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1世纪的教育管理与校长
创新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也是21世纪教育管理的主题。要了解教育管理创新就必须从21世纪的教育管理谈起,而要了解21世纪的教育管理,又必须从21世纪的教育谈起。因为,毕竟教育管理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一、2l世纪的教育
创新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是21世纪的时代精神。教育管理创新是21世纪的校长所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要能够适应21世纪的要求,实现教育管理创新,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必须了解21世纪的教育。就目前而言,21世纪的教育仍然是喜忧参半。
教育的喜,喜在全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的世界大好形势。包括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以及全体做过家长的,正在做家长的和将要做家长的人,对教育如此之重视,可以说是自从有教育这个社会活动以来所从未见过的。教育的喜,也喜在对终身教育的回归。教育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又回复到终身教育的轨道之上,当然这个终身教育是高水平的、现代化的。教育之喜还在于:教育界一致公认,教育的大厦将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支撑着,必将更加宏伟而壮观。
人类寄予教育以厚望,希望教育能增进理解,学会掌握而缓解矛盾,甚至可以避免战争。人类把发展高科技的希望寄予教育,学校应源源不断地出创新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世界上还有许多没有上过学,或者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的人。他们由于文化素质的低下,难以找到工作,于是为了生计在城市里东游西荡。有的人甚至走上了吸毒、赌博、卖淫、抢劫的道路。社会希望学校教育能解决社会的贫困和两极分化,但教育又不是万能的,教育的悲也就在于此。但是,我们又没有理由去抱怨,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去消灭种种影响社会进步的现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决不能无所作为。
未来教育的发展有两大驱动力,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科技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民主和法制)、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交流和融合),也在呼唤着教育要面向未来,即要培养出高素质、具有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交流技能、广阔胸怀的人才。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终身教育”,已经改变了诸多传统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更新、学习能力的训练培养、思维形式的丰富提高、行为道德的培育和发展,以及身心健康的护理和保障等。毋庸置疑,在人的一生中,基础教育水平往往决定他一生发展的水平,并为终身教育铺平道路。因此,“终身化”是未来教育的第一特点。
基础教育是为人才成长打基础,但决不等于制造“标准件”。人才是多种的,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成材也是多样的。多规格的人才需要多方面的开发。无论从社会本位的教育观,还是从个人本位的教育观,或者从二者兼顾的教育观来说,未来教育必将趋向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将使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育方式产生一系列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受教育者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未来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强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工程是课程的改革。所以“个性化”是未来教育改革的第二个特点。
近代科学诞生后,在原子论科学哲学的基础上出现了精细学科的丛林,学科的分化成为近代科技主流。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系统科学的诞生,人们从整体论的科学哲学的角度,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又加以综合,把握世界的整体和联系,这一科学的综合,也必将折射到教育中来。所以,由近代科学分化所决定的分科教学——班级授课制,必然要向综合化的教学方向发展。因而,“综合化”是未来教育的第三个特点。
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即将导致教育教学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人——机——网”的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育资源,教学渠道中的信息量加倍增长,会不会缩短现有的学制?会不会大幅度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信息源的多样化,会不会导致师生关系发生变化?“人——机——网”的实现,会不会替代现有的学校?这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因为,未来教育中的精神文明、道德伦理、情感交流、价值取向、信念、信仰等问题,将在“人——机——网”面前遇到严峻的挑战:人类不能在实现高度现代化的同时,出现高度的冷漠化。
未来的教育科学应该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高度结合的产物,是很具体的,又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
二、21世纪的学校管理
21世纪的学校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人的发展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21世纪学校管理的核心就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改变那种受教育者完全服从于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管理的目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服务。
第二,学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师的发展。在学校管理的视野之中,最大的管理客体就是学生和教师,也就是人。对人的认识与管理是21世纪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内容。
第三,管理目标追求效率和标准化。21世纪学校管理的目标是不同学生的不同标准和质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共性的和个性的。那么,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和权变性的艺术管理将并存。
第四,学校的管理者营造学校的软环境要比营造硬环境更为重要,也更艰难。
第五,学校管理者更偏重于协调。为使学生更多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协调的榜样、一个善于以合作精神;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典范。
第六,学校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在管理者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七,教育和管理的融合性、一致性是学校管理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未来学校管理中将更为显见。
第八,学校管理的效绩之大小、工作之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参与管理过程的深度。因此,民主管理在未来管理中更为突出。民主与专制、法治与人治的较量也更为激烈。
三、21世纪的校长
21世纪的校长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国家所赋予校长的责任、社会所寄予校长的期望、家长所给予校长的评说、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越来越多的选择和参与,这一切都汇合成一股巨大的压力,压在了新世纪的校长身上。
新的世纪对校长又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呢?
第一,他们在复杂、多元、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办学,必须有处变不惊的适应能力。他们应能迅速地判断是非、权衡利弊、设计方案,科学地、明智地做出最佳选择,并能适时地、高效地组织实施,争取最大的办学效益。
第二,他们应该富于想像力,具有开创性和独创性。他们应能周密地系统分析环境与学校、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在传统与未来之中,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树立起独特的、优质的、鲜明的学校形象。
第三,他们在信息时代中既是教育的专家又是知识的杂家,他们是复合型人才的榜样。一方面他们应当研究人、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另一方面他们在“人——机——网”的工作模式中,应以强烈的信息意识、高超的捕捉信息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教育中的作用。他们自身就是终身教育的典范,同时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培养现代化的人才。
第四,他们应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也有极高的思维水平,他们能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在观察和思考周围世界中巨大的和微小的,显现的和隐蔽的、理性的和情感的种种变化,并对此保持一种见微知著的敏锐反应。能够回顾过去,立足当前,思考未来。超前的思维是校长思维中的最大特点,即使是退路也应在前进的途中去准备,校长是在为明天而设计,为后天而思考。作为现代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21世纪的校长更应有着数学家的头脑,因为只有数学才能最本质、最完美地把握事物、认识世界。
第五,他们在法治的社会中,不仅与被管理者共同遵守法律、法规,还具有管理理论的丰富经验和娴熟技巧,能使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和谐统一。他们常常在诸如动力与阻力、规范控制与自由创造、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效率提高、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传统带来的惯性与现实赋予的机遇等两难境地中,掌握好一个哲学的度,寻找到一个巧妙的结合点。
第六,他们应有博大的胸怀、民主的精神,宽容、大度,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善于归纳各种主意、善于学习各种学说、诚心诚意地尊重他人发表意见的修养。他们是与人合作的榜样。
第七,他们在高科技的时代、网络的世界中,仍然有着更丰富的感情世界、人格魅力。感情和人格是一种无价的教育管理资源,校长将把不属于认知领域的情感、信念、希望、价值观、信仰、爱与憎,感染和影响教师和学生,成为师生人生道路上的标杆和引路人。
最后,无私的奉献仍然是新世纪校长的必备条件。他们把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丰富的情感、执著的追求、务实的态度、灵活的头脑、高超的技巧,都奉献给一批又一批从学校中走出来的莘莘学子。
第二节 学校管理创新需要高素质的校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党的十六屇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就深化教育体质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进行新的部署。这些重大决策的实施对基础教育第一线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执行者——中小学校长来说,既迎来了大显身手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实挑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虽然缺乏技术和资金,但更缺乏的是管理,企业界是这样,教育界也不例外。俗话说,一个好的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的学校。校长的素质直接关联着学校的创新、发展。新世纪的学校管理呼唤高素质的校长,呼唤创新型的校长。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高素质的校长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我们国家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提倡过创新精神,因为没有创造性就只能向别人学习,做别人的模仿者。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即使是第一流的模仿者,也不过是中流水平。创造性、创新能力在中国本来是非常巨大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推进了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自从南宋的活字印刷术后,创新能力便日渐衰落。
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发明,思想的创造,文学艺术的创作,而且还包括切实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应培养和教育学生走出校门如何应对变幻的场景,如何走向成功的道路。而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条件是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但这恰恰是我国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美国的一个科学教育代表团曾在上海听了一名特级教师在一所重点中学主讲的一堂物理公开课。这堂课概念清晰,举例精当,教师提问题,学生踊跃回答。可美国代表团听后一阵沉默,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最后的评价令人吃惊:课堂上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既然学生什么都懂了,就没有必要上这堂课了。
按照中国人的标准,一堂课下来,把有问题的孩子教育成没有问题的孩子。但按照美国人的观点,孩子进校前满脑子都是问题,走出去时应该是更多的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提问题,这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也是没有出路的,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基本教育抓起,必须从小学抓起,这就对中小学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校管理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校长
一个高素质的校长,就是赋予学校灵魂的人。他的引导作用是由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体现的,他的凝聚作用是由他的人格力量体现的,他的协调作用是由他的管理才能体现的。具有107年悠久历史的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以百年成功育人的深厚底蕴并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的办学理念。校长秦力是这样阐述的:“灵魂教育”的核心是以“讲民主、尊人格、重人性”为基础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以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为原则的个性培养准则,是以理性与激情有机结合为前提的“人化”非“机械化”的理想,是以崇尚完善、打造精品为质量意识的发展眼光。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会带来一场教育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