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健康发育伴随宝宝成长
1 第一周生理状况
新生儿出生当天,头部明显表现为椭圆形、面部浮肿,但在出生后第一周内就逐渐变得可爱了,营养充足的新生儿几乎终日酣睡,醒时会睁开眼睛。
新生儿黄疸一般在出生第三天后开始出现。胎儿在氧气不充分的子宫内生活时,需要大量的红细胞,但是,出生后来到氧气充分的外界环境中,就不需要那么多红细胞,而是要使其在体内处理掉,并把在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胆红素排出体外,这便需要肝脏的功能。由于新生儿肝脏的功能尚未健全,胆红素便积存在血液中而引起黄疸。即使不采取任何措施,在一周左右黄疸也会自然痊愈。也有半数左右的新生儿是不出现黄疸的。
新生儿在出生后4~7天里脐带脱落。以前人们常常在新生儿脐带脱落后撒上黄色消毒药,但是残留下的异物会刺激新生儿的皮肤,影响脐带的干燥,所以最好什么也不撒。在出生时皮肤发红的新生儿过一两周后,就像洗海水澡时被阳光晒过的那样,会脱一层薄皮,这也不用去管它。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三天或第四天时,就不再排出黏糊糊的黑便,而排出吃了母乳或牛奶后经过消化的大便。
从第四天到第七天,新生儿的乳头常常发肿,男孩、女孩都会如此,甚至流出乳汁。这种现象在两三周内会自然消失。如果是女孩,有的会从阴道里流出类似牛奶样或者夹杂有血液的液体,这是受母体激素影响而产生的,也会自然消失。有少数新生儿在出生后3~5天内会出现所谓一次性发烧,持续两三个小时(体温在38℃左右),一般认为是水分不足所致,可喂点凉白开水。有的新生儿牙床上会出现白珍珠似的小白点,这种小白点有的要持续三四个月,但能自然消失,没有什么害处。
2 一般发育状况
母亲生下孩子后,最急切的是想知道孩子是否健康正常。那么,新生儿怎样才算正常呢?标准如下:
(1)呼吸 新生儿降生之后,先啼哭数声,随即开始肺呼吸,出生后头两周(安静时)每分钟呼吸为40~50次,超过60次则为异常。
(2)脉搏 新生儿脉搏较快,安静时每分钟为120~140次,波动时在120~160次之间,如果超过160次则为异常。
(3)体温 新生儿正常体温为36~37.5℃,但新生儿的体温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体温容易受外界温度影响。因此应注意对新生儿的保暖,室内温度最好在18~22℃之间。
(4)体重 正常新生儿体重为3000~4000克,如低于2500克,则应按不成熟新生儿护理。
(5)大便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1~2天,大便呈墨绿色,黏稠无味,称为胎粪。喂奶后,大便逐渐转为黄色或金黄色(母乳喂养)或淡黄色(牛奶喂养)。颜色不正常或24小时内不排便为异常。
(6)皮肤 有些新生儿皮肤轻度发黄,这是正常现象,医学上称为生理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出生2~3天后开始发黄,先见于面、颈,然后遍及躯干和四肢,有时白眼球也可见。出生后4~5天时是高峰期,轻者两三天后消退,一般的7~10天内可自行消退。早产儿(不足月或体重低于2500克)生理性黄疸较正常新生儿程度重些,消退也较晚,有时可延至2~4周。如皮肤发黄程度较重,新生儿10天后黄疸不退或逐渐加深,并伴有吃奶不好、精神差等症状的,则为病态。
(7)光感 孩子刚出生的几天虽然大部分时间闭着眼睛,但还是有光感的,当强光照射时,可引起闭目反应。
(8)听觉 新生儿出生3~7天后,听觉逐渐增强,声响可引起皱眉、哭闹、转头等动作。
(9)反射 新生儿出生后,经过一些刺激就会出现拥抱、觅食、吸吮、伸舌、吞咽等反射动作。这些反射动作通常是无意识的,一般经过3个月后逐渐被意识性的动作所取代。
(10)头围和胸围 新生儿头围一般在33~34厘米左右,胸围比头围少1厘米左右。如果头围比胸围少得太多,可能为小头畸形;若头围比胸围大得太多,则可能为脑积水。
第二节 精心喂养粉嫩宝宝
1 哺喂珍贵的免疫黄金——初乳
初乳,因为富含妈妈给婴儿的第一次免疫物质,被人们誉为免疫“黄金”。
分娩以后,妈妈最初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有些旧风俗主张,要把产后头几天分泌出的少量黄灰色奶汁挤出来扔掉,嫌它不干净,这样做其实是扔掉了天然免疫的宝贝。
初乳虽然不多,但浓度很高,颜色类似黄油。与成熟乳相比较,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钠和锌。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酶类、抗氧化剂等。相对而言,初乳含乳糖、脂肪、水溶性维生素较少。初乳中免疫球蛋白A(IgA)可以覆盖在婴儿未成熟的肠道表面,阻止细菌、病毒的附着。初乳还有促脂类排泄的作用,能减少黄疸的发生。
所以,初乳被誉为“第一次免疫”,妈妈一定要抓住给孩子喂哺初乳的机会,不要错过对宝宝的第一次免疫抗体输入。
产后1~16天初乳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很高,还含有大量新生儿体内缺少的免疫物质,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有直接吞噬微生物、参与免疫反应的功能,能增加宝宝的免疫力。母乳喂养,可以使新生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具有抗感染能力。
此外,早产初乳还具有适合喂养早产儿的特点。早产乳乳糖较少,蛋白质、lgA、乳铁蛋白较多,最适合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千万不要忽视。
2 让宝宝早吸吮乳头
在婴儿出生后的30分钟内,当脐带一断,擦干净婴儿身上的血迹后,就应该马上让宝宝裸体趴在母亲胸前(背部要覆盖干毛巾,以防受寒),然后在助产士的帮助下让宝宝吸吮母亲的乳头。这样的接触最好能持续30分钟以上。
新生儿在出生后20~50分钟时正处于兴奋期,此时的吸吮反射最为强烈,过后可能会因为疲劳而较长时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吸吮力也没有出生时那么强了。
因此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让宝宝尽早地接触母亲,尽早地吸吮乳汁,这样会给宝宝留下一个很强的记忆;过一两个小时再让他吸吮时,他就能很好地进行吸吮。未经早吸吮的孩子往往要大人费很大力气才能教会他如何正确进行吸吮。
尽早让宝宝吸吮乳头,可使母亲体内产生更多的泌乳素和催产素,而母婴间持续频繁的接触,使这些反射不断强化,从而达到了理想的程度。这样,母亲的乳汁在宝宝出生后马上就开始分泌了。而没有经过早吸吮的母亲,大约在两天后才开始泌乳。
当母亲看到孩子学会吸吮,自己的乳汁正源源不断地流入孩子的口中时,心中会无比欢欣,对进行母乳喂养一定会满怀信心。
3 正确哺乳
勤于喂奶、按需哺乳,是让乳汁丰沛的关键;再加上适当的饮食与良好的心情,能保证新妈妈的乳汁既多又有营养!
要供应充足的奶水给宝宝,其要点到底是什么?
产科医生们普遍认为,保证充足乳汁的要点是:
尽早开奶,妈妈应当尽量在产台上(刚生产完后)就试着喂奶,让婴儿尽早地学会吸吮和熟悉妈妈的乳房,同时也能刺激妈妈的身体早一些分泌奶水。
按照宝宝的需求喂奶,宝宝饿了时就喂奶,不要限制喂奶的时间与次数:宝宝吸得乳房越空,下一次分泌的乳汁就会越多。
要做到按照宝宝的需求喂奶,最好能在母婴同室的医院生产,这样才能方便地按照宝宝的需求喂奶。同时,母婴同室还能帮助妈妈早些熟悉宝宝的作息、个性等,这对于顺利喂母乳也很重要。喂奶时,妈妈可使自己采取较舒服的姿势,例如夜晚可以躺着喂母乳。
妈妈的情绪和自信心,会影响到缩宫素的分泌状况。缩宫素是一种帮助乳汁从乳头中泌出来的激素,能帮助婴儿顺利吸吮到母乳。
如果能尽量按照宝宝的需求喂奶,不限制喂奶的次数与时间,很快,妈妈的奶水与宝宝的需求量就会达到供需平衡。妈妈分泌的奶水的量恰好能符合宝宝的需求量,而且妈妈会在下一次宝宝肚子饿的时候胀奶,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奶水建立。
在分娩完毕后,母体的泌乳激素和催产素能促使妈妈的乳房产生奶水,激素的两种反射作用能使妈妈提供适当的乳汁给婴儿。
(1)泌乳激素 是脑垂体分泌的一种激素,能刺激乳房中的乳腺细胞分泌奶水。婴儿吸吮妈妈的乳房时,刺激到乳头的神经,这些神经会传导讯息到大脑,从而制造泌乳激素,并分泌乳汁给婴儿。所以,婴儿吸吮母亲乳房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乳汁分泌的量,一旦婴儿停止吸吮母亲的乳房,或是母亲不把奶水挤出,身体就会停止泌乳。
(2)催产素 这种激素的作用,在于帮助乳汁喷出乳头,称为催产反射或是喷乳反射。催产素能让乳腺周围的小肌肉细胞收缩,让乳汁从乳头流出来,进而帮助婴儿得到充分的乳汁。婴儿吸吮母亲的乳房时,会产生泌乳激素,还会刺激母亲脑垂体分泌催产素,但是新妈妈本身的心情、想法和感觉等因素,都会影响催产素的分泌状况。母亲有好的情绪和自信心时,会促进喷乳反射;反之,如果新妈妈对喂母乳这件事有害怕、焦虑或疼痛的感觉时,则会抑制奶水顺利流出。
哺喂母乳的妈妈该怎么吃呢?
新妈妈每天应较怀孕前多摄取约2090千焦(500千卡)的热量,并且在饮食均衡的原则下,多加强蛋白质与水分的摄取,这样,乳汁才会有丰富的营养素。
水分是母乳的主要成分之一,若是每天补充的水分不足,也会影响乳汁的正常分泌,妈妈们每天应摄取3000~4000毫升左右的水分。
4 把握喂奶频率
新生宝宝身体尚小,需要多次喂食。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比奶粉喂养的婴儿喂食次数更多,这是由于母乳吸收得更快。
新生宝宝每两小时需要喂奶1次,一天喂的次数多达8~10次。宝宝长大至1个月左右时,通常每3小时进食一次;长至2~3个月时,则每4小时喂食一次。
5 母亲生病时喂奶有禁忌
(1)哺乳可能使母亲疾病恶化。因为哺乳对母体来说,要消耗相当多的能量。当母亲身体有比较明显的病变时,哺乳常使疾病恶化甚至发生危险,如患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哮喘、严重的肺结核、肝硬化等时,应停止哺乳。一般来说,能否继续哺乳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决定于疾病的种类,而是决定于母亲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2)当母亲患有流感、细菌性痢疾、开放性肺结核等疾病时,哺乳可直接感染婴儿,故应停止哺乳。至于母亲有肝炎的,一般不一定要强行停止哺乳,因为甲型肝炎是经口感染的,婴儿感染的危险性较少,必要时可注射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则是经胎盘直接感染的,有研究证明,母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分娩后因哺乳或接触而使婴儿感染肝炎者并不多。
第三节 日常护理清洁宝宝身心
1 小心清除新生宝宝的胎脂
新生宝宝的皮肤都会覆盖着一层灰白色胎脂,有保护皮肤和防止散热的作用。皮肤皱褶处的胎脂可于产后6小时用消毒植物油或温开水轻轻擦去。新生儿皮肤薄嫩,易受损而发生感染。洗澡时宜用无刺激性的婴儿皂,浴后用软毛巾吸干体表,皱褶处可抹少许爽身粉。
2 不宜将新生宝宝包成“蜡烛包”
很多家长用棉被包裹新生儿。为了防止新生儿蹬脱被子而受凉,家长还常常将包被捆上几道绳带,像个“蜡烛包”,认为这样包裹既保暖,又可以使孩子睡得安稳。这种包裹法会给新生儿造成许多不利。
新生儿离开母体后,四肢仍处于伸展屈曲状态,“蜡烛包”强行将婴儿四肢拉直,紧紧包裹,不仅妨碍新生儿的四肢运动,还会影响其皮肤散热,可能造成髋关节脱位。同时新生儿被捆绑后,手足不能触碰周围的物体,不利于新生儿触觉的发展。
提倡用婴儿睡袋替代包裹,这样既可以保暖,又不会影响婴儿的四肢运动,具有宽松、舒适的优点。
3 经常为新生宝宝洗澡
经常给宝宝洗澡不仅能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还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进食欲,有益睡眠,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洗澡是母乳喂养之外,另一种增强母子、父子亲情交流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洗澡时可以全面观察宝宝全身情况,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一般新生儿出生后1~2天就可以洗澡。给宝宝洗澡最好安排在吃奶前,因为吃完奶后宝宝容易睡觉。即使宝宝不睡,也会因喂奶后婴儿肠胃活动增加而吐奶,让宝宝感到不适。
给新生儿洗澡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室温要保持在23~26℃,水温一般在37~38℃为宜。宝宝皮肤娇嫩且敏感,最好要备有一只温度计测温,没有温度计的条件下,以成年人的手背或内腕皮肤感受到不烫不凉为宜。兑好水后,把干净的包布、衣服、尿布依次摆放停当,再准备一条柔软宽大的浴巾以便于包裹洗完澡后的宝宝,防止受凉。
洗澡时,用左手托住宝宝的头,以拇指和食指(或无名指)把宝宝的双耳向前按住,使耳轮向前,紧贴腮部,堵住耳孔(也可用棉球塞住耳孔),防止洗澡水流入耳道引起中耳炎。用左臂膀挟住宝宝身体,使宝宝脸朝上。然后用小毛巾依次洗头部、颈部、腋窝、胸部、两臂和手,洗完后再把宝宝翻过来,让孩子俯卧在左臂上,头顶贴在左胸前,用左手托住宝宝的右大腿,开始洗身体下部,从会阴向后洗腹股沟和臀部,最后洗下肢和脚。也可以把婴儿专用洗浴垫放在盆内,把宝宝放在垫子上,按前述顺序洗澡。可以隔天给宝宝使用婴儿皂,但要严防皂水流入眼、鼻、口、耳中。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浴巾逐一拭干全身。脐带未脱落前,要注意尽量避免浸湿脐部。洗完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脐部消毒。洗澡后最好不要扑粉,以免堵塞毛孔,影响到新陈代谢。处理完毕后,给宝宝换上干净尿布和衣服。
给新生儿洗澡时动作要快,整个过程必须在5~10分钟内完成,以防宝宝暴露时间过长而受凉。
新生儿的皮肤细嫩,最易受损伤。因此,新生儿的尿布应当选用柔软、清洁、吸水性强的白色或浅色棉质旧布。
选好的尿布截成方形,约50厘米见方,需要准备30块左右,供一昼夜间轮换使用。
尿布湿了或脏了,要及时更换,以免宝宝发生尿布性皮炎。
更换尿布时,把宝宝放在毛巾上,取掉脏尿布,用温水轻轻地由前向后清洗生殖器部分,然后用毛巾轻轻拍干。如果大便污染了尿布,把沾有粪便的部分折到尿布里面并去掉,用棉布或卫生纸擦净臀部,再用温热的肥皂水冲洗并拍干。然后,把方形尿布叠成3~4层(宽度12~15厘米),一头平展地放置在宝宝的臀部至腰下,另一头由两腿之间拉上至下腹部。男婴应当把阴茎向下压,防止小便渗入脐带部。再把方形的尿布叠成三角形,放在长条形尿布下,三角形的两端覆盖在长方形尿布上,尖端由两腿之间拉上固定。
换尿布时,动作要轻、要快,防止宝宝着凉。包扎尿布不要过紧或过松。过紧宝宝活动受限,妨碍发育;过松则粪便容易外溢,污染皮肤。
尿布不宜垫得太厚,否则会使宝宝两侧大腿外旋变成“O”型腿,长大后走路有可能呈现“鸭步”状态;尿布也不宜过宽过长,以免擦伤皮肤,而且长期夹在两腿之间会引起下肢变形。
包尿布时,应男女有别:女婴的尿液容易向后流,尿布后面要垫得厚一些;男婴的尿液容易向前流,前面要折得厚一些。
洗尿布时,不宜用洗衣粉,防止洗衣粉中的化合物残留刺激宝宝细嫩的皮肤。尿布要用温热的肥皂水浸洗,去除污渍后,洗干净的尿布要用沸水烫过,以防尿液浸过发硬,硌伤宝宝皮肤。洗净后经沸水烫过的尿布,宜挂在阳光下晒干。
有很多年轻爸爸、妈妈愿意给新生婴儿使用纸尿裤,保证清洁卫生的同时,也省了清洗工序。但是,纸尿裤相对成本较高,而且属一次性产品,健康的宝宝每天多的要用到十多片,经济开支显然要加大很多。此外,纸制品中的残留化学物质虽然浓度不高,对成人一般不会有大的毒副作用,但对皮肤细嫩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隐形杀手”。
因此,建议还是不宜用纸尿裤替代传统的尿布。如果实在觉得需要,最好和尿布一起交替混合使用为佳。
购买纸尿裤一定要选择有卫生许可和标准化安全标志合格品,还要特别注意选择透气、干爽的纸尿裤。
现代厂商在妇婴用品上注重“人性化设计”,为宝宝选择纸尿裤要注意腰围有部分加宽、或大腿附近的剪裁有增加伸缩功能的。要注意伸缩剪裁的部分是否完全服贴(大约能容纳一根手指的宽度)在宝宝的身上,假使皮肤上出现红红的勒痕,就是收缩太紧。
由于小屁股和尿布相处的时间相当长,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一定要选择棉柔材质,吸汗、透气性佳的款式,让小屁股轻松无负担。
防漏侧边设计能防止因宝宝动来动去,尿液渗出尿布外的困扰。部分厂商还推出加大尿量吸收的设计,宝宝尿量较多也不怕。
对还不能掌握换尿布时机的新手父母来说,“尿湿显示”设计显得相当实用,只需要观察尿布上的图案显示,就不用担心错过换尿布的时机。
5 给新生宝宝擦屁股的注意事项
男该子:
(1)在小鸡鸡上盖上纸巾防尿液飞溅 很多宝宝在家长解开尿布时会撒尿,男婴的尿液会飞溅很远。因此解尿布时,先用纸巾盖住宝宝的小鸡鸡,就会安心多了。
(2)擦屁股时莫忘擦宝宝小鸡鸡根部 污垢很容易在宝宝小鸡鸡根部、睾丸、皮肤褶皱间积聚。在宝宝大小便后更不能疏忽,要仔细擦拭干净。
(3)大腿根部也要检查 宝宝大小便时可能会流到大腿根部的夹缝里,这个部位也要擦干净,如果擦不干净,就容易使宝宝皮肤发炎。
女孩子:
(1)给女婴擦屁股时要从前向后擦 在给女婴擦屁股时,为防止大便污染阴道而引起感染,一定要从前向后擦,从阴道口向肛门方向擦,要擦干净。
(2)给女婴擦屁股时要温柔地擦拭外阴 要仔细查看宝宝的外阴,轻柔地将外阴处的污垢擦洗干净,可以将湿巾或纱布缠在手指上擦拭。
第四节 不懈锻炼增强宝宝体能
1 新生宝宝的40分钟觉醒
过去,人们曾经认为新生儿没有视力,成天只会睡觉、啼哭、吃奶。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婴儿从一出生起,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宝宝在觉醒时不仅会看东西,还会用眼睛和成年人交流感情。
婴儿有令人惊奇的行为能力,有神秘多变的心灵世界。从新生儿时起,通过视、听、触觉给宝宝以亲情的爱抚,有培养孩子良好情绪的作用,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婴儿刚生下来,每天会有一段安静的觉醒时间,平均40分钟左右。这时,宝宝会注视父母的脸,专心地听人说话。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宝宝,会注意到,在这种状态下的小宝宝会很少活动,好像是把全部精力放到“看”和“听”方面。
孩子这种安静觉醒状态时间很短,出生后第一周内,约占全天时间的1/10;通常会在宝宝吃奶后一小时左右容易看到。小宝宝会把眼睛睁得很大,明亮发光,很少活动,很安静。这种状态下的宝宝很机敏,喜欢看东西,特别是圆形、有鲜艳颜色的东西,例如红球或有鲜明对比条纹的图片,还喜欢看人脸。父母的眼晴,是特别能吸引婴儿注视的目标。当婴儿在注视妈妈时,妈妈如果把头向一侧慢慢移动,但仍然面对着宝宝的脸,这时宝宝会慢慢移动眼睛,随后转动头部追随妈妈运动的方向。除水平方向外,宝宝还能从垂直方向追随看妈妈的脸。
人们认为婴儿不会看的原因之一,是不了解婴儿近视的特点。宝宝看东西的最佳距离约为20厘米,相当于抱宝宝喂奶时,妈妈的脸和宝宝的脸之间的距离。
如果在床头挂一件玩具,开始时宝宝看的时间长,以后看的时间会逐渐缩短。如果给孩子换一样新东西,宝宝又会重新表现出兴趣,重新注视新物品。
更有趣的是,婴儿还能认出妈妈脸上的变化。如果妈妈戴上口罩,宝宝就会频繁地看妈妈的脸,吃奶也会减少,还会表现出不安定、心神不宁。
(1)识记训练 为充分利用宝宝最初阶段的的觉醒状态,对孩子珍贵的最初识记过程进行培养,哺乳妈妈应当通过和宝宝的交流,进行情绪、性格训练。
(2)多和宝宝对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宝宝的大脑有上千亿的神经细胞,渴望从“窗户”进入信息。宝宝最喜欢看妈妈的脸,被母亲多加关注的孩子安静、爱笑,能为孩子形成好的性格打下基础。
(3)多和宝宝说话 宝宝的耳朵,是第二个心灵的窗户。宝宝醒来时,妈妈可以在宝宝的耳边轻轻呼唤宝宝的名字,温柔地说话,如“宝宝饿了吗?妈妈给宝宝喂奶”;“宝宝尿了,妈妈给宝宝换尿布”等。听到妈妈柔和的声音,宝宝会把头转向妈妈,脸上露出舒畅和安详的神态,是对妈妈声音的回报。经常听到妈妈亲切的声音,会使宝宝感到安全、宁静,为日后良好的心境打下基础。
(4)多温柔抚摸 皮肤是最大的体表感觉器官,是大脑的外感受器。给孩子温柔的抚摸,会使关爱感通过爸爸妈妈的手传递到孩子的身体、大脑。这种抚摸既能滋养宝宝的皮肤,也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能对宝宝智力及健康的心理发育起催化作用。常常被妈妈抚摸及拥抱的孩子,一般会性格温和、安静。
2 新生宝宝的感觉训练
对新生儿进行的感官训练,要从宝宝出生以后就开始,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觉器官功能,不断地把各种刺激信息输送到婴儿大脑相应的区域中,不断地形成神经关联,积累智力。
(1)听觉训练 婴儿出生一周后,就能分辨出人和物的声音。从出生起,婴儿就有了对于声音的需求,从中产生“诱发效应”,很快能以声音辨别是不是自己的母亲。不要小看与婴儿之间被误认为“毫无意义的”的“对话”,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对婴儿说话时,孩子会手脚齐动、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这种对话,能使大脑在急速发育当中的婴儿,很快地达到牙牙学语的程度,为日后的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视觉训练 婴儿出生1个月左右,视网膜已经形成,视中心凹尚未发育成熟,可见距离不会超过40厘米,能见区域局限在45°,几乎只能看见眼睛正前方。但是对于人脸,特别是人眼已经具有识别能力。母亲在授乳时,会发现孩子总是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母亲的眼睛,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有了这种交流,婴儿能在吃奶的速度和量上达到标准,如果失去这种交流,婴儿吃奶时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平时,母亲多和婴儿做对视交流,多数能得到婴儿甜蜜的微笑回报,也有益于婴儿心理健康发育。
(3)触觉训练 新生儿最常见的,是母亲为婴儿授乳时的直接触觉交流。授乳不单为婴儿提供生长发育的营养,也为婴儿的触觉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婴儿最敏感的口角、唇边和脸蛋,依偎着母亲温暖的乳房,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智力发育起到催化作用。母亲经常抚摸、拥抱婴儿所产生的肌肤接触,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出生后就失去这种交流活动的婴儿,生长过程中会表现得表情淡漠、发育迟缓、性格孤僻,与同龄孩子难以和睦相处。
(4)嗅觉训练 婴儿的嗅觉相当灵敏,刚刚出生几天的新生儿,能闻出气味的好坏。有人试验,把浸过母乳的布片靠近婴儿,婴儿立即会止住哭声寻乳。由于婴儿的嗅觉能闻得出身边是不是母亲,婴儿期由母亲陪伴睡,能产生良性刺激,有利于智力发育。
第五节 启蒙教育开启宝宝智慧
1 零岁教育
早教,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简称。而“零岁教育”,则是近年来在婴幼儿护理、早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领域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一个命题。
“零岁教育”理念,并非近现代才开始发展和受到重视。实际上,人类从宝宝降临人世的那一刻,早期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活动就已经同步开始。新生儿出生后,对外界环境中的声音、光线、抚摸和接触,开始以诸多信息的形式大量输入大脑,以后逐渐存为经验和记忆。新生儿早教,包括智力、体能、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人之初的被动教育由此起步。
所谓“零岁教育”,是指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受的教育。“零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还完全不会与人交流、完全不懂事的婴儿的潜意识能力。
而所谓潜意识,通常是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心理活动,又称无意识活动。因为是无意识,而暗中却能对意识发生作用,故又称潜意识。
人是通过大脑细胞的连接进行学习、思维和创造活动的。这种学习、思维和创造,能促进脑细胞之间的更多和更复杂化的连接,这种连接即为人的思维活动。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又称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右脑区的分工不同,左半球负责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即人的抽象思维;右半球则负责节奏、旋律、文学、图像和幻想,即人的形象思维。尽管人的两个脑半球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却始终以相互关联、合作的方式发挥思维作用。
实际上,大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并不是单线的,这种连接会发生很多交叉,还会有顺向或者逆向、循环等情况出现。大脑产生这些树形连接结构,与智力直接相关。婴儿的学习和大脑发育,最初就是要建立起这样一个智力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建立,则要依赖于外界对大脑的刺激。因此,科学的教育观点主张,从零岁开始就给予婴儿各种刺激,帮助大脑尽快、尽好地建立起这个树形结构系统。而所谓的刺激,就是通过孩子自身具有的多种感官,来体验和认识物质世界。
人的神经类型一般分为四种,有强型、平衡、灵活和弱型。无论是遗传、教育环境、成熟因素,还是智力学习都要单独地或结合在一起对每一个孩子起作用,形成孩子各自独特的类型。
人类学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已经使用和开发的部分,仅仅是大脑潜能极小的一部分,因此,开发大脑的潜能就成为早期教育所面对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则应当从头做起。换句话说,即从出生之日起就应当开发潜能——这就是零岁教育的立足点。
零岁教育,主张从人的感觉器官训练开始,抓好潜能开发。因为通常人类要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重力感和本能感来感知外部事物,从而了解和认识世界。通过感觉这种非常自然,而往往被忽视的方式,使人的个体能力得到发展。新生的婴儿已经具备了听、看、嗅、尝能力,闻到奶香味儿会咂嘴,碰到东西会转头,会用嘴吸吮,眼睛能盯住红色物体或盯住人的脸等。这些低级、原始、不协调、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属于非社会性行为,必须经过无数次的丰富和“感受学习”,才能使大脑把多种感觉信息综合起来,从不协调向着协调发展。
人的感知能力,只有高度地协调发展、互相默契,身心才能达到平衡。因此,婴儿的感知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这种培养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
科学试验证明,婴儿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被早期教育学家称为“内在能力”,令人十分惊奇。有人试验每天给刚出生的孩子放几分钟古典音乐,满月时,婴儿听到熟悉的音乐则会止住哭闹。5个月以后,婴儿能完全记住这段音乐,再听到熟悉的音乐时会晃动身体,对音乐的节奏做出反应。而在听到别的、不熟悉的音乐时则没有这种表情和动作。专家们认为,这种内在能力,就是一种由感官潜移默化地接受而产生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新生儿期最强,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会迅速减退。这种已经证实的新生儿的能力,则是零岁教育的理论依据。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人一生当中身心各个方面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的心理活动萌芽阶段,还是生活经验开始积累的时期。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会为孩子成长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婴儿的早期经验,会对以后智能的发展和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婴儿的神经系统,具有最强的可塑性,等到各个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一旦形成,这种可塑性就会变小,发展的空间也相应会变得很小。因此,应当尽早拓展婴儿的智力发展空间。
3岁以前是孩子感觉教育的关键时期,若在此期开发孩子某种学习适应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婴儿一出生,就开始感受着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如饥似渴地接收和获取各种信息,以满足好奇心,充实原本是一张白纸的大脑。婴儿求知欲的强烈、接受能力的强度、学习效果的惊人程度,是成年人想像不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周岁以前的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实在太重要。研究和试验也证明,早期教育的实质,是在大脑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促使婴儿的大脑发育。
2 情绪教育
母亲向宝宝微笑,婴儿也回报以微笑,这种交流是非言语信息交流,可以帮助新生儿理解外部的语言世界。
新生儿在听成年人说话时,尽管听不懂语言本身,但能凭着感觉领会语言中的含义。这种奇妙的感觉又称为语感,建立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
新生儿的身心发育速度极快,但孩子的大脑发育却会因为环境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能经常和宝宝聊一聊天,刺激新生儿的语言接受能力,就能更好地促进宝宝在周围环境中接受信息,使宝宝的接受能力不断地增强。
为此,在宝宝清醒状态下,妈妈可以用缓慢、柔和的语调对孩子说话,可以说“宝宝,我是妈妈,妈妈爱你!”等。也可以轻声为孩子吟唱旋律优美的乐曲,诵读简短的儿歌等。这样做,可以给新生儿以听觉刺激,有助于宝宝接受语言信息,加强母子间感情交流,也有利于孩子语感形成,为孩子日后的牙牙学语打下基础。
妈妈除了每天多跟孩子说话以外,还可以进行“听一听训练”,主要内容是帮助新生儿逐渐区分不同的声响,给新生儿一个有一定声响的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脚步声、开门声、水声、说话声、外界的杂音和远处的人声等。
让新生儿听有节奏的乐曲,但听音乐的时间不宜过长,不宜选择过于喧闹的音乐。母亲最好能和婴儿说话,亲热和温馨的话语能让婴儿感觉到初步的感情交流。这是对宝宝奠定情商基础,开始实行情绪教育的内容。
除了应当给予丰富的视觉刺激外,新生儿还应当接受丰富的听觉刺激。婴儿刚出生时,视觉和听觉“各司其职”,对宝宝进行视觉和听觉的训练,有助于感觉之间的“接通”,促进宝宝感知觉的发展。
促进宝宝听觉发育的音响玩具品种很多,如各种音乐盒、摇铃、拨浪鼓、各种形状的吹塑、捏响玩具、能拉响的玩具手风琴及各种发出声响的悬挂玩具等。在宝宝觉醒时,可以在宝宝耳边轻轻摇动玩具,发出声响,引导宝宝转头寻找声源。
除了用音响玩具外,还可以拍拍手、学小猫“喵呜”叫、学小狗“汪汪”叫等逗引宝宝,使孩子做出向声音方向的转头反应。
宝宝学会听声转头时,还可以用音响玩具训练宝宝俯卧抬头。让宝宝趴在床上,用音响玩具在孩子头顶的上方逗引,使宝宝抬起眼睛看,每天训练一两次。通过训练,宝宝以后手的够取、坐和爬都学得比较快。
3 适当和宝宝交流
宝宝的啼哭和呢喃声,是人之初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别看孩子小,却已经具备了与成人世界的交流能力。因势利导地与新生儿交流,不仅益智,而且其乐无穷。
新生儿呱呱坠地后的第一声啼哭,被人们赞颂为“生命之歌”。初生的宝宝,已经具备了与成人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的最基本方式就是哭声。
新生儿一出生,就具备了一定的运动和判断能力。父母亲温柔地和宝宝说话时,孩子会随着声音有节律地运动。一开始,会转动头,上举手,下伸腿。继续谈话时,宝宝可能表演一些舞蹈样的动作,还可能会扬眉,有时候面部会有凝视或微笑的表情。
宝宝的哭声是生命的呼唤,是提醒不要忽视他的存在的表现。如果仔细观察新生儿的哭声,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学问。
正常的新生儿哭声响亮、婉转,听起来很悦耳。正常情况下,宝宝的哭声有很多种原因,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不同的需要,如可能是诉说感觉到饥饿、口渴或是尿布湿了、不舒服等。在入睡以前或刚醒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不同原因的哭闹,但一般哭过后,宝宝都能安静入睡或进入觉醒状态。有病的新生儿哭声往往高尖、短促、沙哑或微弱,若有类似情况应尽快去医院治疗。
新生儿哭的时候,母亲将他抱起来竖靠在肩上,孩子不仅会停止哭闹,而且会睁开眼睛。这时候父母亲在前面逗嬉,宝宝会注视并用眼神与父母交流。一般情况下,通过和宝宝面对面地说话,或者把手放在宝宝腹部,或按握住孩子的小胳膊,大多数哭闹的宝宝会接受这种触觉安慰,停止哭闹。
应和宝宝多说话,建立亲子交流,把宝宝当成大孩子一样。有时,当妈妈说话时,正在吃奶的宝宝会暂时停止吸吮,或减慢吸吮的速度。当爸爸逗宝宝时,宝宝会报以喜悦的表情,甚至微笑。这是宝宝与爸爸妈妈建立感情的本领。宝宝对爸爸妈妈及周围亲人的抚摸、拥抱、亲吻,都有积极的反应。爸爸妈妈无论做什么,都要边做边对宝宝讲,比如当宝宝哭了的时候,你可以把宝宝抱起来,问宝宝是不是饿了,是不是尿了,或者是哪里不舒服了?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宝宝似乎能听懂你的话,用更加热切的动作和表情回应你。而你所做的这一切,都能够促进新生儿的智力发育。
用表情传递情感信息。宝宝出生后,对人脸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如果父母的脸在宝宝适宜的视线范围内出现,他会饶有兴趣地注视。而且宝宝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如果这时父母对着他微笑,宝宝也会露出浅浅的微笑来回应。可能新生宝宝的微笑不太明显,只是嘴角稍微抽动了一下,但这就是他在和父母交流。这种交流能够促进宝宝的模仿能力的提高。
第六节 疾病防治保证宝宝健壮
1 应对新生宝宝生马牙
新生儿出生后往往在口腔黏膜上皮中线上长出米粒大小的黄白色隆起颗粒,称为上皮珠,俗称“马牙”或“板牙”。这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潴留肿胀所致。数周至数月后可以自行消失,这属于正常现象,注意不要挑破或磨破,以免发生感染。
2 处理新生宝宝感冒的方法
当宝宝有感冒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当感冒后因鼻塞影响吮吸时,可在喂奶前用0.25%~0.5%麻黄素滴鼻;如伴有发热,应使用抗生素。这些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给宝宝治疗。
3 新生宝宝黄疸的诊治
刚出生的足月新生儿几乎有一半以上、早产儿有80%以上,在出生24小时以后出现皮肤黄疸。如果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迅速加重,或2周后仍未消退甚至加重,并有发热、拒奶、吐奶、精神不好等现象时,就应当考虑为病理性黄疸,应及时送医院诊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三种:
(1)溶血性黄疸。多由母子血型不合、新生儿败血症,或新生儿出生后用某些药物,如大剂量的维生素K、磺胺、水杨酸、新生霉素、利福平等引起。
(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脏发育不成熟,肝细胞内酶的活力较为低下,或者因为缺氧、感染等抑制了肝内酶的活力,或因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而产生黄疸。
(3)阻塞性黄疸。由于胆道管发育畸形或炎症的阻塞,使胆汁淤于胆道,并返流肝内造成毛细胆管破裂,胆汁进入血液引起黄疸。
一旦诊断为病理性黄疸,就需要积极治疗。要针对病因治疗,若为新生儿败血症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若为先天性胆道闭锁应及时手术治疗等。其次要积极进行退黄治疗,因为严重黄疸可以引起脑的损害。孕妇,特别是在分娩期要慎用或禁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如氯丙嗪和促进胆红素与血浆蛋白分离的药物,如苯甲酸钠、咖啡因等。
4 新生宝宝破伤风的治疗
造成新生儿破伤风的唯一原因,是接生断脐用的剪刀或其他切割用具没有彻底消毒。新生儿破伤风多数在出生后7天发病,故又称“七日风”,发病越早则病情越重。
新生儿破伤风的病原菌是类似鼓槌棒形状的细菌,称为破伤风杆菌,存在于人和家畜的肠道或泥土中,生命力很强。在泥土中破伤风杆菌存活率极高,如煮沸消毒,则需沸腾1~2小时才能被杀死。如果用刀片或剪刀切割脐带,在临时使用前用酒精擦拭或火上烘烤或水中煮沸后立即取出使用,此时细菌并没有被消灭,就有可能被带到脐带部位。脐带的组织非常适合破伤风杆菌的繁殖,所产生的毒素被吸入到血液后就引起种种症状。
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中,有一种对神经具有特别亲和力的痉挛毒素,毒性很强。最早是使咀嚼食物的肌肉发生痉挛,家长在喂奶时发现新生儿的嘴张不开,奶头塞不进口。
当蔓延到面部,肌肉发生僵硬时,会出现苦笑面容。再严重时头和两下肢会向后弯成弓状,医学上称为角弓反张。毒素还可使运动神经细胞高度兴奋,所以微小的声音、光线、吹风等都可使新生病儿全身痉挛不止。
一定要争取早期治疗,因为药物对已与神经结合的毒素已经失去作用,只能中和血液中未结合的毒素。有的新生病儿在治疗后会留有后遗症。
新生儿破伤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解放后推行新法接生,使农村新生儿中破伤风的发病率大大下降。但在某些意外情况下仍可发生,如在家中急产时,脐带未经适当处理。此时,应该将婴儿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或卫生院重新处理。可用消毒过的剪刀剪去一段脐带的残端,重新结扎,脐部用消毒的纱布覆盖和包扎。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防止发生破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