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5日的《兰州晚报》第10版刊登了题目为“天水古建筑楼群被列入世界濒危遗迹名单”的报道,报道中写道:“甘肃省天水古建筑楼群被列入美国非赢利性民间机构WMF公布的世界上55个国家的100个濒危文化遗迹……天水古楼群建筑,分布在天水秦州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有明中宪大夫胡来缙的南宅子、明太常少卿胡忻的北宅子和明清时期当地名门望族的私宅张氏民居、何家大院、赵家祠堂等2000多座,这些庭院建筑大都由砖木结构构成,设计非常精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看到这则报道后,心中略有安慰,觉得自己对天水古民居建筑的一往情深还是值得的。我出生在历史上的天水地区,在天水工作近20年,期间对天水古老的街巷民居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之产生了对其进行研究的念头,并不断做了一些调查、实测和纪录,在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和天水师范学院工学院的支持下,使这一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形成了这本著作。
中华民族具有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调节性。正因为如此,天水古民居建筑融会于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中,表现出其地域性特征。同时由于受中华传统文化与习俗的影响,又使天水古民居建筑“牢固”地保留着中华民族本质的文化特质。从这一角度说,天水古民居建筑既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一统性、传承性,又具有其地域性特征。
在我进行调查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中,天水的许多父老乡亲都给予热情的配合,李振翼等老师和段中秋、安海滨等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雍际春教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吴卫东教授等给予很多具体的指导,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感谢。
本书到此告一段落,从挖掘古民居所蕴涵的建筑与艺术特色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古民居建筑资源的视角,我仅做了一些尝试性的调查研究,并且深深地感受到,天水古民居建筑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其文化内涵几乎囊括了居住者的生活习俗、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
本书只是本人对天水古民居建筑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总结和认识,天水古民居建筑的特点很多,文化内涵很广,研究范围可以更宽。本人的研究是初步的,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南喜涛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