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钦、周泰,你等带着这把宝剑赶去,去取刘备和我妹妹的两颗人头!
美国在发起第二次打击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后,很多评论认为是此前的“9·11”事件引发了美国人极大的挫折感,而伊拉克不过是被作为发泄对象罢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挫折—攻击”理论。当一个人遭到挫折后,要么愤怒,要么退缩。
而当他选择了愤怒后,就会去寻找可供攻击的对象,甚至会对无辜者发起攻击,以发泄自己的愤怒。
等到孙权醒悟,刘备已走了多时。孙权大怒,立即命令陈武潘璋率兵前去追赶捉拿。
﹃挫折攻击﹄理论主公,郡主性格刚强,诸将哪个不怕她?陈潘二人就是追上了刘备,有郡主护驾,也不敢下手呀。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这样评论道:
“发动这次战争的真正原因在于:
‘9·11’事件后,美国需要对阿拉伯世界的某些人进行攻击。而之所以选择萨达姆,原因是他正处于这一世界的中心部位。”
心理感悟:不要让自己成为引爆攻击的最后的那个挫折源。
你们跑不了啦!
重大的挫折引发的是疯狂的攻击。
孙权在狂怒之下,也就发出了决不留情的追杀令。
孙权自赤壁大胜后,发现胜利果实都被刘备摘走了。而本想通过“诈婚”来换回荆州,竟然还让刘备拐着妹妹跑了。
赵云在急难之际拆开第三个锦囊,打开一看,原来是要借助孙夫人之力。
周瑜对刘备的逃跑也早有预备,他安排好徐盛丁奉二将在刘备回荆州的路上设伏。
高!实在是高!
孙夫人素来在东吴诸将面前塑造了一个“雌老虎”般的形象,众人无不畏惧。
权威并不仅仅取决于职位,而往往由气势决定。
只有盛气凌人,才能将权威发挥到极致。
孙权所派的陈潘二将追来,遇到退回的徐丁二将。知道吴侯发令追捕刘备,四人当即再度追来,又被孙夫人喝退。
等到蒋周二将手持孙权的必杀令赶到,刘备已经去得远了。六人合计后,立即飞报周瑜,从水路追赶。
周瑜杀得你,我就杀不得周瑜?你们赶快回去告诉周瑜,我夫妻自回荆州,干他甚事?!
我等只是奉周都督的号令,不得不如此!
好大胆子,敢截老娘我?
眼看就要追上,诸葛亮却吩咐弃船上岸。周瑜率人上岸追赶。但诸葛亮早已安排好伏兵。周瑜身中数箭,被杀得大败。
你们往哪逃!
过年好!
刘备逃至刘郎蒲渡口,诸葛亮早在船中等候。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定刘备会在这一天逃回?
道理很简单。
刘备沉溺于温柔乡,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解脱出来。要顺利逃回,祭祖是最好的机会。
诸葛亮当然也就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做好迎接的准备。
刘备等人乘船飞快驶去。
周瑜率众急急追赶上来。
诸葛亮如此紧逼不放,一方面是为了“回报”周瑜此前对他的“礼遇”,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的目的就是要置周瑜于死地。
用什么方式伤害一个人最具效力?是在这个人最引以为傲的强项上挫败他。
周瑜素来自负,却被诸葛亮压住一头。诸葛亮还特意当着周瑜部属的面,公开宣示他的失败。这实在不是周瑜能承受的。
这件武器是只有十四个字的一句话,但字字千钧。周瑜听后气得旧伤复发,昏倒在地。
不知道!是什么这么厉害?
但这还不是诸葛亮用来对付周瑜的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要想实现孙刘联手,并让刘备在这一联盟中占据主动,就必须除去东吴的政治强人。
曹操哪会上当?
他反过来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而这两个地域都在刘备掌握之中。
周瑜程普只能遥领虚衔。
主公可派使者去见曹操,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明着以此来安刘备之心,暗中却可以离间曹刘关系,然后趁隙图之。
周瑜伤势稍复,就上书孙权,要起兵报仇。
张昭等人却认为不可。
妙计呀!
请听题……而周瑜对诸葛亮也是不会罢手的,在诸葛亮面前他已经多次失手,只有胜过诸葛亮,才能挽回颜面。
能够决定东吴政局走向的主要有张昭和周瑜。张昭是胆小怕事之徒,不足为虑。而能和诸葛亮抗衡的唯有周瑜。
两个人相互之间的攻击,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别。周瑜对诸葛亮的攻击则纯粹是为了宣泄内心的愤怒。
诸葛亮知道鲁肃的来意,就安排刘备用他最擅长的哭技应对,以不忍心对同宗兄弟刘璋下手为由再行拖延。
鲁肃虽然是周瑜的老朋友,但周瑜愤恨难平,还是“咬”了鲁肃一口。周瑜上书孙权,要求派鲁肃去索回荆州。
这是典型的攻击转移。一个男人被老板羞辱了一顿,回家后大声斥责妻子。妻子则向儿子大发雷霆,儿子只能踢狗解气。而狗则把来送信的邮递员咬了一口。
周瑜自受封为南郡太守后,更不能忍受刘备占据自己的地盘了。为了对付刘备,他又想到了老朋友鲁肃。
人这个东西很奇怪,某件东西名义上属于你之后,你就不能允许别人在实际上占有这样东西。
1,2,3,开哭!
哇!
攻击转移西川千里迢迢,哪有那么容易取得?此计不可呀!
你再回荆州去转告刘备,由东吴代替他攻取西川,再用西川换回荆州。
周瑜见鲁肃又受了刘备诸葛亮的愚弄,更是不豫。但他随即又想到了一计。
心理感悟:男人的哭比女人的哭更具杀伤力。
哈哈,诸葛亮这番也中了我的计!
皇叔,擦擦吧。
呵呵,我只是想以取西川为名,让刘备诸葛亮不做提防,却趁机攻取荆州啊!
原来如此呀!
诸葛亮识破周瑜之计,并准备将计就计,要了周瑜的小命。诸葛亮假装高兴地答应了鲁肃的要求。
大军到日,准备好钱粮,并出城迎接。
宽厚的鲁肃哪里还能说出狠话来强索荆州呢?
何况刘备和孙权已经是郎舅之亲了。
聪明的人,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周瑜却为什么一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呢?
都督,诸葛亮答应啦。
我家主公正在荆州城外设宴,等候都督。钱粮已经备好,陆续就会起运。
看!和我一样黑!
所谓选择性知觉,是指人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并不是客观、全面的,而是会有选择地看到那些符合自已的动机与预期的那一部分,而对不符合的那一部分视而不见。
这么异常的景象应该让周瑜警醒了。但周瑜多次败于诸葛亮之手,好不容易“构想”出一个可以击败诸葛亮的策略,他内心强烈的动机和预期,让他产生了选择性知觉。
军行至公安,江面上没有一只军船,也没有一个人前来迎接。周瑜吩咐船只靠岸,带领诸将直奔荆州城下。
军行至夏口,糜竺已奉命前来远迎。
周瑜当即调兵遣将,率领水陆精兵五万,迤逦往荆州进发。
报!荆州城上插了两面白棋,却看不见一个人影。
大功即将告成!
选择性知觉糜竺气死我了!
哈哈,诸葛军师早知道都督的“假途伐虢”之计了,都督还是速速请回吧!
啊!
都督此行,到底为何而来?
叫城!
周瑜只愿意看见自己的计策按照自己的预想而顺利进行,却不能接受计策已经被诸葛亮识破的现实。
我替你们去攻打西川,还多问什么?
报!关羽已从江陵杀来,张飞从秭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兵马大喊要活捉都督。
但诸葛亮早已命刘封关平扼住水路,拦住了周瑜的去路。
这使周瑜更加愤怒。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难免会失去理智。周瑜心中的这口恶气实在找不到发泄的地方,他竟然做出了一定要攻取西川的决定。
气死我也!
周瑜大叫一声,箭疮迸裂,坠于马下。手下急忙将他救起,送到船上。又有探马来报,刘备诸葛亮在前山顶上饮酒取乐。
本来攻取西川只是周瑜的一个借口,但现在却真的成了他的目的了。周瑜强忍病痛从水陆向西川进发。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封信。
内部控制者这封信彻底堵死了周瑜最后一线生的希望。他反而异常平静,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写罢,周瑜召集诸将。
不是我不想为国尽忠,奈何天命已绝。你们要好好为吴侯效力,共成大业啊。
人们怎么看待自己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人是命运的主宰者,抑或命运是人的主宰者?
认为人可以主宰命运的人属于内部控制者,而认为人只能被命运主宰的人属于外部控制者。周瑜就属于内部控制者,他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一切顺利。
对整个战略局势的分析周瑜早已知晓,哪用得着诸葛亮提醒?但这封信中平淡、诚恳、推心置腹的语气从一个苦苦相逼的对手口中说出,却具有极大的居高临下的嘲讽之意。
周瑜说完便昏厥过去,醒来后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外部控制者从曾经的天之骄子,变成了天之弃子。周瑜终于知道,自己并不能控制命运。此时的他已经是哀大莫过于心死。
“既生瑜,何生亮!”是多么痛的一种领悟,又是多么无奈的一种呐喊!周瑜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的是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其实质就是从内部控制者到外部控制者的一种转换。而这种转换往往是经由挫折、失败才能完成的。
铁链为什么能束缚住马戏团的大象呢?以大象的力量,可以轻松地挣脱铁链,但大象从来不会这样去做。因为在它小的时候曾多次尝试挣脱铁链,但以它当时的力量还不足以成功。
但诸葛亮一出现,周瑜却只能屈居其后。
起初周瑜认为这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屡屡主动发起新一轮的较量来证明自己强于诸葛亮。
习得性无助多次失败后,小象放弃了。因为习得性无助已经在它的意识中生根。
当它成为大象后,还是受制于这一认知。
人也是如此。人终究难免一死,不管多少人不愿意接受,最终还是得接受这一事实。这是人类最大的习得性无助。
如果周瑜能够早一点领悟这个道理,也许就不会被气死。接受诸葛亮比自己强这个事实,除了伤及面子外,又会有什么坏处呢?
唉!2就2了吧!
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放声长笑。
作为一个内部控制者,他的好运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一个叫司马懿的人开始崭露头角。
上天其实是公平的。你受他的眷顾越多,你接受习得性无助就越难。
而人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的,习得性无助是人生的必然。
这个现实。
别高兴得太早了!
心理感悟:我们其实是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会接受“无助”
周瑜已死,诸葛亮判断东吴的都督应该由鲁肃来接。理由如下:
第一,鲁肃可以说是周瑜唯一的有共同语言的人,尽管鲁肃并没有周瑜聪明。
第二,周瑜和鲁肃的私交很好。周瑜刚刚从军时,鲁肃曾经接济他粮食。周瑜的回报是举荐鲁肃做官。两人的交情随着互惠的深入也日渐深厚。
第三,任何人选接班人,大都会选择继续维护自己的守成者,而不愿意选择否定自己的颠覆者。这是普遍规律。
孙权是个没主张的人,在决定军事策略上非常倚重周瑜。而且,周瑜临终前的嘱托,更显分量。谁又能拒绝一个将死之人的拳拳举荐呢?
只要鲁肃担任东吴的最高军事长官,诸葛亮完全可以掌控整个局势。
诸葛亮随即决定亲赴东吴,为周瑜吊丧。名为吊丧,实则另有原因。赵云随身保护。
孙权果然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诸葛亮来到柴桑,令人向鲁肃通报。
鲁肃急忙出迎。
周瑜和诸葛亮整个斗智的过程鲁肃最清楚,所谓愿赌服输,他对诸葛亮也没有多大的愤恨。但周瑜的死对鲁肃的打击还是很大。
鲁肃对诸葛亮冒险而来,有不解,也有敬佩,心情极度复杂。
周瑜的部将当然对诸葛亮恨之入骨,但是看到赵云带剑相随,也就没人敢对诸葛亮下手。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他人在场,会导致责任分散,每个人都寄希望于他人去行动,而最后的结果则是没有一个人采取行动。
周瑜的这些手下为什么会如此表现呢?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1964年3月的一天,一个叫做凯瑟琳·吉诺维西的美国妇女在纽约皇后区被人刺杀。
歹徒在公开的状态下,在大街上追逐、攻击她长达35分钟。
这一事件经报道后,公众纷纷指责这38个人人心冷漠。
而吉诺维西的38名邻居从自家窗户里一直观望了整个过程,却没有一个人施救,甚至连报警电话也没打。
心理学家比布·拉汤内和约翰·达雷对此进行了研究后认为,之所以没有一个人采取行动,恰恰是因为旁观者太多了。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会伸出援手,自己也就没必要采取行动了。这就是旁观者效应。
诸葛亮在祭文中将周瑜的寿命归之于天,等于是为自己开脱。他又回顾了周瑜的丰富经历和辉煌的业绩。最后则将其定位为自己的生死知己,以表达永别的惨痛心情。
这一篇祭文辞藻华丽,言辞恳切,乃祭文中的上品。祭毕,诸葛亮更是伏地大哭,哀恸不已。
东吴诸人见此,都被深深感动。
先生不要伤心过度。
为什么诸葛亮这一番痛哭竟有如斯之威?不但可以将气死周瑜的罪责一扫而空,还赢得周瑜故旧的好感与激赏?
要破除旁观者效应,就必须有一个血性之人率先暴起。可惜周瑜的部将中却没有一个血性悍将!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
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诸葛亮将祭物献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上,颂读祭文。
流泪就等于是向他人释放出一种“我已经降低了防范水平”的信号,双方的紧张关系会因此逐渐缓和下来。
通过哭泣来显示你已经顺从于一个将对你发起攻击(或已经对你发起攻击)的人,这就有可能引发敌人对你的怜悯,或是获取其他人对你的同情心,甚至是获得他们对你的支持。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哈桑新近的研究表明,在人类进化的初始阶段,保持良好的视线是发起攻击,或对外界威胁作出反击的前提条件。
要想生存,就必须保证视线无碍。而泪水会模糊视线。
一个视线模糊的人是无法发起正确而有效的进攻,也无法作出正确而得当的防御的。
是我的大黄狗吗?怎么长胖了?
诸葛亮祭奠完毕向鲁肃告别,来到江边,却被一个人当胸揪住。
你气死了周瑜,却来吊孝,不是明摆着欺负东吴没人吗?
看我不杀了你!
这个人正是和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
哈哈,我是和诸葛兄开个玩笑。
但赤壁大胜后,周瑜满脑子想着如何与刘备分割战利品,与诸葛亮斗智,没顾上论功行赏。现在周瑜死了,庞统不知道孙权有没有可能重用自己。
他想趁诸葛亮来吊孝之际探探口风。
心理感悟:眼泪模糊的不是你的视线,而是对手的视线。
眼泪是一件神奇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