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常常通过建筑物上的对联、匾额等文字形式,来引发人们的联想,深化意境。这些楹联有的状景抒情、寄物言志,有的借古励今、感事述怀,有的明之以理、喻义规劝,有的睿智深沉、耐人寻味,在天水古民居建筑装饰上也不例外。
砖雕对联。如冯国瑞故居前院过厅两侧的拱门各有一对楹联,隶书“芝兰玉树生阶砌,乔木临风听雨来”,横批为“随遇而安”,反映了冯氏的文人气质。育生巷63号院王新令故居砖雕对联:横批为“和气所宅”,左右为“曛篪和谐怡怡兄弟,少长咸集蔼蔼春风”,表达了对和谐宜人意境的追求。过去的天水民居,悬挂木质联匾的全城随处可见,可惜“文革”后,此种文化意境荡然无存。
雕刻或题写匾额。如“种德第”、“世德第”、“世德堂”、“志德荣芳”、“务德处”、“积德堂”、“华衍积德”、“清恭第”、“俭养廉”、“诚懿常存”、“慎厥修”、“勤慎”、“世播清风”、“存忠厚”、“善必积”、“孝友传家”、“重规叠矩”、“退省斋”、“翰墨林”、“纫兰居”、“进士第”、“监元”、“光应魁元”、“文魁”、“武魁”、“安守堂”、“致和堂”、“敬修堂”、“笃庆锡光”、“锡纯嘏”等,宣扬了伦理道德、修身勤慎、科举功名、忠孝节义等理念。
耕读文化氛围。秦州教育源远流长,天水人以耕读传家。人宗伏羲“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大地湾遗址中F901大庭应视为传授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的教育场所。春秋时期,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中就有三位秦人——秦祖(字子南)、壤驷赤(字子徒)、石作蜀(字子明),他们千里迢迢负笈求读于孔门,归里后出现了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一直沿袭。打开《秦州新志》十卷的“人物”观之,自汉以降,凡秦州文士皆为耕读传家,从政为宦者比比皆是,有的一家数代兄弟子侄皆为阙里英秀,这均系教育为本的传统所致。教育的持续发展,培育出许多名流硕彦,如东汉辞赋家赵壹、十六国时的小说家王嘉、西魏宰相权景宣、大诗人李白、唐代宰相权德舆、国子博士李翱、小说家李朝威、文学家王仁裕、明代探花都堂胡缵宗、清代翰林御史安维峻等。
天水古民居,通过一定的装饰手法,如众多的大门门额和雕饰,来表达耕读文化意念。如天水市澄源巷回族翰林哈锐之故居正房的窗花图案——“冰梅图”,许多片梅花落在一方方冰裂纹上,寓意着“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冰梅图”是汉族传统的耕读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另外,需要提及“渔樵耕读”图案,诸如飞将巷9号垂花门上的“渔樵耕读”木浮雕图案,三星巷25号垂花门上的“耕”、“读”木雕,均是耕读文化的纹饰体现。反映在天水古民居上的“渔”、“樵”、“耕”、“读”图案,既表现出天水人耕读传家的传统,又是对儒家秩序文化——“礼”文化的宣扬和崇拜。
品德教育氛围。除了前面已提到的各种楹联和匾额、雕刻中的品德教育,这里特举一例。石家巷5号院大门对面的一面朝东的高1.85米、宽1.24米的书法照壁。照壁上,以“柳村”署名所写的一百多个字,苍劲有力,一气呵成。书法没有标点符号,现按横写方式将断句后的内容抄录如下:
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矣!才为本,宜先礼命,近侍贤儒,骇百执事,悉心推访有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才良行修者,延聘敦进,萃于京师,相夕相与,讲明正学,其道必本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过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旌礼乐,其所以诱催激励,渐磨成就之道,皆有节序。
由此可见其内容不仅有治国治家、为人处世之道,亦有儒家“孝弟忠信”的思想,以及培养、启用优秀人才,注重道德修养的格言等,这在今天仍有它的积极意义。
文化艺术的注入和融合,使天水古民居建筑既是居住生活空间,又是精神的庇所。
五、“风水”观念
“风水”,即堪舆,它是伴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运而生的一种民间思想。堪舆学说倡导的“天人合一”观是通过堪舆实践对传统建筑营事活动施加的影响。大到城市建设、建筑的选址、房屋的立宅坐向、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分割,小到院、门、墙、路、天井、排水、装饰、绿化及禁忌等,堪舆学均有自己的“合一”审美原则,它将建筑营事纳入到天、地、人和谐感应的总体秩序之中,求取“天地人”的亲和浑一。
“风水”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则最早见于我国晋代史籍。郭璞在《葬经》中云:“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来,人们称勘察住宅基地或茔(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及山体形势之法为“风水术”,它是指导人们如何确定阳宅(住宅)和阴宅(坟地)的位置、朝向、布局、营造等一系列的主张与方法“惟此方能获得好运”。
古人把住宅的凶吉祸福同宅主的盛衰安康紧密地联系起来,住宅的优劣首先要看宅址选择的好坏。而城市中宅基地的选择则没有乡村那么随意,因而,城市住宅便将重点放在院落的朝向和院落中大门、各种房屋的次序、位置安排上了。
《中华意匠——中国建筑基本门类》中说:从古人所相信的“风水”看,离南,坎北,震东,兑西,艮东北,坤西南,巽东南,乾西北,这是后天八卦的方位,是一种封闭、内向、围绕中宫(中位)而有“气”流渐的时空运行模式,中宫之位是四合院正房与庭院所居之佳位。正房在庭院之北,庭院居于中宫之南。这种布局说明中国人把庭院提到了与正房同样重要的地位,说明中国人在观念上对庭院的高度重视。而东厢房处于震位,震者长男也,故东厢为家庭的男性儿辈所居之所;西厢处于兑位,兑者少女也,故西厢为家庭女性儿辈所居。南房处于离位,离者,火也,自然是吉位,然而南房坐南朝北,成“背阳”、“背离”格局,所以大凡为男仆所居,或兼放杂物。北房处于坎位,坎者为水、为黑、为冬,坎坷之意也。这北房虽则南向,处于“坎”总亦不妙,所以古人将其辟为女仆所居之所,其尺度也较低矮。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常设在整个四合院的东南角上,这是因为这里是巽位,巽为人,在此设门,在古人看来,正应在“入”字上,是吉利的。
《北京四合院建筑》中说:北京四合院的方位多为坐北朝南,即所谓“坐坎朝离”。如以北房为伏位(宅位中居坐山之位),则北房、南房、东房、东南方向均位于吉位。如以东南角大门为伏位,所排的结果与此相同。无论形法还是理法,都认为坐北朝南的院落是最理想的格局。
《平遥古城与民居》中写道:平遥“民居修建一般以坐北朝南为最理想,正房建在北端,卦位为‘坎’,称‘坎宅’。宅门修在东南‘巽’方或正南‘离’方皆大吉,如‘巽门坎宅’则以东南方为伏位,排布吉凶星位,北向正房为‘生气天狼木星’,上吉;西南向位‘五鬼廉贞火星’,大凶,一般为厕所使用”。
天水古民居受北方和当地传统风水观念的支配,以坐北朝南的宅院为最理想的朝向,此朝向的院落均设大门于东南角,厕所置于院之西南角。
天水古民居对建筑选址也给以极度的重视,目前关于天水古民居的风水论述资料很难找到。秦州城西关育生巷,原名张家巷,是渭南知府张育生的故居地,当年育生巷的建筑选址在其《族谱史乘》中有如下记载。
张家巷出秦州地中,偏西而立,不犯东居太岁,倚空巷出,南峰碧翠,北曲龙鳞鳞,西出山隆,临大涧,有护有送,托缠而多,真龙居中,避小贵而大贵。取玉泉天门流水,水直则贱,故偏离天门,取之曲折而贵。宅后水塘封闭,负阴抱阳,留财源立主宅,主大贵,宅立千载。倚西洋潮汪汪,水格之富,余水养墨,及第连科……事变频兴,不受其害,生息而繁,嗣物丰美,衣冠之赫奕。
六、自然情趣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大为觉醒。据《太平御览》记载,北朝之魏代末期,贵族住宅后部常常建有园林,叠山理水,种花植树,一时成为风尚。唐代,从魏晋沿袭而来的对自然美的雅好之情趣依然,这时期的民居尤其是大型豪华的贵族宅第的庭院文化十分发达,人们生活于自然美的簇拥之环境中,颇符合心理健康与心理审美之需求的。宋元时期,园林山水渗入民居环境成了民居风尚,明清时期依然。
天水古民居深受江南居住习俗的感染,且天水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壤与气候等)和人文条件,人们对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注入了浓厚的兴趣。人们愿意将更多的自然景观加以浓缩和提炼,置于院落之中,院内栽花植树,掇石养鱼,卵石铺地,成为一种时尚和习惯。四合院内呈现出一派花草茂盛、树木扶疏、奇石峥嵘、游鱼悠然自得的园林景象,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尽情地感受自然、享受自然的恩赐。而影壁和廊心墙上的题诗绘画和门额梁枋柱面上的匾额楹联,更大大拓宽了民居文化所蕴涵的意境美,使四合院富含诗情画意。这样的四合院,便成了既具有文化品位,又到处充满活泼生机,宜于驻足静观和行进中动观玩味的小小园林,创造出了一种极为理想化的人居环境。这是天水古民居有别于北方各省民居的一大特色。
七、内向心态
历史上中国社会属于农耕社会,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耕读社会结构。耕读文化是儒家思想在农耕社会结构基础上的秩序文化——“礼”文化,是一种内敛性文化。上面已提及天水古民居崇尚耕读文化,这是内敛心态的一种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对内部空间采取一种较为封闭的态度,往往通过墙将内部空间围合起来,形成与外界的区别,甚至在庭院的入口处还要以照壁隔住视线,以免一览无余。民居四合院一样都表现出封闭和内向的形态特征,北方和南方均同一理。但从空间的通透性上来讲,北方四合院的封闭性最高,一般一组院落群只有一个出口——大门,院落外各立面展现的是封闭的外观。而江南地区的民居房屋在前后开窗,而且在院墙上开漏窗,空间的通透性大大增强。这一方面是由于北方冬天的保暖需要和防御需要,另一方面与内向性的民族文化性格不无关系。天水古民居同北京等地的北方古民居一样,封闭的外观形象与空间处理上的封闭性均表现了一种内向、内敛的文化心态。
那些院中之院、院中之园、房中之房,都是由层层向内收缩的空间组合而成,呈现出明显的“内敛”性。同时,在装饰处理中,天水古民居亦将重点放在院内,如表现“门面”的大门,一般均不过分高大和雕刻粉饰,而大门内的垂花门则注重精雕细刻,施油饰彩绘,极尽豪华之能事,显出天水人藏而不露的内敛心态。
总之,天水古民居四合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共性,但它融自然、艺术、意境于一体的庭院构成和其所具有的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建筑文化地域风格的有力证明。天水古民居在审美文化上具有传统的性格,在泥土气息的芬芳之中,透露出土生土长的质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