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时打破沉默的技巧很多,比如:可以从对方兴趣爱好谈起,触动交谈欲望;可以从对方的烦恼忧虑谈起,给予理解,引起共鸣;可以从自己对对方的印象谈起,启动双向交流的枢纽;也可适当自我袒露心迹,引起“回报效应”。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中国有句谚语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大多数政客都深谙此道。所以在政坛才能够左右逢源,大出风头。我们虽然不一定需要那么高的讲话技巧,但是,在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的技巧还是非常有用的。
(一)因人而异的说话技巧
与人说话,一定要看清对象,因人而异。如年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性格、彼此间的关系……等等。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同,说话的方式也大不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人而异”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就会犯“对牛弹琴”的错误。
一般情况下,运用“因人而异”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性别。对男性,需要干脆有力的语言,不能婆婆妈妈;对女性,则必须温和一些。
2、年龄。对年轻人,应采用煽动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3、地域。对于我国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的态度;对于南方人,则应细腻一些。
4、职业。不论遇到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的语言与之交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大大增强。
5、性格。若对方性格直爽,便可以单刀直人;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慢工出细活”;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该不动声色,使其疑惑自消。
6、文化程度。一般来说,对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应简单明确,多使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例子;对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则可以采取抽象的说理方法。
7、兴趣爱好。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相同,当你谈起有关他的爱好这方面的事情时,对方都会兴致盎然,同时,对你无形中也会产生好感。
(二)怎样和不同性格的人说话
一个人一个性格,一个人一个脾气。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时,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会遭遇“不对脾气”,甚至“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
对一个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你却慢条斯理,沿着羊肠小道跟他“绕圈”,只会让他不耐烦甚至躁动发火;对一些优柔寡断的人,你也采用优柔寡断的态度与他交涉,常常会因为表达含糊,词义暖昧而沟通失败;如果你的领导是个呆板而不懂幽默的人,你最好不要对他开玩笑。假如你偏用幽默的言语跟他讲话,他可能会骂道:“这个家伙,尽跟我说些无聊的话!”对一些爱露“锋芒”的人,你如果处处抢他的“风头”,必然引起他的敌意和嫉妒。对一些“假正经”,你若真跟他“正经”起来,反而会遭到他的白眼。
对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说话方式。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采取与对方性格特征相反的态度。不过,这也只是个基本点,要参考着用。如果对一个生性懦弱的人采取强硬的态度,当然会遭到对方的反感。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把握住对方的性格,必将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所以你务必要留意。
(三)注意说话的场合
说话还要注意场合,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说,换一个地方就不行。否则,就像葬礼上的音乐,如果放到婚礼上去放,一定会若人讨厌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环境,才有利于沟通。不顾及场合的心直口快,往往会冒犯别人。
老王和老张平时爱逗闷子,几天没有见,一见面一个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
后来老王因病住进了医院,老张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老王变了脸,生气地说:“滚,你滚!”把他赶了出去。
这老张也真是,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压力很大。你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显然是没考虑场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恼火?其实,老张本来也是好意,想给对方开开心,只可惜他缺乏场合意识,不该在这种场合开玩笑,才闹出了不愉快。
(四)一定要谨言慎行
针对不同的对象,语言的使用要很有分寸,要运用得贴切,恰到好处。对自己的言谈举止,也一定要小心谨慎,特别是不要触动对方可能禁忌的话题。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说大话,过于卖弄自己
夸口、说大话、“吹牛皮”者,常常是外强中干,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朋友、同事相处,贵在讲信用。不能办到的事,胡乱吹嘘会给人以巧言令色,华而不实之感。过于卖弄自己,显示自己多么有才华,知识多么渊博,对方会觉得相形见绌,感到难堪,这也不利于双方的交往。
2、不要喋喋不休地诉苦,发牢骚
内心有痛苦、积怨、烦恼、委屈,虽需要找人诉说,但不能随便地在不太熟悉的、不太亲密的人面前倾诉。一是对方可能没有多大兴趣;二是不了解你的实际情况,很难产生同情心;三是可能误解你本身有毛病、有缺点,所以才有这么多的麻烦。你的发泄若招致对方的厌倦,就极为不妙了。所以,要保持心理上的镇定,控制自己,力争同任何人的淡话都有实际意义。
3、在朋友失意时,不要谈自己的得意事
处在得意日,莫忘失意时。朋友向你表露失落感,倾吐心腹事,本意是想得到同情和安慰。你若无意中把自己的自满自得同朋友的倒霉、失意相对比,无形中会刺激对方的自尊,他也许会认为你是在嘲笑他的无能,这样的误会很难消除,所以讲话千万要慎重。
4、不要用训斥的口吻
朋友、同事问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能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盛气凌人的训斥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这种习性将使你成为孤家寡人。人类有一种共同的个性,没有谁喜欢接受别人的命令和训斥。不要自以为是,要为别人保住面子。
5、不要扬人隐私
任何人都有隐私,在心灵深处,都有一块不希望被人侵犯的领地。现代人极为强调隐私权。朋友出于信任,把内心的秘密告诉你,这是你的荣幸。但是你若不能保守秘密,则会使朋友伤心,同事怨恨。隐私是人的心灵深处最敏感、最易激怒、最易刺痛的角落。当面或背后都应回避这类话题。
6、交谈时,不要伴随一些不礼貌的动作
为尊重对方,必须保持端庄的谈话姿态。抖腿、挖鼻孔、哈欠连天等都是不礼貌的。尤其不要一直牢牢地盯住别人的眼睛,这会使对方觉得窘迫不安;也不要居高俯视,这会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要目光乱扫,东张西望,这会使对方觉得你漫不经心或另有他图。
7、不要只关注一个人
在和三人以上的多人交谈时,不能只关注一个人而冷落旁人。最好是一个话题唤起大家的兴趣,令众人都发表见解。
8、不要中间把话题岔开或转开
话题被打断,会让对方产生不满或怀疑的心理。或者认为你不识时务、水平低、见识浅;或者认为你讨厌、反感这类话题;或者认为你不尊重人,没有修养。如此,双方便无法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9、不要滔滔不绝地谈对方生疏的、不懂的话题。你所熟悉的专门的学问,对方不懂,也没有兴趣,就请免开尊口,滔滔不绝地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对方会产生错觉。或认为你很迂腐,或认为你在卖弄,或觉得你是在有意使他难堪。
10、出现争辩时,不要把人家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当将要陷入顶撞式的辩论漩涡之中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绕开它。针锋相对、咄咄逼人的争辩只能屈人口,不能服人心。被你的雄辩逼迫得无话可说的人,肚子里常会生出满腹牢骚、一腔怨言。不要指望仅仅以摇唇鼓舌的口头之争,便可改变对方已有的思想和成见。你争胜好斗,坚持争论到最后一句话,虽可获得表演胜利的自我满足感,但并不可能令对立方产生好感,所以在交谈中,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走进对方心灵深处
我们每天和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见面、说话,在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感情,不能总是冷冰冰的。即便是两个不认识的陌生人,也要给予一定的热情和真诚,不要太冷漠。尤其你要和别人进行进一步的沟通时,更要带着感情去说话。
如果你的话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甚至感动别人,这就说明你的沟通是成功的。反之,如果别人对你的话无动于衷,那你的沟通定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韩国,卢泰愚当总统时,曾经闹过一阵子工潮、学潮,甚至一些捡破烂的也组织起来进行示威游行,要和政府谈条件。卢泰愚对此大伤脑筋,却又无可奈何。
这一天,一个中国人韩晟昊来拜访总统,他是卢泰愚的老朋友了。这时,碰巧有一批捡破烂的示威者又在闹事。韩晟昊见总统眉头大皱,便自告奋勇,要替卢泰愚去和破烂王们“对话”,以缓和众人的情绪。
韩晟昊将破烂王们请进汉城驰名的长城大饭店,动情地:“我对总统说了,人什么都能忍耐,惟独肚子饿了不能忍耐……我非常同情你们。不过,我提个要求,不是不要你们斗争,而是要合理合法地斗争。现在,总统正在争取尽快促成国会批下你们的提议案,但也不能要价太高,要求太多。我看你们是否可以重新拟——份提议案,我保证到总统那里去,再为你们争取一下!”
韩晟吴的话入情入理,一下子便引起了破烂王们的共鸣,尤其是当他说到“肚子饿了不能忍耐”时,几十名破烂王的眼眶里全都泪花盈盈了。显然,韩老先生能平息众人怒气与怨言,与他话语中充满对对方的同情和关切有关,更与他不以势压人,而是用商量的语气相关,这就自然令人心折,让人对他产生亲切感。
你说的话能不能感动别人、让人产生共鸣,能否很好地达到沟通的目的,就看你是否用感情在说话。即是否有亲近感、感染力,是否善解人意、引人共鸣等等。它是使语言表达达到较好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增加自己语言的亲和力、感染力,值得人们认真关注。具体来说,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说话坦率,让人更容易亲近
一个说话坦率的人,更容易让人相信、亲近。很难设想,那些冠冕堂皇、虚情假意的话怎么让人亲近感?因此,即使对话双方身份不同、处境各异,只要说的是坦率的、真诚的、发自肺腑的话,往往都能起到感动人心的作用。
在美国一家电视台,有个叫奥普拉的脱口秀明星,她说话就非常坦率。
有一次,奥普拉主持与几位曾有过吸毒经历的母亲的谈话节目。其中一位母亲讲到,她是因为害怕失去男朋友才染上毒瘾的;另一位母亲则说,自己所以来参加节目,公开自己的隐私,是因为奥氏从来不说假话。这时候,奥普拉再也忍不住了,冲口而道:“我也吸过可卡因的——咱们同病相怜!”
话音刚落,一旁的同事惊慌不已,她却坦然道:“没事儿,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会好的。”正是在她的带动下,谈话者才都坦然地道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来。
奥普拉作为一个明星主持人,说话如此坦率,简直有些“肆无忌惮”了。然而,正因为她这样坦率,她的话才给人一种亲近之感,才能得到对方同坦率的回答。
2、多肯定别人,让人更加信任你
当一个人处于失望、沮丧的境况时,如果我们在说话时有意增添一些肯定性的内容,这就好比送去了及时的雨、顺帆的风,自然而然地会带给对方一种被人信任的感觉,从而也就起到了增强亲和力的作用。
青年业余作者小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马背摇篮>;。虽然完成到了第八稿,仍然被制片厂给否定了。正在苦恼之中,有人传话给小徐。说是谢晋导演看过那个剧本讲道:“虽然还不够成熟,却有火花,有闪光的东西,我读它的时候还掉了几次泪。”
小徐听过别人的这番转述以后,顿觉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不由立即主动找到谢晋导演,终于促使这个本子获得通过,拍成了一部成功的影片——<;马背上的摇篮>;。
谢晋导演虽是无意中说的肯定性的话,可它给予当事人内心的冲击和信心,又岂是言语所能传达出的呢?人在关键时刻,这种富于信任感和亲和力的话,该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多大的影响,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3、说话时多用商量的口吻
欲使自己的话有亲和力,就有必要尽可能地来个“板凳调头坐”,注意多以商量的口吻,讲一些与对方痛痒相关、利益相连的话,以增强关切感和认同感。
一家工厂就要倒闭了,工人们齐聚老板办公室愤然抗议。老板注视着工人们,镇静地说:“大家知道,今天即使把厂子拍卖了,也还得先还银行贷款,咱们一个人也分不了几文。工厂是大家的,我看,我们组成个专门委员会行不行?把工厂按比例分给大家,人人都是股东。都当老板。少拿点薪水,苦撑苦熬几个月看看。如果赚了,是大家的;如果赔了。那时再关门也不迟,对吧?”一番话,让工人霎时明白了老板还是“一条船上的人”,于是十分爽快地同意了老板的意见。
显然,老板是抓对了说话的角度,懂得以平等的、商量的语言与对方交流,从而增强了工人们对他的认同感,因此才收到了好的语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