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情绪,会使父母无法理性客观地去教育孩子,这不仅会伤害孩子,也会伤害亲子关系,影响教育的效果。
小然小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天下午,因为已在家待了大半天,我觉得有点闷,就对小然说:“小然,妈妈带你出去玩一会儿吧。”
小然高兴地答应了,急忙准备穿衣戴帽,张罗着下楼。
帮小然穿戴好衣帽,我也穿上外套、换上鞋子。这当儿,小然顺手拿起了沙发上的毛绒小熊,这是她最喜爱的玩具之一。
正是三九天,我怕小然拿个玩具会冻手,就对她说:“小然,外面太冷了,拿这个会冻着手的,把它放下吧。”
哪知,小然不愿意,抓住小熊不放。
我坚持要她把玩具放下,她坚决不肯放下。就这样,我们俩各不相让,矛盾越来越激化。
那段时间,我的情绪不太稳定,所以小然的举动让我火冒三丈,我冲着她嚷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放下!”
说着,我就去夺她手里的小熊,而她始终不肯撒手。
“外面这么冷,你拿这个干什么?把手冻坏了怎么办?手冻坏了怎么写字啊?”我愤怒了,声音提高了八度,把心里的火都撒向了她。
小然大概被我的表情吓坏了,哇哇大哭起来。
听到她的哭声,我更加烦躁,厉声呵斥她:“闭嘴!哭什么哭?怎么这么没出息?”
小然突然止住了哭,睁着惊恐的泪眼看我,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一动不敢动。
而我的情绪也坏到极点,不想出去了,索性脱了外套,气鼓鼓地坐了下来。
接下来很长时间,小然都无法放开身心地去做事,只是跑到房间里,安安静静地、呆呆地摆弄着一只塑料球,不时地还抽泣着。无论我怎样安慰她、逗她,她都无法释怀。
到了晚上,等我情绪平静下来,回想下午与女儿的冲突,很内疚自己的行为。
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为什么我当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要在那种情绪下管教小然?
我意识到,父母在盛怒的时候教育孩子,真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我不仅伤害了女儿,自己的心情也越来越坏,还使女儿与我产生了隔阂,增加了女儿对我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盛怒时的管教,只会让局面更加糟糕。
研究表明,人在盛怒的时候,其是非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下降,不能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容易出现过激的言行,因此难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愤怒的情绪对父母也有这样的消极影响。它使父母无法以理性客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不仅会伤害孩子,伤害亲子关系,更会影响教育的效果。
所以,在盛怒的时候,父母不要去管教孩子。
意识到盛怒时教育孩子的不利后果,在以后教育小然的过程中,我就努力克制自己。每次遇到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就去干别的事情,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努力平静自己的情绪。
一次,4岁的小然喝牛奶的时候,喝了一半不想喝了,就拿着牛奶罐跑到垃圾桶旁,把罐倾斜过来,将牛奶一点一点地往垃圾桶里倒。
当时我正在看电视,发现小然的行为,我马上制止了她。小然冲着我笑,停止了倒牛奶,我就继续看电视。
不一会儿,我用眼角的余光发现,小然又在往垃圾桶里倒牛奶,我又一次制止了她。这样反反复复三四次,每次当我转头看电视的时候,小然就会偷偷地倒牛奶。
最后一次,我有些火了,准备训斥小然,可马上想到:教育孩子不能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愤怒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
于是,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站起身走到小然身边,夺过她手中的牛奶罐,放在她够不到的壁橱上。接着,我关了电视去洗衣服,始终没说话。
洗完衣服,我觉得情绪平静了一些。
返回客厅,发现小然在安静地翻看图画书。于是,我走上前,很认真地对她说:“小然,刚才你把牛奶倒掉,妈妈很生气,因为那是浪费的行为。以后小然不会这么做了,是吗?”
小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我,然后对我说:“妈妈,我错了,我不倒牛奶了。”
我冲她笑了笑,平静地说:“妈妈知道小然是个好孩子。”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这可能会让父母感到愤怒。
父母在盛怒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处理好自己的愤怒情绪。
这时,父母可暂时离开现场,做别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去打扫卫生、给朋友打电话、听音乐等,等自己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再跟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