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校园安全检查
一、校园安全检查的目的与作用
校园安全检查是学校根据教学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安全进行经常性的、突击性的或专业性的安全监督工作。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发现和消除危险因素,治理整顿建立良好的安全环境和生活秩序,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组织措施。校园安全检查的对象主要包括了导致事故的人、物、环境和管理四种因素。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校园安全教育将跟不上新的发展要求。为此,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以消除种种不安全因素,才能保证教学工作安全地进行。
(一)校园安全检查的作用
校园安全检查是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作用在于通过宣传和执行校园安全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时发现不安全的危害因素,并促使其得到及时的纠正和解决,以利于预防事故的发生。因而,它又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校园安全的一种强有力手段。目前,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要求和水平日趋提高,校园安全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必将更加突出。通过宣传和执行校园安全的方针、政策、法规,增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搞好校园安全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发现并解决有碍于校园安全的各种隐患和因素,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
校园安全检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因而每一次检查记录都是学校必须积累的反映本学校安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信息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不仅可作为领导、安全技术部门进行安全工作决策或措施调整的依据,而且是学校制定安全工作规划及安全改进措施的依据。
(二)安全检查的目的
无论什么样的学校都存在安全问题。然而,由于思想认识、经济条件、学校设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原因,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可发性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检查的目的,就是通过检查发现隐患,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克服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同时,通过安全检查,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动态,为分析安全教学形势,研究加强安全管理提供信息和依据。因此,安全检查要坚持经常化、制度化。
为有效地进行安全检查,应制定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除必须遵守法定的检查事项外,还包括由谁进行检查、什么时候检查、检查什么、如何检查等内容。
二、校园安全检查的形式与内容
(一)安全检查的形式
安全检查常采用日常、定期、专业、不定期四种形式,各种检查可单独进行,也可以相结合进行。
1.日常检查
日常检查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的检查形式,是全校师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好机会。日常检查由各教学班组长或安全检查员组织进行检查工作,督促本班组成员认真执行安全制度。各级主管人员应在各自业务范围内,经常深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解决。
2.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一般包括周检查、月检查、季度检查、年度大检查和节日前检查。周检查由各部门负责人深入班组进行检查,并了解是否存在有不安全因素、隐患。月检查由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主要目的是对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检查以便能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把整改具体措施落实到部门,总结讲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安全教育。季度检查以本季度的气候、环境情况特点,有重点性地进行检查。春季检查以防雷、防静电、防建筑物倒塌为重点;夏季检查以防暑降温、防台风、防汛为重点;秋季检查以防火、防冻、保温为重点;冬季检查以防火防爆、防毒为重点。季度检查还可以同节日检查相结合进行,如与元旦、“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的安全保卫工作结合起来,在节日前进行。根据情况还可以进行专业性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二)校园安全检查的内容
一个学校的安全管理状况好坏,取决于基础工作,它也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对学校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检查,实质上是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评价和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检查,不同一般的检查,在检查前首先要列出安全管理所包括的全部有关事项,不能遗漏,以便检查时能逐项依次地进行。较简便的方法是先制定安全检查表,具体可分以下几个内容。
1.查领导思想
在检查一个学校的安全工作时,要首先检查学校领导是否真正重视校园安全。即检查其对校园安全工作是否有正确的认识,是否真正关心师生的安全与健康,是否认真贯彻了国家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在检查的同时,要注意宣传这些法规的精神。
2.查制度
查制度就是监督检查各项安全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认真执行;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强弱;做没做到对新生的教育,对发生的事故是否认真调查、及时报告、严肃处理,做到“三不放过”;安全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安全员网络是否真正发挥作用等。
3.查纪律
查纪律就是监督检查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工作纪律,检查教学工作中有无违反规定和违反纪律现象;有无不经批准乱动土,车辆随便进人校园,施工占用堵塞消防道,乱动消防栓和乱按电源等。
4.查管理
查学校安全机构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目标管理、全员管理、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经常化。
5.查隐患
指检查人员深入教学现场,检查学校的环境教学条件是否达到安全要求。如教室建筑是否安全,安全通道是否畅通,电气设备、各种气瓶和压力容器、化学用品等的使用与管理,教室办公室通风照明设施是否符合规定等。要特别注意对一些要害部位和设备加强检查,如锅炉房、变电所、各种剧毒、易燃、易爆等场所。
第二节学校安全工作监督管理
分析近些年发生的各类学校安全事故,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安全规定形同虚设,没有得到真正执行。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实际,不断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学校安全管理长效运行机制。
一、安全工作监督管理的有关法规
(一)《未成年人保护法》(摘录)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
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摘录)
第二条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对下列特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的规定有失职、渎职情形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特大火灾事故;(二)特大交通安全事故;(三)特大建筑质量安全事故;
(四)民用爆炸物品和化学危险品特大安全事故;(五)煤矿和其他矿山特大安全事故;(六)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特种设备特大安全事故;(七)其他特大安全事故。
地方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特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比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特大安全事故肇事单位和个人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特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采取行政措施,对本地区实施安全监督管理,保障本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本地区或者职责范围内防范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迅速和妥善处理负责。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个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防范特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由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政府主要领导人委托政府分管领导人召集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参加,分析、布置、督促、检查本地区防范特大安全事故的工作。会议应当作出决定并形成纪要,会议确定的各项防范措施必须严格实施。
第六条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地区容易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单位、设施和场所安全事故的防范明确责任、采取措施,并组织有关部门对上述单位、设施和场所进行严格检查。
第七条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制定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经政府主要领导人签署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八条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规定第二条所列各类特大安全事故的隐患进行查处;发现特大安全事故隐患的,责令立即排除;特大安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法律、行政法规对查处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九条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本地区存在的特大安全事故隐患,超出其管辖或者职责范围的,应当立即向有管辖权或者负有职责的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的,可以立即采取包括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在内的紧急措施,同时报告;有关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查处。
第十条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确保学生安全。严禁以任何形式、名义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或者其他危险性劳动。严禁将学校场地出租作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
中小学校违反前款规定的,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降级直至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小学校违反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对校长给予撤职的行政处分,对直接组织者给予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构成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依法对涉及安全生产事项负责行政审批(包括批准、核准、许可、注册、认证、颁发证照、竣工验收等,下同)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的,不得批准;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弄虚作假,骗取批准或者勾结串通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取得批准的,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除必须立即撤销原批准外,应当对弄虚作假骗取批准或者勾结串通行政审批工作人员的当事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行贿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违反前款规定,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予以批准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与当事人勾结串通的,应当开除公职;构成受贿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对依照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取得批准的单位和个人,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必须对其实施严格监督检查;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条件的,必须立即撤销原批准。
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违反前款规定,不对取得批准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严格监督检查,或者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条件而不立即撤销原批准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受贿罪、玩忽职守罪或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发现或者接到举报后,应当立即予以查封、取缔,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属于经营单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相应吊销营业执照。
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违反前款规定,对发现或者举报的未依法取得批准而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不予查封、取缔,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吊销营业执照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受贿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依照本规定应当履行职责而未履行,或者未按照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履行,本地区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负责安全监督管理的政府有关部门,未依照本规定履行职责,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