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水古民居垂花门的结构和形制
天水民居的二门大多为双柱担梁式垂花门。仅有少量比双柱担梁式垂花门还要简单的一种垂花门,那就是双柱单面挑梁式垂花门(石家巷6号、澄源巷23号,门与倒座横向边轴线重合),即仅从柱外一面挑梁,承托垂柱檩架,柱里面随墙的一种单披檐垂花门。从结构上看,双柱担梁式垂花门主要由上下两道挑梁从柱里外伸出,再与垂柱通卯,构成受力梁架,一上一下,与垂柱通柱通卯形成悬臂框架,既加强了整体性,又可共同承担屋顶荷载。这种挑梁式的穿插梁枋不能过长,当地也限制了垂花门的出挑深度,一般垂柱中到中柱中仅为60厘米,70厘米的不多见。同时为加大穿插枋刚度,设似随梁的托木托住穿插枋,一般用三道托木,形如拱木,既有结构功能,又有装饰效果。垂柱顶为平板枋,枋上为铺做层,由该层的斗直接承托檐檩,脊檩由中柱钻金直接承载。整个屋顶仅三檩两步架,举架不高,较为简单。此外,檩架构造亦如当地民居习惯做法,垂花门的檐檩下不用垫板和枋,而脊檩多用垫板,该垫板有的是单独设的,有的是用走马板的上框兼为之。檐檩下的铺做层上一般有三到四个斗,柱头的斗向外侧伸出的拱垫板,从侧面看很像檐檩下的檩垫板。铺做层下为平板枋,平板枋下则为罩面板,两端伸出垂柱以外,与垂柱纵向拉结。伸出垂柱外侧的罩面板头,造型简单,略施雕刻,显得垂花门富有整体感,但简洁轻盈、朴实自然。
从门楼形体来看,天水古民居双柱担梁式垂花门都较狭小,用做二门的垂花门,最窄的面宽仅1.45米,而1.5米、1.6米、1.7米、1.8米、1.9米等各种面宽尺寸的都有。如以抱头梁的下皮至台明的高度为柱高计,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1.7~1∶1.9,最大的达1∶2.2,与清式垂花门1∶0.9的规定差距较远。柱高与柱径之比有13∶1、16∶1、17∶1、19∶1、20∶1,有的竟达22∶1,亦与清式(柱高与柱径之比为14∶1)和北京民居垂花门比例悬殊。因此,柱纤细而门楼高狭,这是天水民居垂花门体型的一大特点。
天水双柱担梁式垂花门梁上贯穿中柱连接垂柱的上下两道挑梁的间距一般为20厘米左右,有的达30厘米,是垂步长的1/3或1/2,断面高相近,上挑梁断面稍高,在下挑梁根部施加多道托木,显然是以这道梁为主要受弯构件。此梁架框架内力弯矩图,与现代结构力学理论计算值完全相符,结构设计造型非常科学,用料经济合理。这种框架式的悬臂梁架,也可以说是天水古民居垂花门构架的一大特色。
天水古民居的第三种垂花门,就是四柱落地式垂花门(现仅有小巷道3号、石作瑞故居1号、自由路53号、自治巷4号和自治巷61号、59号等处),该种门的特点是:形成门道空间;前檐高、前屋面短而陡;后檐低、后屋面长而缓;中柱前伸出上下两道挑梁与中柱后伸出的上下两道挑梁并不在同一高处,前面的下穿插枋为后面的上抱头梁,后面另设其穿插枋。例如,小巷道3号垂花门为单间四柱三檩,门面宽1.49米,进深2.25米;中柱高2.53米、径20厘米,后檐柱径15厘米、高2.5米,门楼形体显得高、窄(中柱高与面宽之比为1.7∶1)。
石家巷1号垂花门(四柱落地,前为垂花柱)。该门为单间四柱三檩,门面宽1.85米,进深2.1米;中柱高3.73米、径20厘米,后檐柱径20厘米、高2.5米,门楼形体仍显高狭(中柱高与面宽之比为2.0∶1)。
自由路53号垂花门(四柱落地,前为垂花柱)。该门为单间四柱三檩,门面宽2.1米,中柱高约3.0米、径20厘米,后檐柱径20厘米、高2.5米。中柱高与柱径之比为15∶1,与清式双柱担梁式垂花门的比例(柱高与柱径之比为14∶1)接近,中柱高与面宽之比为1.4∶1,门楼形体一改高狭形态。
自治巷44号垂花门(四柱落地,前为垂花柱)。该门为单间四柱三檩,门面宽1.9米,进深2.0米,中柱高3.2米、径20厘米,后檐柱径17厘米、高2.7米,与其他垂花门不同的是,该门中柱前加斜戗,增强了稳定性,但门楼形体仍显高狭(中柱高与面宽之比为1.7∶1)。
自治巷59号院内中轴线垂花门(四柱落地,前为垂花柱)。该门为单间四柱三檩,门面宽2.7米,进深2.4米;中柱高3.4米、径20厘米,后檐柱径20厘米、高2.7米,垂花柱中到中柱中80厘米,悬山出60厘米,中柱高与面宽之比为1.26∶1,是现存天水古民居垂花门中高而宽并有气势者。
2.天水垂花门的屋面和构件
纵观天水古民居垂花门屋面,无论何种类型,也不论用作大门或二门,还未发现有卷棚顶,都是设脊安兽的瓦顶。按马炳坚先生和徐新伟先生的《垂花门的种类和构造》文中有关大小式的划分标准来界定,天水垂花门亦属于小式的木构瓦顶门。
天水古民居垂花门屋面悬山出挑一般较短。从垂柱外皮量至搏风板里皮,最短的30厘米左右,最长的35厘米左右。出挑短,一是用作二门的垂花门一侧靠近墙壁所限,再是与当地的传统做法有关。清制规定椽档等于椽径,悬山出挑长为四椽四档。天水古民居铺椽则不循此制,实测垂花门椽径为10厘米左右,椽空档10厘米左右,档距与椽径相当。出挑长约为两椽一档多,且长短各门不一,似不完全一致。此外,天水垂花门的搏风板头花饰亦各门各异,板宽20多厘米,厚2厘米,均小于清式规定。屋山搏风板合尖之处施加了“垂鱼”的少见,仅有自治巷4号垂花门一处。
下表是天水独立柱垂花门与清式独立柱垂花门的主要构件与形体尺寸比较表。从表中可看出,除了垂花门垂柱的柱头(花蕾)长和柱头直径及檩、脊檩尺寸接近于清式规定,其余各项尺度均小于清式“则例”规定,因此天水古民居垂花门给人的总体感觉可概括为窄而高(相对而言)、用材省、短垂柱,只有柱头长接近,即垂花部分较接近于规定,姑且认为是垂花能体现垂花门建筑特色之故。
3.天水垂花门的木雕
两者相比较,北京垂花门,木雕内容的丰富程度、雕刻手法的回转流畅远赶不上天水垂花门,尤其是天水垂花门垂柱间阑板上丰富多彩的曲线图案与平板枋上的锦纹类直线图案形成的刚柔、方圆、直曲的对比效果,垂花柱头三段式的衬托效果,惟妙惟肖。这些雕刻,或透雕或浮雕或为垂柱圆雕,使一座门成为几种雕刻手法的集大成品。与北京垂花门一样,虽经几百年风雨剥蚀,天水民居垂花门的油饰彩绘也依稀可见。天水垂花门的木雕题材、图案、手法等所体现出的风格是天水古民居有别于外地古民居的鲜明特征。
上面提到,天水垂花门垂柱短,只有柱头长与清式规定接近,即垂花部分较接近于规定,姑且认为是垂花能体现垂花门建筑特色之故。但天水垂花门垂柱也有其独特个性,那就是柱蕾一般为四棱形,柱蕾竖向一般分为三段,即花蕾、托盘(仰复莲或仰复荷叶)和形如蟠桃的圆疙瘩,并且垂柱上还伸出横向的雕刻花饰,使天水垂花门垂柱层次丰富、别具一格。
天水古民居垂花门,(三星巷11号)在檐檩和平板枋之空档间,装有既是构件又是饰件的斗,斗上伸出麻叶头。斗之厚度为5厘米、8厘米、12厘米、15厘米等,以15厘米的见多。斗之两侧有拱垫板,为实板浮雕,两斗之拱垫板之间有透雕花板,拱垫板间透雕花板使斗间空档不空,又显得立面空透玲珑、虚实相生。平板枋下面装有木刻花罩或雀替。刻饰图案虽多为福寿富贵和如意蕃草之类,但也是各门各样,花饰纷呈。惟独伸出穿插枋外面的挑梁头则多刻成“象头”,寓意“出头吉祥”。从门楼侧面看,虽然天水垂花门无骑马雀替、花板等饰件,但伸出垂柱的装饰层次感和穿插枋上多样的装饰图案(如自治巷44号),也使垂花门立面富有变化,别具特色。想当年,由这些垂花门装点烘托的民居庭院,想必一定很有魅力。
三、结语
天水古民居的垂花门是一枝美丽的花朵,其造型特色和建筑风格以及其中蕴涵的传统建筑艺术和文化,对研究明、清时期中国天水的建筑艺术、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垂花门及垂花柱作为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符号,今天在天水的仿古建筑中也多见。在中华西路仿古一条街建筑上反复使用了垂莲柱装饰,在天水的一些宾馆、商厦、店铺用垂花门、垂花柱形象做人口门罩的也较多。但理解垂花柱的作用,理解垂花门的文化内涵,研究本地风貌特色的垂花门形象,使其成为一种地方建筑符号——一种能使天水古街区的建筑延续和发扬地域“文脉”的符号,才是建筑创作所应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