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素质教育理论的实践有利于改变“知识本位”的中国教育传统,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反对教师以传播书本知识为全部职责、学生以学习课本内容为全部任务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做法,反对将“升学”作为各个阶段教育追求的全部目标;主张“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人生幸福打下应有的基础,主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社会发展和个人成功所需要的素质;强调在智力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强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起积极健康的现代人格。所有这些主张与做法都将指导人们改革中国“知识本位”的教育传统,构建起“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新体系。
(四)素质教育理论是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是中国人自己的教育理论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成就多次证明,只有中国自己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如此。素质教育理论产生于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呼唤,发展于中国人民自己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是中国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体现,是截至目前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成就。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自主活动”将成为教学改革的总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在理论上大家都是认可的。但是在实践中,“主导”成了“领导”,成了“包办代替”和“填鸭”,“主体”则变成了“客体”和“服从者”,成了待填食的鸭子。素质教育提出以来,一直在强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观念上,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权利”、“学生是上帝”等新理念,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要像商业经营中满足客户需求一样,满足“学生客户”的要求,把思考决定权、判断选择权、体验探索权尽可能地还给学生。
在课程中,提出了研究性课题,改变过去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参与探索知识和体验道理的过程,使学生像研究者那样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探索。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提出了主体性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凡是学生能够想明白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就让学生去探索,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教师不仅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还要学会走在学生的后面,为学生创设适合的环境与条件,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以上各种趋势在21世纪里必将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理论的普及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是打破“教师专制”的结果,是还权和还机会给学生的过程,由此将引发一场教学领域里的学生解放运动。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正推动教学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变革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这10年里,不仅投影、电视、影碟等现代电子音像产品进入了课堂,而且,作为现代科技典型代表的电子计算机大量运用于课堂教学,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教学和网上学习正在以不可比拟的优势,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两个最大特点就是智能模拟和资源无限。智能模拟主要表现为制定好课件以后,演示时能够按着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样式非常逼真地将事物发展的过程与机理表现出来,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形象生动、信息量大,比教师的单纯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资源无限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将世界上所有有用的信息都汇集在眼前,可以将学生带入无边的知识海洋中。这些新技术将引起教学领域里的重大变化。
首先,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三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生向教师学习的结构,形成了教师——教学机器——学生的三角关系。教师在怎样教的设计与操作中,不仅要考虑到“如何讲”的问题,更要想到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机器的问题;不仅要会讲,更要会设计,会利用机器。学生不仅要向教师学习,还要学会“向机器学习”,或者说是如何利用机器进行学习。
其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微型化、电子书包、电子教科书、电子作业将会日益兴旺起来。
第三,因材施教、自主学习将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而真正得以实现。当所有的学习内容和答疑考试都能通过计算机完成的时候,因材施教、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得以实现。那时,教师就成了一名学习顾问,需要问的时候就问一问,不需要的时候,学生就可以自主地前进。
第四,课堂和学校将由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逐渐演变为讨论交流的地方,因为处处时时都可以学习,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向虚拟的电子教师请教。“不用上学”的学校,没有固定时间的教学很快就会出现。
四、课程的多元化、现代化、综合化和研究化课程多元化首先是课程管理的多元化。过去只有国家课程,管理模式单一,而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其次是课程结构多元化。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并存,选修课、必修课并存。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需要,也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多元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保证条件之一,也是发挥各级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精神是课程应与时代发展相一致,必须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发展趋势。首先,在内容上体现现代科技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至少应让学生通过学校课程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面临的问题。其次,在编制上,不仅要考虑学科内在逻辑顺序,还要用现代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整合课程内容。例如,2001年,小学开设法制课、心理课、新型英语课,用5至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等,这是课程现代化的内容之一。课程综合化是指打破单一学科界限,将过去的几门课程合为一门或将新的内容融入已有的学科。同时,课程的综合化还强调科学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在课程编制上,既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和精神的综合培养。
课程的研究化是指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后,初中、小学的课程也将逐渐开设研究性的课程。这一改革措施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它将改变我国教育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授和接受,忽视学习过程和发现知识的旧有传统,将广大师生的聪明智慧引导到更加正确的方向上去。研究课程的开设,确立了我国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而这一方向正是通向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五、师生关系将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中间寻找到一种有效的合作机制“教师中心说”和“学生中心说”是两种极端的表述。传统教育虽然带有教师专制的“教师中心”色彩,但是走向“学生中心”也很难;“学生中心”与中国的现实差别太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相融。况且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和美国的“合作学习”的成功事例也启发中国的教育改革者不能走极端的道路,还是寻求有效的合作机制的可能性最大。20世纪的80、90年代,我国的教学改革中已经涌现出一些好的做法,如引导发现式教学法、尝试指导法、自学辅导法、愉快教学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功。21世纪中国的师生关系将以教师这个教的主体和学生这个学的主体两个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为主线,健康地发展下去。
六、教学评价的全面化、多样化、素质化
(一)教学评价的全面化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首先,表现在评价内容上,无论是对学生、教师,还是对教学活动等的评价,都力争使评价内容更为全面地反映教育目标,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使教育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具体地讲,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其认知情况,也要评价其情感及动作技能的发展状况,真正使学生做到全面发展;教师的评价标准不仅有效能标准,而且还要有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效能标准不仅包括教学效果标准,还要包括效率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以往只重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趋势,更要评价教学效率,即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以及是否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素质。
其次,表现在评价主体上,那就是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并存,且自我评价已成为预评价的主要内容。教师说课、学生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人文教育和主体教育等现代化教育理念在教学评价上的具体体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21世纪,他人评价也将呈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评价主体不再局限于学校或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用人单位、评价事务所等评价机构都会成为评价的主体。
再次,表现在评价功能上,20世纪末期,我国的教育评价思想已出现由“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向“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评价将会充分体现这一思想,教学评价的功能将会更为全面化,特别是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等将得到强化。
(二)教学评价的多样化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评价的方法多样化。有终结性评价,也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有定量评价,也有定性评价;有单项评价,也有综合评价;有静态评价,也有动态评价;有相对评价,也有绝对评价。随着教育评价的日益普及和教育自身的发展,人们会对这些评价方法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为了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人们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把这些方法融进具体的教育教学评价中。
其次是教学评价的手段的多样化。21世纪考试与测验仍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重要手段。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各项素质如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学生心理素质情况等,并不是都能通过考试或测验获得的,我们必需探寻更为有效的评价手段。在这方面我们已取得一些成绩,如德育评价中所采取的整体印象评判法、操行评分法等,相信在新世纪里我们会有更大的进展。
再次是教学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评价的改革必然带来评价呈现方式的改革,如现在对学生成绩的反馈就改变了以往的单纯分数报告的形式,而采用“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等级‘特长’评语”等多种方式。由于评价的主体、客体以及评价的内容不同,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必然趋于个性化、多样化。
(三)教学评价的素质化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是考试不仅考知识,更注重考能力和其他心理素质和创造性品质。高考改革作为导向会高举“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的大旗,深化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其次是教学评价将在专项素质评价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例如,随着创新教育的开展与深化,创新素质的评价一定会取得快速发展,拿出能够测量学生创新素质的科学办法来。可以说,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怎样,素质教育能否深入下去,都与教学评价包括考试的素质化有直接的联系。校长们应该引导教师在这方面下工夫。可以说,创新素质的评价将成为今后教育创新中的一个需要重点研究和突破的问题。
第四节 引导教师重视学生质疑素质的培养
所谓质疑素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敢于怀疑权威,包括教师和书本知识,敢于向它们挑战的精神。其二,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素质是优秀人才尤其是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他们优良的质疑素质。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陆相地层上找到大油田,陈景润的“陈氏定理”的发现,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力学理论的修正,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等等,无不与他们的质疑素质息息相关。
然而,仔细观察我国现行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学生质疑素质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大多数学生患上了“质疑素质缺失症”。许多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学生质疑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去着重培养了。鉴于这种情况,校长们在引导教师进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他们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
一、培养学生质疑素质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具备良好的质疑素质,就能够随时发现和提出许多问题,就会产生一种追求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驱使他们开展有确定目标的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一探究活动的成功,他们都会经历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成就感。积极的自我成就感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使他们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一整套方法,进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