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研究表明,写作情绪与写作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写作指向的目标符合写作主体的需求,主体就会产生肯定的情绪,写作的动力就强,写作起来就会文思顺畅;反之,写作指向的目标违背写作主体的需求,主体会产生否定的情绪,于是写作的动力就会减弱或尽失,写作起来就会文思阻塞。那么,怎样命题才能适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呢?胡适认为,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叶圣陶先生也说“命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情,同时又是他们想言而未曾言的事情,能诱发欲望。”除此之外,命题方式也应灵活多样,或者教师根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命题,或者教师选取社会热点命题,或者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命题。
(三)语言思维,同步发展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认为:“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像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像。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没有其他第二条路可走。”这里的“想”在相当程度上指的是思维,它强调了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前苏联语文教育界,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们的专家,认为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告诉我们,“活生生的语言”来自于鲜活的思想,而鲜活的思想,正是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的体现。因此,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才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正道。
二、构建开放的动态体系
(一)引进活水,用心感受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昼夜不息。学生由于长期与“世”隔绝,思想“衰竭”,生气锐减,因而需要打开教室之门,引进生活的活水来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的脉搏与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一起跳动,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他们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意蕴,使他们的思想得以舒展,元气得以恢复。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有底蕴、有底气、有灵气的文章。我们不妨把以下问题引入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去思考,去阐发:1学生抱怨食堂“饭菜难吃,价钱又贵”,于是另外掏钱到餐馆就餐,老师批评学生“娇生惯养,不能吃苦”,你如何看待?
2父母让学习、行规都较差的孩子在学校多同好同学交往,以便“跟好学好”,可有的老师却不主张好同学同“差生”接触,以防“跟坏学坏”。家长和老师都是出于爱,,然而,这些“差生”到底该如何是好?
3语文老师号召学生读点名著,可一些家长却“咋说也不让”,甚至“见到就没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中学生捐款帮困为何总有人不太热心?是学生缺少爱心,还是教育管理有值得检讨的地方?
5学生中存在抄作业的现象,为何屡禁不止?是学生不可救药,还是“逼上梁山”?
6学校怎样对待上级检查,是平时就要做好各项工作,还是临时补这补那,来个突击,甚至做点表面文章?
7学生中有了早恋现象,老师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呢?是大惊小怪,四处张扬,通知家长,责令停课反省,还是给予关爱,晓之以理,因势利导?
8家长为何只关心孩子的吃穿和学习,却很少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9如何看待中学生过生日大肆挥霍?
10中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为何怕让父母知道?
11教师没有双休日,你如何理解?
12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实绩的做法是否正确?
13你认为学习心态在学习中作用大吗?……当然,引进生活之活水,不仅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还要让他们用手去描绘、去表现,从而真正使学生融入生活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充实情感世界,激发灵感火花
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这里的“贫乏”,不仅有知识的贫乏,生活的贫乏,还有情感的贫乏。作文,狭义地讲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没有美好的情感,就不会有高立意的文字”。长期的静态作文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很少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精神的贫乏导致情感、思维的干涩。因此,作文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浴”,使他们已摄入大脑的信息在情感的“诱引”下,激发出灵感的火花,进而怀着“浓情蜜意”去写作。其基本途径是:1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进行“情感浴”
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据有关资料介绍,音乐院校的教师遇到学生不能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或学生的感情不够丰富时,往往指导学生去读文学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丰富其情感。可见,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文学作品的这种特殊功能启示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使他们不断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情感的沐浴。
2通过写作实践进行“情感浴”
写作是一种激情创造,写作主体带着激情去创造,又在创造中涌动出新的激情。因而,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写作实践,使学生的情感在写作中得到积淀,又在写作中得到升华。这种以促成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训练,最好采用日记、心得、随感等实用性较强的体式来进行。至于写作内容,可以倡导学生选取诸如父母恩情、朋友情谊、教师关爱、人生体验、奋斗乐趣等方面的题材,以使他们的情感世界处于涌动状态。
3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浴”
人的情感的流动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人与大自然的“对话”,离不开人与社会的“对视”,因而让学生举办辩论会,在节假日观日出看日落、下河游泳、上山观光、唱歌跳舞、聚会联欢、观看演出等,使他们从中受到人情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陶冶。“这种陶冶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因而就摄入了大量的潜意识信息”,而这些“潜意识信息”也正是情感流动之所必需,并且它“也可因一定的原因而向显意识转化,以至突然爆发”,从而产生写作灵感。
三、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张志公先生曾做过这样的阐述:“总起来说,中学语文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表达自己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虽然也不应排除少数中学毕业生日后从事文艺创作的可能性,并且应当注意发现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说得更为具体,他认为,写作训练只能以“像样”为目标。关于“像样”的内涵,他作了这样的界定:“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理论上的毛病了,这就是像样。”无论是张志公先生的“文从字顺”说,还是叶圣陶先生的“像样”说,都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强调中学作文教学的基础性。
确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目标,是使大多数学生成为能够参与社会竞争的合格公民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里,会不会写文章不仅成了人们有没有学问的明显标志,而且成了人们是否具备谋生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文字水平低下,是完全不能适应当今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的要求的。因此,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能“文从字顺”地走向大学或社会,应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四、淡化文章制式,注重自然性写作
国外一些学校特别注重自然性写作,他们认为,“写作不能教,而必须是自然的”,要抛开如何构造情节,如何布局和如何吸引读者注意力等形式方面的指导,力戒公式化,让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经历和切身的感受。
据介绍,美国的一些中学鼓励学生写自己的切身体验,并称之为“强有力的写作”。由于自然性写作,抛开了制式的束缚,使学生不必在文章体式、谋篇布局、字数限制等形式方面过多投入,而是将自己的真实经历、深切感受自然流露于笔端,因而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也遏制了“假风”、“八股风”的流行。
当然,注重自然性写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文章体式。学生经历了自然性写作训练,感受到作文并不玄妙而是自己心迹的自然展露之后,还应让他们明白不同的表达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要想把自己的经历清楚地告诉读者,就需要记叙;要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就离不开描写和抒情;要想把自己的看法明白地告诉读者,那就非议论莫属,等等,这样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而言之,写作是一门艺术,需要写作者具备较强的“调动”能力;写作是一种创造,需要写作者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写作是人的情感的外现,需要写作者在生活和阅读中积淀;写作是一种技能,需要在实践中磨炼。作为施教者,首先应彻底转变观念,从写作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时代的要求出发,冲出陈腐的作文教学的“围城”,开辟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