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先给孩子解释的机会、申辩的权利,这样才会了解事情真相,不会冤枉孩子;父母做决定的时候,也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前天下午,小然放学后,没有像平时那样准时到家。我和爱人都很焦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到了晚上八点钟,小然才急匆匆地进了家门。爱人看见女儿,走上前批评她说:“放学后不回家,到哪里去玩了?不知道现在学习时间多紧吗?再说了,你怎么也不体谅一下我和你妈的感受,这么晚回来,我们能不担心吗?”
“爸爸,你别生气,我……”
“你别解释了,回来晚了还找那么多理由,以后若是再这样,就对你不客气了!”
女儿听完爸爸这一通批评,想申辩又被爸爸挡了回来,于是转头对我说:“妈妈,你看爸爸,不知道事实情况,就指责我。”说完,眼圈都红了。
其实,我与小然的爸爸一样,也认为女儿是贪玩才回家晚的,不过看小然委屈的样子,又想到上次错怪孩子的事情,于是,我尽量柔声对她说:“小然,妈妈认真听着,你把回家晚的真相说出来。”
“今天下午,老师给我们补了一节课,才回家晚了,我没有玩。”
听了这话,我感到很意外,爱人更是吃了一惊。他后悔没有搞明白事情真相,冤枉了孩子,就走上前跟女儿道歉:“好女儿,爸爸批评错了,原谅爸爸吧!”
小然故意背着身,装做不理睬爸爸的样子,却面朝着我偷偷地乐。我明白,女儿因为刚才无故蒙冤的不快,在说出事实真相后,已经烟消云散。
许多时候,父母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只看表面,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贪玩或者做了别的错事,随之就对孩子进行一番劈头盖脸的批评;同时,因为在气头上,还不容孩子申辩,结果很可能就会冤枉孩子。
这样,孩子有冤屈无处说,心里难过的同时,也会对父母失去信任,使亲子关系逐渐疏远,不利于今后对孩子的教育。
其实,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不仅要先听孩子说出事实的真相,而且做决定之时,也应该听孩子说说心里话,慎重地决定。否则,就有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怨恨的种子。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妈妈新给我买了一条裤子,我正高兴地试穿着,弟弟看见了,一把夺过去,就往自己身上穿。
“这是你姐的裤子,上周不是给你买了一条吗?拿过来给你姐穿。”妈妈说。
“让我姐穿上周买的那条裤子吧!”弟弟说着,很快就把裤子穿到了身上,转动着身子让妈妈看。我和弟弟差不多高,他穿上还挺合适。
妈妈见弟弟不把裤子脱下来,只好对我说:“你是姐姐,就让弟弟穿新裤子吧!”
我正要说话,妈妈拦住我的话说:“别说了,以后妈妈给你再买一条。”
见妈妈已经决定,我欲言又止,但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到新裤子穿在弟弟身上,我的泪水无声地涌出,埋怨妈妈不公,痛恨弟弟夺走了我的裤子。不过,我还是控制住了情绪,决定忍气吞声。
可是,弟弟得了便宜,还不知道收敛,故意在我面前显摆。有次,他穿着新裤子,在我面前来回走动,还不时地摆出各种姿势。
我再也忍不住了,下决心报复弟弟。晚上,趁他把裤子脱下睡觉的时候,我用剪刀迅速地把裤子剪了一个口子。
第二天,弟弟穿衣服时,发现裤子破了个洞,一下子就想到是我干的,向妈妈告我的状。为此,妈妈把我痛打了一顿。当时我一声没吭,可心里一点都不服气。
现在想起这件事,我心里还在隐隐作痛。
父母做什么决定,不问孩子的想法,不听他的意见,擅自做主,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孩子表面上听从了,但实际上他心里并不服气,感到委屈,甚至产生怨恨心理。
父母在孩子情绪抵触之时,要用温言安慰,多听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拒绝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父母让孩子解释,给他申辩的权利,孩子有可能会利用它来推卸自己身上的责任。所以,这一点父母也需要注意把握分寸。
有一次,我去市场买了几个花碗,因为那里离妹妹家近,我就顺路去了她家,把碗放在桌子上,到隔壁屋找妹妹说话。
大概过了两分钟,就听到“啪啦”一声,我们急忙走出去,只见小刚站在桌子旁,看着地上的碎片发呆。
“是你把碗打破了吧?”妹妹问。
“不是我!”小刚答。
“客厅里就你一个人,不是你是谁呢?”妹妹继续问。
小刚看看四周,意识到自己这个借口明显有漏洞,于是低着头小声说:“我看见碗上面的花好看,就拿起一个翻看,碗自己就掉在了地上。”
小刚的话把我们大家都逗乐了。他看到这个情景,也“呵呵”笑了起来,妹妹也不再追问儿子打碎碗的事情。
此时的我,对妹妹这种做法却隐隐有种不安。
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先给孩子解释的机会、申辩的权利,这样你才会了解事情真相,不会冤枉孩子;当你做决定的时候,也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才能做出一个最佳的决定。
不过,你给孩子申辩权利的同时,还需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孩子把它当做推卸责任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