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92900000017

第17章 个体自我意识修养

人的一生,或为名利而奔波,或为理想而奋斗。但不论是成长,是求索,还是奋斗,人总不免会碰上不如意的事。有的人从失败去向成功,有的人却在失败中永溺,甚至以自毁的方式如自残、自杀等破坏性的手段来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事。为什么有理智的人不能凭借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帮助自己走出迷茫和困顿呢?这是因为人虽有理性有时却无法科学而客观地认识自我使然。

“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刻在阿波罗神殿上,鞭策人们也提醒人们,不断地探索自己,实践自我并超越自我;苏格拉底更是把这句话规定为哲学的任务。认识自己即认清自我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仅继续为哲学所关注,更成为社会与心理学家们所关心的基本议题。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个体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即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自我形象。

自我意识的确立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对其个性的形成、个体的发展和完善却起着重要作用。因而青年时期,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形成良好而客观的自我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正如俄国青年心理学家科恩在《青年心理学》一书中所说的:“青年初期最重要的心理过程是自我意识和稳固的‘自我’形象的形成”。“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对于青年来说,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同等重要。”

第一节 自我意识及结构

一、自我概念

关于自我概念的表述,国内外心理学界意见还不大一致。大致有几类:(1)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事物或关系等,如詹姆斯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物质、抱负、工作、财务、朋友等的总和,这种“自我”观侧重于“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外显的具体形态;(2)弗洛伊德则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把自我看做是一个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的生物组织超我与本我构成了人的人格结构;(3)荣格把自我看做是个人意识到的一切事物,把视线投向个体的内在经验;(4)科恩在他的《自我论》中,认为“人的‘自我’始终是个体特性与普遍特性的合金”。强调“自我”的发展力量和自我在社会中对责任的选择和承当,把个体放在社会关系中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把“自我”与“自我意识”等同进行研究,如时蓉华“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沙莲香“自我”又称“自我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状态及心理活动的感知及控制的活动,还包括自己对所处的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社会的人。”人通过与社会他人的交往,沟通和比较,形成个体对自己与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知后形成的复杂心理体验与心理控制的统一体,对个体个性的形成,发展完善起着调节、监督和校正的作用。

二、自我意识结构

(一)詹姆斯(James.W)的自我结构

詹姆斯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他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中对自我进行较系统研究,成为西方最早系统研究自我的心理学家,他的自我结构是:

自我

物质的我—躯体的我

社会的我—生活在社会中的实在的自我是从同伴那里获得承认。

精神的我—心理的我,人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是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

(二)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结构

库利(Wolf gang Kohler,1887~1967年)认为自我是人们之间相互相象中产生的,个人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时便产生自我印象,自我是“镜中之我”。

自我

知的我: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而存在。

被知的我:作为被认知的对象,作为客体而存在,也叫“镜象自我”。

米德则认为自我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是在社会交往、互动中实现的。

自我

主我(I):是认识的主体,是对别人态度的反应者,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

客我(me):是认识的客体,是对别人态度的随者,是被觉察到的自身的身心活动。

(三)我国心理学界定义的自我结构

人的心理是一个知、情、意的复杂统一的过程;自我或称自我意识,也同样看做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其结构为:

自我

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等,涉及“我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自我情绪体验:包括自我悦纳与否,自信与否,自尊或自卑,涉及“我对自己感到怀疑 (满意)…”等问题。

自我控制:包括自我调节,自我监督等,涉及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适,并对自己,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的调节等。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基础,是自我体验产生的前提,又是自我控制的先导。自我情绪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影响自我认识,又制约自我控制的方向和强度。自我控制则表现为自我动机与行为特征的自我调节,对自我认知起检验和深化作用,对自我情绪起体验强化起制约作用。

第二节 个体的自我形成与发展

一、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产生到发展为相对稳定的状态,大约要20年。一般要经过生理自我、社会自我,最后发展为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婴儿刚出世,不能区分“我”与“非我”,这时没有意识。七、八个月时,开始把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相区分开,具有自我意识的萌芽,在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中,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用“我”、“我要”来表达自己和自己的意愿,此时有3个飞跃性的发展,儿童开始有自我意识,但仅局限于主观的我与他物的区分。生理自我阶段可以称为自我中心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表现出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3岁到13岁左右。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幼儿园的游戏、角色扮演,到小学有系统、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使个体在逐步拓展的社交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儿童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但此时表现出的是库利所说的“镜中自我”,儿童仍主要根据重要他人(如教师、父母、照顾者等)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仍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因而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滞后于自我认知,故表现为言行、认识和行为经常脱节,其社会自我尚未成熟。

社会自我到少年期(11、12~14、15岁)才基本成熟。在这个时期,由于生理的变化,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小孩,从而产生强烈的“成人感”。从心理上,他们开始要求独立,摆脱父母的束缚和对父母的依恋,但真正的独立自我仍处于模糊的雏形中,常出现心理冲突、迷茫和失落。行为上,虽强烈要求有自己的个性,但在行为上却尽量模仿成人。“成人感”的加剧,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外在美和内在自我的发展。但此时的自我评价常是矛盾、不稳定的,充满“父母”式自我与“独立意义自我”的冲突。

真正成熟的自我是心理自我阶段,这个阶段始于青春期。青春期(13岁—成年)在弗洛伊德看来,主要发展任务是摆脱父母的影响获得独立,与异性发展密切关系,发展自我,调节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西蒙·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65~1939年),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专家,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id)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的,遵循的是快乐的原则,目的是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自我(eqo)是人与环境接触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能自觉自身的种种需要,遵循的是现实的原则,估量现实环境,在不危及个体和环境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超我则代表道德的标准和社会期望,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诱导自我并使之符合社会规范。

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心理成熟就意味着本我向自我的转化,即以现实的思维代替愿望思维,他认为,在人的心理发育中,本我和超我之间、本我和现实环境之间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当自我不能满足本我时,本我的原始思维和满足欲望的方式就占主导地位,当超我的力量过于强大,人就不能自由地应付环境,获得快乐。自我负责与现实接触,在本我和超我间起中介和防御的作用。当自我功能完善时,自我、超我就会协调统一。当现实条件使自我受到威胁,而自我又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自我就会否认或否定事实以减轻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忧虑,形成自我心理防卫。当个体自身欲望与现实生活情境顺应严重不良时,本我、自我、超我处于失衡严重状态,就会发生精神分裂等顺应不良症状。

在美国著名精神病专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林(Erik Erikson 1902~1994年)看来,青春期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克服自我同一性混乱感以获得自我同一性。人进入青春期后,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认识,经常考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此时,青年逐渐疏远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依赖中脱离出来,而与同伴结成亲密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异同,认识自己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即自我同一性,也称心理社会同一性。一旦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青年表现为怀疑自我,看不到自己努力与成功间的关系,严重影响正确的自我意识的确立。

二、青春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常出现一些特点

(一)用自己的眼光,观点审视和评价世界

逐渐从“镜象自我”走向独立“自我”,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为人处世上要求表现自己的个性。

(二)表现出自我理想

即个体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目标作较客观的计划,个体在心目中开始为自己进行定位,有较明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其职业选择体现其自我理想水平的高低。青春期的个体追求个人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但其理想在不断的努力中进行修正,表现出不稳定性。

(三)产生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的冲动

青年人由于抽象思维的发展,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较清楚的认识,随着社会交往的深入,对社会的了解愈深。青年人居于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更加迫切要求自身的发展,关注自我的塑造与社会环境的相顺应。

(四)自我意识出现分化并走向统一

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分化,出现了“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我”的分化,出现“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的分化。这些分化原因不仅由于青年的人生观条件日臻成熟,也反映在青年人面临的社会责任较以前不同,所面临的是人生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如升学、就业、恋爱等。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青年逐渐把目光投向自身修养,开始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与个性品质;此时青年既是自我的观察者,又是自我的被观察对象,处在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冲突之中,于是青年的内心反省活动增多,开始为自己该做什么,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烦恼。

自我意识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的产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不免会产生矛盾,青年人内心激荡不安,自我评价的自我当然也是摇摆不定,时而肯定自己,意气风发,雄心勃勃,时而却因小挫折而自我贬斥,颓废萎靡不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青年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要求完善自己,通过矛盾冲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自我新的统一。但这种自我的统一并不是绝对的过程,带有个别特性,受个体的心理水平、环境、受教育经验水平、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自我分化与统一的早晚、特点、矛盾斗争的水平、倾向均不同。有的青年很快就走向自我新的统一,表现为顺应新的环境,有的人却很长时间沦落在自我分化的矛盾冲突中,苦恼、烦躁和焦虑不安。

三、自我意识的模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步入青年,青年关注自我的修养和完善,逐步走向成年。对一些人而言,成年意味着“自我”的扩大,活动领域的丰富,自制力和责任心水平的提高,即自我实现;面对另一些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适应新环境是迫不得已的,是往日轻松自如感和自由表现情感的丧失,成年不是有所得,而是有所失,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自我物化,即视自己为外力和形势的玩物,而形成一种消极物化的自我。青年自我意识,常面对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评价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自我模式:自我肯定型,自我否定型,自我矛盾型,自我扩张型,自我萎缩型。

1.自我肯定型。具有自我肯定的青年对“现实的我”认识较客观,全面,他们能清楚地看到现实中我是什么样的,对生活抱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这类型的自我是积极的理想的自我,也是成熟的自我类型。

2.自我否定型。这类自我与自我肯定型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对自己持消极否定的态度,自认为能力不如人,常常认为“你好,我不好”,而陷入自卑情感之中。表现为焦虑不安,常有挫败感,失落感。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评价偏低的类型。

3.自我矛盾型。这种类型的青年内心冲突大,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都不确定、不稳定,难以产生一个新的统一的自我。

4.自我扩张型。这类青年以自负为特点,自视过高,自我评价过高,形成虚幻的判定,自以为了不起,盲目自尊,脱离现实。这类人最喜欢埋怨社会,埋怨他人,人际关系欠佳。

5.自我萎缩型。这类青年对现实的自我极度不满,但又缺乏理想自我设计,往往表现出消极放任,得过且过,或者导致极度自卑、自我拒绝等心理。

第三节 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偏差与应付

一、体貌烦恼

成熟的自我首先表现为对生理自我的悦纳。但青年人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展,更加关注自己内心修养及外在的穿着打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对生理自我的悦纳中体现了性别关注的差异,女孩子关心的是自己是否有漂亮的脸蛋,身材是否苗条,皮肤是否白皙光亮;男孩则关注体格是否够棒,身高是否够格,体型是否够壮。一般地,生理自我能否被悦纳,关系到自我评价及自我的情绪体验。相较而言,天生丽质的女孩较容貌不端的人更易为人欢迎,从而在社交场合中表现更高的自信;具运动员体格的男孩更为异性们喜欢,而在“帅哥”的赞誉中高抬其头。但是,他们应该明白,生理自我如体型身材、容貌等只是自我形象的表层部分,在初次的人际交往中会有所差别,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但常言道:“人不可貌相”在深入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更注意的是诸如诚实、正直、热情等深层次的自我品质。

某高中生江某自我评价低,“我很丑,因为我很胖,大家都不会喜欢我的。”她自认为大家都会关注到她体材不够苗条,大家都会嘲笑她,而不喜欢她。她变得不敢与生人打交道,最后连熟人也不肯见,整天关在屋内,愁苦万分,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其实,一般人认为的“别人眼中的自我”,大部分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想象。小江主观臆断他人与她交往时主要看到的是她的胖,认为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注视她,嘲笑她的胖,因而有种众目睽睽之下有被放大之感,更加深自己对生理自我的拒斥和厌恶之感,导致社交恐惧和自卑情绪。

某大学一位男生自诉因为个子太矮,自认为是一等残废,因为在他的生活经历中,身材高大意味着权威,身材高大的父亲是威严的象征,而小学班主任因为个子不高连斥责学生不对的力度都显得苍白无力。他抱怨上苍不公平,因为身材不高是后天所无法弥补的不足,他抱怨母亲的个矮,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是身材高的父亲的亲生子。个子矮使他自认为阳刚之气不足,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参加运动,甚至怀疑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因为学习好,但个子矮,今后出国留学机会遭人歧视,即使在国内也不会受人欢迎。

这两位对生理自我不能悦纳的青年,都存在一种错误的推断方式,即存在非理性的想法。把身材等同于受人欢迎与否,把个子等同于权威并主观地认为他们关注的就是自己的不足,从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其实这些苦恼只是你丰富想象力和歪曲推断所导致的。明智的方法是改变角度,如称“胖”为“丰满”,“青春痘”为“可爱的小豆豆”,“个子矮”为“短小精悍”。再想想有比自己更丑更矮更胖的人存在,何况胖人并不等于笨人,如香港著名的主持人沈殿霞虽胖却坦然接受,并称自己“肥肥”而风靡全香港。对生理的自我悦纳是积极的自我肯定的第一步,即使天生注定的生理自我有所憾,别忽略内在的自我修养可以弥补此不足。

二、自卑、自负情结

自我评价有两种偏差,一种是自我评价过高,一种是过低。自我评价过高的人,即自我扩张型的人,这类人不切合实际地过高地评价自己,自认为“只要我想做,没有做不成的事”“老子天下第一”,对他人总以一种傲慢蔑视的目光,往往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沉溺在狂妄自大的幻境中;而自我评价过低即具自卑情结的人,自卑感的特性是神经质、嫉妒、胆怯,而且相信自己根本是无能的,一直往无望的意识里钻牛角尖。“我很笨”“我很害怕”“我很无能”这是自我评价过低的人经常给自己所下的判断,这些消极的自我暗示加强了自己无能的形象,从而使自己的自我形象萎缩。

其实,不管是自负或自卑的人,其心理是一致的,都是妄自菲薄的结果。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沟通和比较之后,自认为能力不如人人,一旦遭受挫折或失败时,有些人反而以口气上的狂妄,行为上的不切合实际的自大,豪放不羁,以期以外在自我形象的放大来弥补自身内心真正萎缩的自我,这些人被人认为是自负而狂妄,而为人讨厌;另有一些则以自贬、自斥、自责、自艾、自怨的形象出现,失败的结果似乎更证明他原来自断的无能,内心的自责引起一种无助感和焦虑感,行为上则表现迟疑不前、畏缩。这种人以自卑的行为方式博得他人的同情,也是自我价值保护的一种,同时还是一种消极、伤害自我的方式。

一贯持否定自我的人,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上、行为上的自我挫败感的定势。自我挫败感是指人在准备做某些事之前,总是设想出许多可能碰到的困难和障碍,并被这些困难和障碍所吓倒,由个人主观心理活动所造成的失败感。这种失败感是在个体行动之前主观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阻碍了个体进一步的行为,可能使行为者与成功永失交臂,这种人的自我评价常常是消极的、否定的,行动上缺乏及时性与果断性,自制力差,性格上常给人以懒的印象。

有位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其自制力极差,本科学习是在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如作息制度,学分制度及考试制度等约束下顺利通过,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直升博士后,由于博士生本身要求自制力强,自主能力高,自己管理自己,结果这位优秀的本科生在博士生活中却感到怅若有失,他自诉:“没有人来管我,也没有人再理我,我不想学习。在做博士论文前,我躺在床上,想到那么多的困难,上机房,查资料,用脑子,写论文……许许多多事等我去做,而我这个样子能行吗?”这是一个典型的他律性格的人,意志力差,其自我还处在小学阶段,表现为自我管理依赖外力进行约束,崇拜权威(需校方、教师的约束,管教),久而久之,则会形成习得无助(即认为做多少努力都将是无效的,而放弃所有的努力)的心理,最后则可能导致自我毁灭。这位博士生说:“我能做什么,我只能等待毁灭的那一天的到来。”心理医生在对他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首先,鼓励他少想多做,重在此时此刻手中的工作。采用行为疗法,每天让他在咨询员的指导下计划达到最少量的工作量,即着于做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在每天总结中,总结自己做了多少,还多做了多少,并写出对自己勉励和赞赏的话语。在经过一周的定期治疗和咨询,这位博士生的精神比以往焕发多了,他惊喜发现“没有想到我也能做这么多的事,我感到我逐渐在强大”。“原来这些事做起来并不困难。”

同样是一位名牌大学生,小D自视过高,自诩是足球界的奇才,当他来到我们面前时,强烈要求退学,扬言要改变中国足球界的现状,带领中国足球队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在深入分析和接触后,我们发现他自负狂妄的背后是一颗被失败挫伤过的心,他上学期末有两门功课不及格,一向并不热衷足球的他转向尚未成熟的中国足球,狂热而执着地认为凭自己一身智慧,能改变足球调度无方、配合不当的现状。此后,便沉溺在狂妄的“自我扩张”之中,只为了逃避学业上失败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不安,可以说极度自负等于自卑。

体育项目中有项跳水运动,运动员在跳板前端用力一跃,再以优美的身姿跳入水中。假如跳板没有弹力,运动员就是有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发挥,是跳板的弹力把他高高弹起。同样,苦恼、自卑感就好比人生中的成长跳板,应用得当是人成长的助长剂。大文学家巴尔扎克曾说过:“苦难是一块石头,对于勇敢者而言是块垫脚石,对弱者却是块绊脚石。”自卑感、苦恼的产生是在人的社会中才有,是人与人竞争,相比较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正如钢蹦有正负两面一样。即使是自卑感,也有其正、负两面性,便如你善于处理环境,换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利用自卑感,使之成为推动你前进的力量。要克服自卑感,最重要莫过于在生活中,中止那种“偏偏往坏的方面想”的心理,患有自卑感的人,常常臆断他人对自己的观感,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较,从而把自己逼入苦恼的绝境中。在尚未明辨事情的真相之前,就妄下断言,常常会造成自己的苦恼,如体貌上的烦恼引起的自卑常源于主观臆断。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观念是威力无穷的,因为它是我们观察外在与内在世界的“镜片”,消极否定的自我观念犹如“灰色的镜片”使我们观察到的自我形象黯淡无光,令人失望;积极的自我暗示,肯定的自我观念犹如一副视力矫正镜,可以矫正我们自我观感偏差。

三、“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青春期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并逐步去向统一。“理想自我”犹如弗洛伊德所谓的“超我”,遵循的是理想的原则,而“现实的自我”则是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我”,遵循的是现实的原则。青年时期,个体开始追求自己所期望的未来的自我形象,并把它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方向。他们开始考虑“我今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

青年人的共性是喜欢幻想遥远的未来,他们往往把一些极其模糊的,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毫不沾边的目标和理想叫做生活的计划,试图提早预见自己的未来,却不去考虑用什么手段来创造它。他们对未来充满各种设想,却只关注了结果,忽视了获得结果的方法和条件,生活显得取向不明,具有散漫性。在自我表现为各种的自我想象,有时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有时却想成为一名文学家。

好高骛远的生活态度使青年人常表现出“浮躁”性。作为长期目标的“理想的自我”与近期的现实的条件目标“现实的自我”如何达到有效地统一是青年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有的人只有“理想的自我”,对它极尽描绘和想象,但真正如何充分利用“现实的自我”去追求和趋向“理想的自我”时却常表现出茫然与困惑,失败时,则寄希望于未来,并沉溺于未来,总在幻想地平线上盛开的玫瑰花园,却无法欣赏到眼前怒放的杜鹃花,行动上表现出拖延和迟疑,甚至否定“现实的自我”。“我想当一名居里夫人,但我现在发现我笨极了,什么都不是。”一位女大学生曾这么苦恼过。

有位哲人讲过:“人不应该幻想遥远无极的未来,而应该把握具体可见的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学习如何有效地操纵自己,控制自己,使自己不回想过去的事情,因为过去已经消逝,追悔也无济于事;不幻想未来,因为明天尚未来临,一切都在虚无缥缈之中;唯有今天,把握现在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具体的成就。“唯有此时此刻,才是属于我们的”。“理想的自我”作为人生蓝图,要得到实践的最佳方法是集中精力和智慧,专注于“现实的自我”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扩展和丰富它,为“理想的自我”的追求奠定基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把“理想”分划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在今天,在现在就完成它。生命的过程就像一个沙漏,成千上万颗沙粒从沙漏的顶端缓慢而又有序地通过中央瓶颈的部位。没有人能够使沙粒一起通过瓶颈(也没有人能使理想的自我一下子得到实现),也没有人能帮助沙漏,在沙子通过时不磨损自己。人也和沙漏一样,每天睁开眼,就会发现有许多事情等待着我们立即完成。但是,如果我们不将这些事安排得妥当,使它们缓慢而有序地逐步完成,就会像众多的沙粒一样涌向沙漏的瓶颈,在相互推挤和摩擦中,挤破了瓶颈,人就会造成情绪上的紧张,甚至使生理、心理同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必然会形成人的自我崩溃。

青年人要驱逐心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冲突,获得自我统一的途径有三: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趋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不管哪种途径要使人达到自我意识统一,有利于青年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我们的座右铭是“抓住今天,把握现在,追求更高”。

四、独立自我与依赖自我的冲突

在沟通分析理论中,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包含“父母”、“儿童”和“成人”三种状态,“父母”是孩子观察到的父母亲的行为及早年感知的外部事件集合体未经筛选记录在个体脑中的一系列事件所形成的一个“自我”,生活中表现“怎样去做”这一类信息指导个体去行动。“儿童”指个体在生命最初五年内,对外界事件(主要为父母的言行)的反应的内部情感体验的记录形成的“自我”生活中表现为人的向群性、依恋情结。“成人”则是个体通过观察和检验“父母”与“儿童”所获得的信息的记录所组成的“自我”,用以检验“父母”“儿童”信息的可行性,是个体成熟自我水平的体现。

在父母和我们内心都存在一个“小孩”,常出来指挥父母和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拥有父母,父母也拥有我们,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神秘的情感连结,互相影响是一互动的关系。当个体从以前全盘接受和崇拜“父母”式的权威到质疑,不信任,希望从父母式的自我去向真正独立的“成长”式的自我时,父母内心的小孩通常很不乐意,独立自主意味着分离和不再受控制,那小孩就会因此而忧虑和愤怒;驻留在父母和个体心中的小孩,本性就是要保持那份可依赖的,持续不断地亲密感,因为他们正是靠这种互相牵绊的关系,才觉得幸福、充实和安全。为人父母者,通常都希望他们的孩子成长为成人,成为一个强壮、独立而能干的人;然而,他们也希望,孩子依然柔弱,需要照顾,这两种希望的力量,彼此间可以有相当不同的消长,若是后者希望占主导地位,孩子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困扰。

父母幼稚的一面与成熟的一面,用同一张嘴发言,也同样带着身为父母的权威,这两种身份有时会融为一体,互相掩饰,互相辩解。他们经常给孩子的信息是双重的,“想出人头地,就得听我的话”,“照你的意思去做,但不要在事情搞砸了才来找我。”这些双重讯息可能把孩子束缚在双重的束缚中,使孩子进退维谷。有一位青年人很苦恼,不知自己该到南方去打工,还是留下来照顾年轻就守寡的辛苦的母亲,母亲告诉他:“我希望你去争取最好的前途,我可以忍受寂寞,自你爸去世至今,我不都这样苦过来了。”这句话有双重讯息,一是成熟的母亲深知儿子成人的需要,另一却是出自母亲内心小孩的话,深怕分离和被遗弃,企图使用激起内疚感的策略守住儿子,来压抑子女分离的愿望。作为孩子就受到双重束缚,追求前途,则伤害父母;放弃梦想,则使自己承受让步所带来的挫折感和沮丧,还要承受父母成熟的一面对他投来的失望眼光。许多青年人,在渴求独立的“成人”自我时,常受到自身和父母内心小孩的羁绊,其中来自父母内心的小孩的束缚力量更强,引起个体既希望独立却无法摆脱对父母依恋的冲突和不安。

青春期的你,如果父母对你的关心过度,或说是过度控制,你就会面临屈服或反对的选择,而这种抉择会变得特别尖锐。你是“优秀”的青年,一向顺从双亲过度钳制的命令?或你只是与父母虚与委婉,表面顺从,背地里我行我素?甚至公然反叛,渡过一个“狂风暴雨”式的青春?有些父母深恐失去你,失去原来的状态,行为举止可能变得乖张无理,更具伤人与破坏性,但只要你愿意成长,抱着同情和理解,重新去了解你的父母,以成人的方式回应父母成人的一面,以关怀和照顾的态度来对待父母内心的小孩,在要求独立遭到父母的反对或伤害父母时,只要你继续以成熟而理性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向时,父母的悲伤和愤怒,通常很快就会消失的。

在你发展的过程中,唤起你充满关心和爱心的“父母”心态是一个极重要的步骤。因为加强自己关心和爱护他人的能力,你不但能以照顾的态度对待父母内心的小孩,也可以借此来照顾和关怀自己。尤其是一旦你划断束缚的结,你自己内心的小孩会受到伤害的惊吓,会觉得茫然无依无助,这时需要你“父母”式的自我所能付出的一切关怀,再以“成人”自我引导自己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关系,不仅你的父母会以成熟的一面理解和支持你,你也获得独立而自主的真正的自我。

成长是一个充满坎坷的复杂过程,每个阶段都可能有危机,但危机却孕育着成长的转机。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所说:“一个人面临危机时候,如果你把握住这个机会,你就会成长。如果你放过了这个机会,你就会退化。”成长也是一种伟大的磨炼,它是将你磨炼成一个悦纳自己、客观评价自己、自信又自控的成人,还是将你颓废成一个逃避自我封闭畏缩的个体,这取决于你的选择及你为选择所做的努力。要成为真正独立意义的个体,青年人应有的信念是:悦纳自己,把握现在的自我,追求更高的自我。

同类推荐
  •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品德,即德性、道德品质,亦即个人的道德自我、道德人格。因此,品德是道德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内心状态。从字源来看,也是如此:德的基本部分是右半部,从直从心,古代写作“惪”,指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品德是个体道德行为所表现的心理特征,更确切地说,是个人在长期的、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就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两次好事便说他品德好;同样也不能因为做了一两次坏事便说他品德坏。
  • 诚信中国:中国企业信用危机报告

    诚信中国:中国企业信用危机报告

    本书对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系统的种种危机作了由浅入深的报道,首先介绍了黑心商家诚信丧失、引发食品信任危机,接着介绍了黑洞事件触目惊心,中国股市诚信难寻等内容。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理解学科创新教育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理解学科创新教育

    1916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率先提出了学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学说。美国教育学家特尔曼从1920年开始探讨创造力和智力之间的关系。
  • 语言的联盟——中国古代名联

    语言的联盟——中国古代名联

    毛翰生为中国人,我们常常为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而骄傲。面对辉煌的古典诗歌遗产,我们又不免羞惭于自己的贫乏。文学艺术的发展不同于科学技术,科……
  • 纠结的中国人

    纠结的中国人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我们一直是老大哥,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我们享受周边小国的贡奉,给他们提供保护,那时的我们很骄傲,把自己当成是世界的中心,称呼周围向来都是用“蛮、夷、狄、戎”的。但慢慢地,我们落后了,变成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落后让我们由自负一下子变成了自卑,于是,在很多人的眼里,外国的月亮开始比中国圆了。在这自负和自卑的转换中,我们迷失了自我,滋生了一种焦虑的情绪,而这深深的焦虑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度的迷失。在这复杂的情感中,我们变成了一个矛盾的群体,一边鼓吹着自己的五千年文明,一边又对别人的高速发展充满了艳羡。
热门推荐
  • 倘若不曾爱上你

    倘若不曾爱上你

    周总,夫人跳海了筱晚晚死了,那个给周旭带来一束光的人死了那个爱周旭如命的人死了,
  • 重生男神归我了

    重生男神归我了

    两年前他是婚姻幸福生活美满事业有成的阳光青年,两年后他却踏着地狱之火追寻真相复仇而来;两年前她是深藏暗恋默默退守决定出嫁的认命女子,两年后却因放弃坚守企图解脱远离情爱而被他矛盾纠缠。她说:“你不是我喜欢的那个人,我喜欢的那个人也必不会如你这般。”他却冷笑,“你喜欢的那个人也不曾与你许下携手与共的诺言。”
  • 与君携爪过浮世

    与君携爪过浮世

    【1V1无虐】某王爷:本王风流倜傥,一表人才,竟然......某战神: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竟然......某皇帝:本天才宇宙第一帅,天下第一聪明,竟然......某萌物:喵~众美男:竟然输给了一只猫!!!
  • 复爱:吸血鬼的世界

    复爱:吸血鬼的世界

    可怕!可怕!好可怕!一个小女女孩害怕的声音,听起来很是痛苦。这个声音一直在宫辰冰的脑袋里回响。醒来竟然在一个吸血鬼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她是帝王,吸血鬼的王!最尊贵的吸血鬼!然而她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复仇!
  • 穿越阿拉德之全职剑神

    穿越阿拉德之全职剑神

    在网吧撸dnf的少年因意外穿越到阿拉德大陆。熟知阿拉德演变史的他,来到了“第一章第一节开天辟地”。卡赞的诅咒,染红的手臂,神秘的符文...封印解除,狂战士,狱血魔神,帝血弑天!封印压制,剑魂,剑圣,剑神!封印致残,阿修罗,大暗黑天,天帝!封印诱惑,鬼泣,释魂,黑暗君主!使徒?魔界?太多的答案需要探索…
  • 洛桑之横桑帝国

    洛桑之横桑帝国

    包容万象的洛桑大陆,种族林立,遭受压迫的弱小种族该何去何从,为了生存,为了仇恨,还是为了所爱的人,英雄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拯救这个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御灵崛起

    御灵崛起

    这是一个灾变,进化的世界,是御灵师的黄金时代。新纪元的序幕拉开,谁能站上巅峰?阮源,一个来自异世界的少年,携带意外得到的一本古书来到了蓝星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界,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 金镖笑侠录

    金镖笑侠录

    海外奇侠初入中原,再掀江湖纷争。夺命金镖,龙纹擀棒,续写武林神话!(拳拳到肉的传统武侠,就是这个味。)
  • 布谷鸟的蛋

    布谷鸟的蛋

    东野圭吾长篇悬疑杰作,关于梦想、亲情与守护。你知道吗?布谷鸟会把蛋产在其他鸟的巢里,让其他鸟代其抚养。——我发现女儿风美是别人的孩子,却让她加入自己的户籍,我感到一种罪恶,或许,我和妻子扭曲了她的人生。我不会让这孩子遭受任何惩罚。如果惩罚来了,我会豁出生命。一天,一个姓上条的男人找到了我,他似乎有备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