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德文为hermeneutik,英文为hermeneutics)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问。西方阐释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信使神赫尔墨斯(Hermes),赫尔墨斯的职责是通过解释而向凡间的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故而在西方历史上,早就存在专事注疏文献,诠释经典的“赫尔墨斯之学”。有关阐释学的系统理论,是由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来的,由狄尔泰进一步完善。至20世纪,在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阐释学在德国得以进一步发展,其集大成者是伽达默尔。伽达默尔在其1960年出版的名著《真理与方法》中,深入探究了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人类在有限的历史性存在和世界经验中,产生理解活动的规律;以及历史流传物需经由理解者参与解读才能获得存在的真相。此后,阐释学在欧美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至七八十年代,相关研究达到高潮。
伽达默尔在自己的阐释学中,将作为阐释对象的一切文本都归属于文学文本,因此,其阐释学的核心理论也是他文艺观的一部分。正是在伽达默尔的影响下,原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中青年学者姚斯、伊瑟尔等人创立了以文学接受史、读者阅读反应为研究对象的接受美学学派。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以及将文学史研究聚焦于文学接受史研究的见解,伊瑟尔致力于探讨文本内部结构引起的读者阅读反应,以及对文本“召唤结构”和“隐含读者”等方面的现象学分析,都受到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深刻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论的大背景来看,康斯坦茨学派的阅读接受理论研究是当时更为宽泛的读者反应批评中最为突出的代表。“读者反应批评”泛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批关注读者研究的批评理论;通常也特指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因为它是与接受美学相汇合而成的一股最富活力的潮流。在美国本土文论界,读者反应批评的研究者很多,其中,斯坦利·费什以其观点鲜明、理论系统而最有代表性。他的“意义即事件”、“解释团体”等理论,对传统的新批评理论极具批判力,影响很大。
总之,当代阐释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对消解长期统治文学批评的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促进了文学理论研究范式从以作者、文本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变,并以其消解中心和传统权威的思想力量,成为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中的一抹亮色。同时,阐释学和阅读接受理论对读者的推崇,也为意义解读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以及误读的泛滥打开了方便之门,并引发了文本解读限度与意义合法性的论争。阐释学和阅读接受理论的这方面缺陷,在我们的理论学习和文本解读实践中,也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