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定型,是指来自机体内外的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不变地多次重复作用于大脑皮质并不断强化,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顺序上的关系固定下来。此时,条件反射的出现越来越精细和恒定,神经细胞能以最少的功能损耗收到较大的工作效能。一切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掌握技能的过程,都是建立大脑皮质动力定型的过程,培养某种习惯的过程也是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动力定型的建立,需要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越是复杂的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训练的次数也越多,因此建立动力定型要付出很大的神经劳动。
年龄越小,机体可塑性就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因此,应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正确的动作技巧和学习方法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大脑皮质的镶嵌式活动
当人体在进行某一项活动时,大脑皮质相应的功能区处于工作状态,而其他区域处于休息状态。即使在工作状态的功能区中,也是有些神经元处于兴奋过程,另一些则处于抑制过程。因此,大脑皮质经常处于工作区与休息区、兴奋区与抑制区相互镶嵌的活动方式。大脑皮质的这一功能活动特性称为镶嵌式活动。随着活动性质的改变,大脑活动的功能定位也随之改变,新的工作区和兴奋区形成,原来的工作区和兴奋区消失,工作区与休息区、兴奋区与抑制区发生转换,新的镶嵌式活动形成。这样,不仅可使大脑皮质上各功能区轮换工作与休息,而且由于新的兴奋区对其周围区域的负诱导作用,可使原来的兴奋区加深抑制,从而促使其更快恢复。根据这一特性,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不同性质的课程转换和脑力活动、体力活动的交替,使大脑皮质较长时间地保持工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减缓、减少疲劳的发生。
(六)保护性抑制
任何活动都会伴随着大脑皮质功能物质的损耗,当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超负荷时,为防止功能物质的过度损耗,皮质会产生抑制进入抑制状态,使神经细胞活性下降,工作能力降低。这种抑制称为超限抑制,它是一种生理性功能,起着使大脑皮质免于功能衰竭的作用,故又称为保护性抑制。疲劳和正常睡眠都属保护性抑制。在学习过程中,保护性抑制常表现为出现疲倦的感觉,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
二、影响学生脑力的因素
(一)影响学生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后,脑力工作能力会违反其变化规律,从而使工作能力下降,反映出高级神经活动处于不良状态。这些因素主要有:①个体情况,包括年龄、神经类型、体质、健康状况等。一般说来,年龄小,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容易扩散,工作能力不能持久保持。在同年龄学生中,神经类型属兴奋性或弱型者,工作能力较低。患有疾病或病愈不久以及身体虚弱者,工作能力亦较低。此外,脑功能轻微失调的学生,一般表现为“多动症”等,对任何事物都只能保持片刻注意力,脑力工作能力很低。
②学习与生活条件,如学习负荷过重或睡眠不足,是影响学生脑力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可使工作能力下降。此外,休息制度、教学安排、学习地点的采光照明、微小气候、噪声、课桌椅、学习用品、卫生质量、饮食等因素,都能对工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③心理状态,通常所见的对学习不利的心理状态,主要是过度兴奋、自卑、消极和抑郁等。
(二)疲倦及其主要表现
疲倦是疲劳的主观感觉,是机体对疲劳发生中一系列变化的反应。疲倦与疲劳的生理机制基本相同,与大脑皮质的保护性抑制有关,因此,疲劳时常伴有疲倦的感觉。脑力疲劳的感觉主要是头昏脑涨,全身乏力,注意力不易集中,嗜睡或失眠,易激动,肌肉松弛,头部觉热而足部觉冷等。虽然疲倦是疲劳的主观感觉,但在儿童少年中疲劳开始出现时不一定伴有疲倦的感觉,因为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以兴奋过程占优势,而少年时期则甲状腺和肾上腺活动加强,提高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往往可因过度兴奋,而掩盖了早期疲劳的症状。
(三)疲劳及其表现
疲劳是在过强刺激或长时间弱刺激作用下,大脑皮质功能活动所引起的功能损耗超过其功能限度时所致的超限抑制。此时,大脑皮质细胞的功能活动减弱甚至停止工作,以促使其功能恢复。因此,就疲劳的机理而言,其实质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一般而言,在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疲劳,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延缓疲劳的发生,防止疲劳发展为过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早期疲劳时,往往是学习生理负荷达到临界限度的表现。
疲劳的出现与发展可分为两个时相。
疲劳的第一时相,一般称为早期疲劳,是优势兴奋灶的兴奋性降低,对周围皮质区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除。早期疲劳表现为,上课时显得不安静,交头接耳,做与学习不相关的小动作,作业错误增多,工作速度减慢。
疲劳的第二时相,又称为显著疲劳,是大脑皮质的保护性抑制加深和扩散,脑力工作能力显著下降。显著疲劳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时打呵欠或出现瞌睡,不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作业不仅错误增多,速度减慢,而且遗漏也增加。
(四)用疲劳来评价学习的负荷
对个体而言,在学习未了时,如果学生只发生疲劳第一时相(早期疲劳),可认为学习负荷是合理的;如果出现了疲劳第二时相(显著疲劳),说明学习负荷较重。对群体学生的学习负荷评价,一般以半数学生出现疲劳为界限,即当负荷引起50%以上学生发生疲劳时,可认为学习负荷过重。
三、学校的作息制度与学习卫生
(一)作息制度及其遵循原则
作息制度一般是指学生一日生活制度,主要有一昼夜内学习(或劳动)、课外与校外活动、休息、睡眠、自由活动及进餐等要素。作息制度,就是要对这些要素合理地规定其时间分配和交替顺序。学校作息制度除一日生活制度外,还包括学年、学周的安排。
学校作息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区别对待,为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健康状况的儿童少年分别制订作息制度,使其各项要素适合他们的功能发育水平并满足生理、生活的需要。
②按照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特性和工作能力变化规律,来安排各种学习、活动与休息的交替。
③满足教育的要求,既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要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证德、智、体全面发展。
④校内与校外的作息制度互相联系与统一。
⑤作息制度不宜轻易改变。
(二)学年的作息安排要点
学年安排就是合理分配一年中的学习、劳动和假期。学期与假期轮换,可使学生在连续几个月的紧张学习和劳动后,有一段较长时间休息来恢复学习能力,从而预防疲劳发展,保护身体健康。学年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年中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和教育上的要求。教学计划上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在学期中完成。不得利用假期补课,假期应多组织野营生活、文艺娱乐、科技活动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但不能过多地占用学生自由活动和休息时间。全年的教学安排和学习任务的分配,不应平均分配,而应根据学年中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进行合理安排,学期末和学年末要少安排新课,宜多安排复习。
(三)学周的作息安排要点
学生在一周内各天的工作能力是不同的,一般周一的工作能力并不太高,周二升高,工作能力的高峰多出现在周三和周四,以后又下降。因此,学周安排,要充分注意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周一的学习任务不可太重,周五应安排得轻松些,如能在周三、周四安排劳动课或公益活动(如卫生大扫除),可以提高下半周的学习能力,周末不宜安排过多的课外作业,以免影响学生充分休息。
(四)一日生活制度安排要点
①课业学习。为避免学习负荷过重,防止疲劳发展,应严格规定学生每日的学习时间(包括上课和自习),一般不超过8小时。一节课持续时间不超过45分钟。每节课之间应有一段课间休息时间,一般以10分钟为宜,但在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之间的休息时间可延长到20~30分钟,以便组织课间操或课间加餐。安排课程表时,应将较难的科目放在学生工作能力较高的时间,把最难的课程安排在学日的第二、三节课,学生每天的课外作业(包括复习、预习和做作业)对于巩固课堂教学知识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应合理安排,时间不可突破学习日规定的学习时间。
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对促进学生体力和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但活动太多也会造成体力或脑力负荷过重。在课外与校外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2.5小时,每天应有l小时体育锻炼。
③休息与睡眠。除了课间休息外,还应安排组织好午间休息。午间休息对消除上午学习的疲劳,保证下午和晚上的学习、工作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午间休息最好能安排短时午睡。充足的睡眠,对学生消除一日学习所引起的疲劳,恢复脑力工作能力起着决定作用,一般应保证每日睡眠9小时。
此外,还应合理安排学生每天必要的自由活动和定时定量进餐。
(五)阅读卫生
阅读过程,不仅有大脑皮质紧张的功能活动,而且伴随着眼和姿势肌群的生理活动。如果阅读时不注意卫生,会引起眼、中枢神经和其他肌肉的疲劳,进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阅读时要注意:①书本与眼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书本与眼的适宜距离是30~35厘米,不得少于25厘米。
②书本与视线应形成适合的夹角,桌面最好有12~15度的坡度,这样头部只需略向前低倾,即可使视线与书本接近垂直,避免颈肌的疲劳。
③阅读时应保持正确的坐姿,使维持姿势的各肌群减低能量消耗,并防止脊柱弯曲异常。
④阅读时应有良好的条件,环境要尽可能安静,有良好的采光照明,配备适合学生身材的课桌椅。
⑤连续阅读40~50分钟后,应有一段时间休息,并向远方眺望,以避免大脑、眼和身体其他各部的疲劳。
(六)书写、绘画卫生
书写或绘画时,上肢肌肉、颈肌、腕关节和掌指关节,都在紧张活动。书写与绘画是很细致的工作,必须有手指的小肌肉参与,而这些小肌肉发育最晚,年龄愈小,书写和绘画的持续时间愈要加以控制,不能过长,以免发生疲劳。一般来说为20~30分钟不等。此外,要注意正确的握笔姿势,这也有助于减少手部肌肉的疲劳。
(七)唱歌卫生
歌唱过程,主要是声带的振动和肺部气体交换的活动过程,能促进声带和肺部的发育。但唱歌时也应注意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和声带的疲劳与损伤。由于唱歌时吸气较快,吸入的空气在鼻腔中除尘、加温、加湿不完全,加之相当一部分空气直接由口腔吸入,容易对呼吸道粘膜造成损害,因此在寒冷和污浊的空气环境中唱歌,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故唱歌时应选择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的地点。
唱歌素材的选择应适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学生呼吸系统和声带的发育尚不完善,因此应避免选择音域过高或过低、音域范围过大、节拍复杂、速度过快或过慢以及音程跳动过大的曲目。学生持续歌唱的时间也应有所控制,一般歌唱8~10分钟后即应休息片刻,以免因声带疲劳发生嘶哑。
(八)考试卫生
复习迎考期间,学生要付出紧张的脑力劳动。有时学生为准备考试,破坏了正常的生活制度,增加了学习时间,减少睡眠和户外活动时间。过度紧张的复习迎考,有时会引起头痛、头晕、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学生还可能发生神经衰弱。为了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应特别注意考试期间的用脑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