行亲子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
2 训练观察力
抱起婴儿,用手打开电灯开关,然后,用手指引婴儿看发亮的灯光。反复多次地开关电灯,用手指向灯光的同时,对宝宝说“灯”、“这是灯!”使婴儿的注意力从妈妈的嘴唇转向明暗变化的灯。反复多次练习,每天可以做五六次,直到妈妈说到“灯”时,宝宝的眼睛就会盯住灯看。
对婴儿进行看灯的练习,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从具备光线变化的灯光,逐渐扩大到认识日常用品的能力。由孩子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开始做,从知道“灯”是什么,到妈妈问“灯在哪里”孩子就知道转移视线看着灯。
这个月龄的孩子开始有了情绪记忆能力,对于妈妈、爸爸和周围的人很熟悉。听到开门的声音,妈妈对宝宝说:“爸爸回来了!”,孩子知道循声朝门口看去,用视线找寻爸爸。
而且,孩子非常好学,喜欢去室外看一看周围环境中的一切新鲜事物。公路上的汽车、公园里的树木和花草、街道上的汽车、天上飞的鸟儿、街上的行人、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孩子会对能看到的一切都表现出好奇和兴趣。因此,应当多带孩子到户外走一走,开阔眼界。同时,妈妈可以用语言和动作来启发孩子进行观察活动。这样做不仅能扩大婴儿的认知范围,还能促进孩子对于语言信息理解力的发展。
从观察、认识灯开始,利用孩子的逐渐发育成长,可进行从物到人的观察活动。例如可以从灯开始,逐一认识室内的较大家具、物品、玩具,带孩子看一看家庭成员的活动情况。
通过观察物品和人的过程,能训练婴儿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的综合联系,增强思维能力,刺激大脑的快速发育。
第六节 疾病防治保证宝宝健壮
1 及时预防接种
4 个月的孩子应该第3次服用脊髓灰质三价混合疫苗(小儿麻痹糖丸),应按时带孩子到所属防疫部门服用。
4 个月的孩子该注射三联针的第2针了,三联针是用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疾病的。三联针第2针的注射时间应与第1针相隔30天以上,如果此时正巧生病,可推迟几天再去接种,但最多不要超过60天。
2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由于发育不健全、体温调节功能差,宝宝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差,所以在冬季常易患流感、流腮、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酷似感冒,极易被误诊,如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发展为肺炎。宝宝一旦得了呼吸道传染病,若再合并感染上肺炎,就会增加治愈的难度,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憋喘、烦躁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在冬季该怎样预防宝宝患呼吸道传染病呢?
首先,要加强锻炼,注意增加营养。让宝宝多在户外活动,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以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
其次,在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外出时要戴口罩,以减少被传染的机会。应注意室内通风,定期用食醋熏蒸消毒。此外,应适时接种流感、麻疹等疫苗,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孩子患了呼吸道传染病后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在家要加强护理,室内空气要新鲜,不要在小儿居室吸烟,室温最好保持在18~20℃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55%左右,空气过于干燥会刺激气管黏膜,加重咳嗽和呼吸困难。室内要保持安静,保证小儿睡眠。家长要遵医嘱按时给孩子用药。鼻腔及咽喉分泌物过多时要及时清除,并随时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口唇发紫、出汗、四肢发凉等病状,要及时去医院诊治。
3 防止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是婴儿时期的急腹症。这种病有几个特点:男孩多于女孩;多发生在4~12个月以内的健康胖孩子身上;发病季节多在夏季7~8月份。该病有以下几种发病原因:婴儿对增加辅食不适应;夏季饮用冷食多,易引起肠道病毒、细菌感染。以上因素均能引起肠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
患了肠套叠,孩子是很痛苦的,肚子阵阵绞痛,孩子剧哭不止,双手紧握,四肢乱动,面色苍白。发作1~2分钟后,腹痛消失,患儿安静如常。约15分钟后,腹痛再次出现,重复循环,伴有呕吐。起病后8~12小时,由于肠管缺血、坏死,可发现果酱样大便排出,这时切莫认为是肠道感染,应马上到医院就诊。
4 预防宝宝腹泻
(1)鼓励母乳喂养,尤以出生后4~6个月和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在夏季频繁更换乳品品种或断奶。
(2)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食具应煮沸消毒。
(3)注意水源清洁,饮用水需煮开后才能给小儿饮用。
(4)按时添加辅食,但不能几种辅食同时添加,以免增加小儿肠道负担和不易接受。
(5)夏季天气炎热应避免过食,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或富含脂肪的食物。
(6)防止小儿用手抓食物吃,餐前便后要认真用肥皂洗净小手。
如已患腹泻,其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合理饮食。腹泻较轻者可在家治疗,应适当减少进食量,停喂不易消化的食物及富含脂肪的食物。母乳喂养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次数及喂哺时间适当减少,暂停辅食,腹泻好转后逐渐恢复病前饮食。对于人工喂养婴儿,6个月以内者,可用患儿日常食用的牛奶或奶制品喂养;6个月以上者,可给宝宝进食已习惯食用的平常饮食,如粥、面条或烂饭、菜汤、菜泥、鱼、肉末等,可给宝宝一些新鲜水果汁以补充钾盐。病毒性肠炎患儿应慎用糖类食物,可改食豆制代乳品;无脱水患儿应口服足够液体以预防脱水;轻度脱水患儿,可服用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或自行配制米汤加盐溶液或糖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