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杨太后的撤帘,政治舞台上的“后权”也告消失,其格局演变为君权与相权的对峙。理宗虽然在太后撤帘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错的政治手腕,但面对老辣的史弥远,他的算计顶多只能是小儿科而已。
理宗18岁才被史弥远带到京城,在朝中毫无根基,没有任何政治势力与威望。其得以登上帝位,全靠史弥远扶植。
理宗很清楚,要想巩固来得名不正言不顺的帝位,必须要有史弥远的支持。皇子赵竑的遭遇,更使理宗亲眼目睹了史弥远翻云覆雨的手段。
基于这种考虑,理宗也就听从了郑清之的建议,将政事完全交给史弥远处理,而他则韬光养晦,心甘情愿地过起了碌碌无为的日子。
尽管史弥远权势熏天,仍然不断有忠义之士不畏权势,上书指斥其专权擅政。理宗意识到,自己与史弥远是拴在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
已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否定史弥远就等于否定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因此他一直对史弥远优容袒护,褒宠有加。
赵武刚到达临安,其实理宗就已知道,但是现在他觉得没必要和赵武走得太近,这样不光对这个结拜兄弟不好,对他更是百害而无一利。
身在翊卫中的赵武,每次跟随三卫上朝,基本都能见到理宗的真容,可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兵而已,自然也不敢违制,上前搭话,只求理宗能够注意到他,并密诏。
可事实哪有那么简单,不身居理宗那样的高位,赵武是不会明白理宗的顾忌,再者赵武至今在政治上属于是一个刚踏进学堂的。
他的心计只是想着如何摆平朝政,早日北伐,完成统一江山之大业。可他却忘记一个字‘权’。无论是指挥军队,还是管理百官以及领导民务,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权字。
不会弄权的人,永远都只能为人下人。拿着千里迢迢送来吕良的亲笔信,赵武感悟颇多,伏在桌子上回忆着前世里的所见所闻。
从电视到书本里,虽说他并没有看过多少有适合这个时候的书籍,但领略近千年的知识那不是白得的。
从赵家庄到李家河,从鬼头山到枣阳战,赵武一点一滴的回忆着,就连中途熊铁上来喊他吃饭都没时间去搭理。
独坐房间的赵武,边想边看着吕良寄来的书信,上面字数密密麻麻,但最终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赵武学会弄权。
从军跟随曹旭,得到重用。到枣阳一战,荣升正将。其后老天眷恋,得到宁宗皇帝的赏识,被召进京城。
回去又遇孟宗政病故,得到枣阳知军一职,直到今日有幸进入了三卫之一的翊卫中。这哪一点,哪一次,不是靠着运气获得的。
就连鬼头山一战和枣阳保卫战,这些也都是凭着运气获得。要论指挥军队作战,奋勇杀敌,他自己有多少斤两,他心里是最明白不过的。
如果想要完成宏图大业,光凭着运气是不够的,再者这幸运之神也不会日日光顾于他。想到此,赵武不免仰天长叹:“看来老话说的不错‘一将功成万骨枯,’要想成就大业,就要学会不择手段,昧着良心做事。”
自此时起,赵武不再埋怨前世只是个不合格的裁缝。不再埋怨前世只知玩耍,忘记了心中志愿。不再埋怨前世为了一个女人而搞得失魂落魄。
因为从现在起,他决定,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女人,不是权力,不是金钱,而是要完成心中大志。
“前世不能完成的,那就在这里完成吧。”赵武暗忖道,从此时起,他已做好了跟史弥远为敌,跟百官为敌,哪怕是跟皇帝为敌,他也要完成这个曾经被称为崖山之后无华夏的朝代,让他得以延续。
要让后世的子孙不再承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苦,也不再有旅顺屠杀,甲午之败。虽不知道这里的努力,能不能改变历史进程。
也不知道这个志愿能不能最终得以实现,但赵武此刻却觉得再没有比这个更适合于他。要说以前只是立志,而以后则是实现。
经过一夜深悟,赵武也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工作,白日去三卫报道,参与执勤。晚上回来立即召集熊铁等人商议。
就连孟可钰,他也没让闲着。孟可钰看似文弱,却最善于心计,赵武深知这点,如不好好利用,岂不浪费。
借着现在还是一卫官时,史弥远又和百官暗争,暂时危及不到他。趁着这个空隙,赵武让孟可钰和乐玉儿前去开设一家布行。
借此可以接触到朝中官妇,而且那些新式服饰,都是由赵武亲自参与设计。并且这些新式服装,一经面世,即在临安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位于南城的隆庆布行日渐红火,因为赵武最终目的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接交京城官员。故此每件衣服,基本都是以本而卖。
既实惠,又好看,布料还不错,这京城内上至一品大员,下至贩夫走卒,只要兜里的钱富裕,也都想去‘隆庆布行’定做一件合体的衣服。
看着赵武现在整日都奔波在布行里,原本紧盯不放的史弥远一党,也渐渐放下心来。“原来这小子不是不贪钱,而是不敢借以官职贪啊。”
既然知道了他的缺点,也就找到了合适的突破口。虽史弥远极瞧不起这些武人,但对于这个能在十九岁就当一军之首,一县主管,而且还治理的井井有条。
这样怎么也算是个人才了,一直都觉得身边人才不多的史弥远,再次动了收拢之心。而且还是真心的想把收为己用。
这日,赵武又在隆庆布行工坊里的指挥着熊铁、王镛忙前忙后,就听马宝前来禀报:“少爷,刑部尚书赵汝述有事请见少爷,人已到前厅。”
“哦?”听到赵汝述三个字,赵武怔住了:“这刑部和我又不同属一个衙门,他们来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