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同志一反常态地嚷了起来,“没错,昨晚我爱人打长途电话来,说吃不惯南方的饭菜,身上过敏。”
从此,他们不得不对张延生的“望手诊断”刮目相看。而张延生最拿手的绝招是遥感诊断。
所谓遥感诊断,就是只要说出一个人的名字,或者这个人给张延生打个电话,或者给他写个字,总之,只要张延生能够得到他的一点信息,就能说出他的身体情况。
作者于是说了一个女同志的名字。张延生眯起眼,两臂轻松地展开,像往回拢着什么,半响,他睁开眼,自言自语地说:“她很紧张,她肚子里有个小生命。”
“妊娠两个月,因为反应太厉害,昨天请假回了娘家”。作者只得承认。
接着,作者又说了一个名字。张延生边捕捉着什么边说:“他右边不大好,左边也不大好,心脏跳得很慢,…给我的感觉是在躺着。”作者心悦诚服地说:“真是这样,他是截瘫。”
一个颇为女儿前途担心的母亲,听说张延生的独特本领,居然带着女儿找上了门。张延生看了看她女儿的手,说:“预卜未来,我还不行,但我可以从这手上说过去的事情。你女儿16岁那年有一场大劫,但她躲过去了。”母亲的脸一时煞白,嘴唇抖了半天才说:“我今儿碰上神仙了。她16岁那年掉进了松花江,从那儿掉下去的没一个上来。可鬼使神差,她居然被人救上来了,抢救了很久才活过来。”张延生转向眼泪汪汪的女儿说:“你别为前途担心,你会干得不错,因为你的生命力特别强。这跟你那次大难不死有关”。
此外,张延生还能根据人体发出的生物场,作出超人的判断。某大学里有一位干部得了绝症,且已到了晚期。有人请张延生去看。他看后回来对亲朋透露,此人气数已尽,服什么药都没有用了。并且预言,立冬前18日,他必死无疑。果然,两个多月后的那一天,那位干部病情急剧恶化,抢救无效,当天夜里就去世了。听过张延生预言的人无不张口结舌。
为什么人类会有超感觉能力呢?东京大学的中冈敏谷教授认为,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具有不可思议的超感觉能力。低等动物蜜蜂能感觉到4英里外花丛的存在,响尾蛇在夜间能看到红外线。在较高等的哺乳动物中,蝙蝠能发出超声波探测障碍物,狗能听到超音速的哨声等等。从理论上讲,人类是高等动物之灵,起码哺乳动物的超感觉能力人类都应具备,也应该有类似的构造。
意大利罗马的精神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对超感觉的问题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的头部有个松果腺,那是一个很奇怪的器官。在史前时代,古生物的松果腺就像位于头顶的第3只眼,称为松果体,可以感知外界信息。比如被称为活化石的鳄蜥,在它年幼时,松果体是露出来的,到渐渐长成后才长出皮肤遮盖住。据研究,鳄蜥的松果体能够“看”到外界的东西。人类的松果体,也赋予人类以非凡的超感觉能力。
人的死亡心理
当死神降临的时候,临死者心里在想什么呢?死亡者与死亡者心理有何不同?这类带有神秘色彩的问题,在死亡医学上被归纳为濒死体验和临终心理两个方面。前者指面临突然发生的,危及生存的境遇时短时间的主观体验,后者指逐渐走向死亡的、较长时间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研究领域已引起医学、心理学、行为学及社会学专家们的极大重视。
近年来,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死而复生”者受到专家们的濒死感受研究,如登山跌下后侥幸脱险,飞机失事幸存者等等。专家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地域、种族、文化教养、宗教信仰不同,但濒死体验都不外乎下面几种:
异常平静和宽慰。约64~77%的人有这种感受。这种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适应力。面临死之威胁,任何激奋、惊恐和悲痛都会迅速剥夺体内能量贮备,加速死之到来。而平静、松驰及愉快的幻想有利于个体保存和防卫。
意识逸出躯体。53~75%的人,自我意识似乎游离于躯体之外,在远处窥视着躯体,或以某种系带之类与躯体相连。这种躯体外的自身形象有时具有呼吸、脉搏等生命的特征,也可返回躯体。这种幻觉的意义在于:试图从感觉上否认身处绝境,象征性地逃避躯体痛苦。这种体验并非濒死时特有,一般人在浅睡眠、刚觉醒以及患某些疾病时也可出现。
通过隧道。32%的人感到躯体在黑暗中晃晃悠悠地通过一个深邃的隧道,并觉得自身被牵拉或挤压,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隧道尽头隐约闪烁着一丝光明。据认为,这是诞生记忆的复苏。即出生时自身通过母亲产道而被推到人间的经历的回忆。
与亲人或熟人团聚。这些亲人可以是活着的,也可以是已去世的。他们的形象高大并伴有绚丽的光辉或光环。这种幻觉性满足,有助于改变因沮丧而坐以待毙的消极情绪。约50%的人有此种体验。
人生全景式的或回顾。22~27%的人脑际里一幕幕快速掠过既往的经历,类似电影的蒙太奇,内容多为令人愉快的重大事件。这种过去的重视可提供一种无始无终之感。是对恐惧和死亡的退避反应。
除了以上主要濒死体验以外,一些人有过时间停止、与宇宙合而为一、被外力控制感,思维异常敏锐清晰感,突然醒悟、与世隔绝感,被审判感,耀眼光亮感等等。为了更方便地检查这些复杂的心理感受,1983年,濒死研究专家盖松制定出第一个濒死体验测量表,包括认知,情感,超常,超然4个方面16个项目。现已得经到国际濒死现象研究协会的认可,成为一种研究工具。
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不久将会死掉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缓慢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人卡伯勃首先开创了称为“垂危和死之动力学”这一新领域。研究认为,临终心理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怀疑和否定期。“不,我不会死的!”这是此时期病人的心底呼喊。病人表现为怀疑医生,四处奔走,以求确诊。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对死的忧痛,为自己和别人提供心理准备和适应时间。
忿恨期。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时,便忿忿不平:“为什么偏偏我要死?”看见别人健康愉快地生活,病人本能地产生了羡慕、妒忌以至仇恨的复杂心理,表现出烦躁不安、无端生气甚至攻击和敌意行为。此时,应耐心帮助病人疏导其情绪。
自责期。病人开始承认死亡的来临,并估算剩余时间。情绪反复,喜怒无常。回顾往事,检点自己的愿望和责任,希望延长生命,看到儿子完婚,女儿出嫁,孙子诞生。总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责怪或追悔早年的错误。
抑郁期。病人的感觉反应迟钝,抑郁寡言,长吁短叹,浑浑噩噩,对任何事物麻木不仁。这时若极力劝病人高兴或振作起来,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导致精神病样发作。
绝望期。病人静静地等待死亡降临,惧怕孤独但又不愿热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欣快感。多数入不愿在异乡或医院里渡过这个时期,希望回到家中与亲人厮守在一起。
研究濒死体验和临终心理,不但能深化人类对这一自然之谜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对濒死和垂危者进行救生、安抚和医护,帮助他们摆脱危境,战胜死亡,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国外在这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例如,利用濒死体验增强企图自杀者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和留恋,摆脱自责、内疚、厌世及轻生念头;根据临终心理的不同阶段,制定心理治疗和护理方案,使病人在平和、安逸的心境中走完人生之旅,等等。
目前,国外科学界已普遍承认濒死经验的存在,但在解释这类奇特、微妙的现象时,存在多种说法。最普遍的是心理学的解释。他们认为,濒死经验是人脑在逃避死亡所带来的痛苦时,由“自我防御机制”引发出来的幻觉。但是,为什么意外死亡者的濒死经验也同样是这些呢?心理学的解释显然不够严密。第二种说法从药理上解释。麻醉药与迷幻药等药品给人体带来的反映与这种濒死经验相似。但是,多数濒死者并非是吸毒者。所以,产生了第三种神经学的解释。当人遇到极端危险时会在神经上产生类似的体会。濒死经验与体验者的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