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犹如黑漆袭过,雾状雨水蒙蒙,仿佛都是为了刚刚故去的宁宗皇帝而默哀!
当朝第一相史弥远的府中,满院都点起了灯笼,照得院子亮堂堂的。院内家丁早已整装待发,任由天空飘落丝丝雨露,他们却都是纹丝不动,双眼直盯盯的看向内宅。
“相爷,相爷,薨了,薨了。”
书房内史弥远还在欣赏着他的杰作,地上早已是厚厚的一层被揉成团的废纸。听闻家丁大叫,史弥远停下了动作,抬首注视门口。
那喊着薨了的家丁一进门,就被守候在书房内的朱福上去就是一巴掌:“怎么说话的,谁薨了?”
那家丁被这一巴掌抡得七荤八素的,但却还是笑着跪地说道:“相爷,陛下薨了。”
“确定?”
“确定,是宫内刚传出的消息。”
身上早已穿戴好朝服,此刻就差这个消息了。消息确认,史弥远忙随手把废纸扔倒一边:“走。”
史弥远刚来到前院,就听皇宫方向响起了大钟,快骑不时从门前飞过。史弥远站在门口看着飞驰而过的禁军,遂向一旁的朱福问道:“杨谷兄弟去了没?”
朱福向旁边一家丁问了下,这才回身向史弥远恭声说道:“去了,这个时候应该进宫了。”
史弥远点点头,又返身回到院内,停顿一下,方才返回后宅。不多时传令飞骑到来,史弥远这才出内宅到前院。
皇帝驾崩,飞骑传谕,京城所有城门均已有大批禁军接管。大批的禁军在飞骑遁后,也都涌出军营,出现在各条街道上。
此刻不过亥时,临安城没有宵禁的习惯,但这些禁军一上街,立即赶走所有闲杂人员,一时间鸡飞狗跳,哭天喊地。
如果有人仔细瞧上一眼,就会发现这些禁军有些不一样。他们个个都是头系白色布条,再配合上皇宫刚刚敲过的大钟就不难知道,是皇帝驾崩了。
看到一切都布置的差不多了,史弥远这才整整朝服,大喝一声:“进宫。”
与此同时,赵竑已经得知宁宗去世的消息,万分焦急地在门口张望,等人宣召他入宫。他见宫使从自家门口经过,却没有进来,过了一会,又簇拥着一个人匆匆而去,感到十分迷惑,殊不知这正是赵昀被接进宫中。
赵昀进宫以后,入拜杨皇后。而此刻杨皇后也从杨谷那里知道了京城的局势,至少在目前,她还动不了史弥远。
虽有不愿,但也只有违心一次了:“汝今为吾子矣。”既然杨皇后将赵昀视为自己的儿子,就等于承认了他是帝位的合法继承者。
赵昀见过杨皇后以后,被带到宁宗灵柩前举哀。举哀结束后,才召赵竑入宫。赵竑入宫时,随从都被拦在宫外。
史弥远带赵竑至宁宗柩前举哀,然后令亲信殿前都指挥使夏震陪同他,实际上是把赵竑监管起来。
随后召集百官朝会,听读遗诏,仍引赵竑到以前的位置。赵竑非常奇怪,问道:“今日之事,我岂当仍在此位?”
夏震骗他说:“未宣读先帝诏命以前还应该在此,宣读以后才即位。”赵竑以为有理,转头却发现烛影中已经有一个人坐在御座上。
遗诏宣布赵昀即位,百官下拜,恭贺新皇帝登基。赵竑这才恍然大悟,悲愤万分,不肯下拜。
夏震强按着赵竑的头逼他叩头,登基仪式终于完成。赵昀以一介平民,在三年的时间内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宋朝第十四代皇帝,即理宗,年号宝庆。
理宗即位时,假托遗诏,授赵竑开府仪同三司,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不久,又宣布进封赵竑为济王,赐第湖州,将赵竑赶出了京师。
史弥远的废立之举,引起朝野内外的普遍不满,湖州百姓首先发难。宝庆元年(1225)正月,湖州百姓潘壬、潘丙兄弟及其从兄潘甫密谋拥立赵竑为帝,派人与山东“忠义军”首领李全联系。
李全表面上与湖州方面约定起事日期,表示届时将进兵接应,但到了日期却并未前来。潘氏兄弟恐事情泄露,遂聚集一些太湖渔民和湖州巡卒,约数百人,于正月初九夜里,打着“忠义军”的旗号,闯入济王府,声称要拥立赵竑为帝。
赵竑闻讯,急忙躲进了水洞,但还是被找了出来。潘氏一行将赵竑带到湖州治所,硬将黄袍加在济王身上。
赵竑号泣不从,但潘壬等人以武力胁迫,赵竑无奈,只得与潘氏兄弟约定,不得伤害太后及理宗。得到允诺后,赵竑即皇帝位。
湖州知州谢周卿也率部属来恭贺新皇帝即位。这就是“湖州之变”,也称“济王之变”。宋太祖陈桥兵变两个多世纪后,他的后代再次上演了一次“黄袍加身”的闹剧,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到了天明,赵竑才发现拥立自己的并非什么“忠义军”,只是一些渔民和巡卒,人数尚不足百。赵竑知道这些人乃乌合之众,难以成事,便派人赴临安告发,并亲率州兵讨伐。
朝廷派来的军队抵达时,叛乱已被平定。潘甫、潘丙被杀,潘壬逃跑以后,也被抓获,押到临安处死。“黄袍加身”的闹剧就此草草收场。
湖州之变给理宗和史弥远带来极大震动,只要赵竑活着,就是皇位的巨大威胁,若不彻底解决,必将后患无穷。
赵竑本来无病,史弥远却派余天锡以给赵竑治病为名来到湖州,逼赵竑自杀,并杀害了赵竑年幼的儿子。
随后朝廷以赵竑病重不治布告天下,原本的皇位继承人就这样含冤而死。赵竑死后,理宗和史弥远为掩人耳目,也为了平息朝野内外的非议,辍朝表示哀悼,又追赠赵竑为少师。不久,理宗就在史弥远的建议下收回成命,追贬赵竑为巴陵县公,将他打成朝廷的罪人。
湖州之变,赵竑被人胁迫,并非事先预谋,后来还亲率州兵,讨平了叛乱,但仍然含冤而死。他的悲惨遭遇,引起举国上下的广泛同情。朝廷对湖州之变的处理结果,又激起正直之人的义愤。
名臣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邓若水等人纷纷上书,为济王鸣不平,指责理宗处理此事不当。
理宗却说:“朕待济王亦至矣。”意思是对赵竑已经仁至义尽了,进而压制各界的抗议,那些为赵竑鸣冤叫屈者纷纷被贬离朝,一时“朝臣泛论,一语及此,摇头吐舌,指为深讳”。
可是终南宋之世,为赵竑鸣冤的声音始终没有停止,每当遇到灾异、战事,就会有朝臣旧事重提,将天灾人祸与赵竑的冤狱联系起来。
直到恭帝时,谢太后主持朝政,在臣僚建议下恢复了赵竑名号,选宗子为其继承香火,这一公案才告一段落。
虽然赵竑是被冤致死,但平心而论,他在湖州之变中还是有责任的。尽管是受了胁迫,但他毕竟在“叛贼”的拥立下登上了皇位,率兵讨叛也是在发现拥立者不足成事以后。
凭这两条,理宗就有理由将他治罪。当然,赵竑虽有罪,却罪不致死,采取这样一种形式将赵竑处死,未免阴狠,也可看出理宗和史弥远为了保住费尽心机得到的地位而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是后话,就此打住。理宗赵昀使用第一个年号较短,后面咱就以理宗代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