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启示
小时候常有人问你,人体是从哪儿来的,你一定会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是母亲生下来的,或者说,是爸爸妈妈生了我。不错,就每一个人的个体说,每个人都来自自己的父母。但是,在这里,我们是在问作为人类这个整体,是怎样出现在地球上的。
对这个问题,有过长期的争论,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如有的说是上帝创造的。基督教的《圣经》就写道,上帝用泥土造成一个男人,名叫亚当,然后从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用它做成一个女人,名叫夏娃。他们俩住在天堂的伊甸园里。后来,他们吃了不该吃的“禁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他们才来到地球,人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我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说在远古时期,女娲用泥土捏成人的形状,使它变成人类,一代代繁殖。
这些传说,都不可信,无法证实。
科学的发达,使人类的由来得到可信的结论。19世纪中叶,英国人达尔文通过自己的研究,并总结了他以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进化论”。这个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物是在长期的适应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凡是能适应环境的,就能存活下来;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存活不下来。比如,早期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般是靠鳃来吸收水中的氧气的,靠鳍来游动。如果没有这些本领,这些生物就不能存活下来而死亡。
进化论认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了身体的结构,使它更好地适应环境,结构愈来愈复杂,愈进化愈高级。
最早在地球上的生命,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此后,它不断进化,由单细胞变成多细胞,渐渐变成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以后进一步发展成脊椎动物,最早是鱼类,以后进化成两栖类、爬虫类,开始到陆地生活。由爬虫类又到鸟类,最后是哺乳类。低等的哺乳类最后进化成高级的人类。
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进化,有什么证据吗?有的,不仅有,而且有许多,这里只说几件。低等哺乳动物、鸟类在发脾气时,羽毛、体毛会竖立起来,你可以认真观察猫、狗发脾气,还有公鸡相斗时,就能看到这种情况。人体虽然没有长的体毛,但头发就比较长,古书上说人暴怒时,会“怒发冲冠”;人在冬天突然受冷风刺激,会起“鸡皮疙瘩”,这些都与低等动物的竖毛一样。
有的人胸部有不止两个乳头,而是两排乳头。这种多乳头的现象与低等哺乳动物像猫狗那样,它们不都是两排乳头吗?
另外,有的人身上长出长毛,这就是“毛孩”,还有的人长出“尾巴”,有时长达两尺;美国一个女公民,一胎生下七个兄弟姐妹……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从低等动物逐渐进化而来的证据。
还有一个更加有力的证据,说明人类是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这就是人体胚胎的发育过程。
胚胎的发育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母亲生下来的。但究竟每一个个体的人,是怎样在母体内发育起来的呢?
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比如有一种假设认为,人体早就在母亲的卵子中形成,开始时很小,看不到。一旦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结合了,这个小人体就一天一天变大,直到发育到10个月的时间,就发育成熟,诞生下来。
另外一种学说认为那个小人是在父亲的精子里,而不是在母亲的卵子里。
因为最早的胚胎很小,肉眼看不见,所以谁也说不准哪种说法是对的。后来,人们从鸡蛋里的鸡胚看到,鸡胚并不从一开始就是小鸡,而是一点点变化,最后才变成小鸡的。
这个观察是对的,前面那种叫“预成论”的学说是错的。动物的胚胎从最简单的一个卵细胞开始,在受精后,开始分裂,由一个细胞变成两个、四个、八个、十六个……一直到数不清的细胞,这些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又在整个胚胎中间出现空腔,并且整个变形,细胞分成许多细胞团,它们有的变成神经系统,有的变成内脏。其他各种组织和器官,也都逐步发育起来,不同的器官又组成不同的系统。这个学说叫“渐成论”。经过现代科学方法的验证,渐成论是科学的,正确的。
从上面说的变化过程看,人体的胚胎正好又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即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中生物,经过有空腔的时期、鱼期、哺乳动物期,最后才变成人。
从胚胎的发育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论是鱼类、龟类(爬行动物)、兔(哺乳动物),或是人,从一开始,是极为相像的,以后慢慢演化,才逐渐变成不同的动物。
人体在由单细胞卵子,一直到由母体分娩出来,独立生活,大约需要九个多月,所以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就是这个意思。
身体的构造
胚胎最早是由一个单细胞——卵子发育起来的。到了分娩时,人体已经是由万亿计的细胞构成了。这些细胞分成不同的种类,组成不同的组织,再由各种组织组成不同的器官,而不同的器官则组成不同的系统。这些不同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不仅构造和形态不一样,它们的功能也完全不同。
在这里,我们先介绍细胞的构造。
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构造单位。最小的细胞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大一些的细胞像卵子,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到了。但不论细胞大小怎样,形状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有相同的基本构造。我们可以用一个典型的模式来加以表示。
我们可以把细胞比喻成一个饺子,最外边是一层极薄的细胞膜,就像饺子皮;饺子馅就是一团比较致密的东西,叫细胞核。在核和膜之间,则是一些稀一点的胶状物,叫做细胞质。
细胞膜很薄,一般只有75埃的厚度(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0埃),换句话说,在一个针尖大的地方,即大约100微米(0.1毫米)的地方,可以容纳下13000多层的细胞膜。这层膜并不是简单地把内容物包裹起来就完了。它有十分重要的结构。我们身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以及在生理活动中产生的废物,都是在细胞内出现的,它们必须透过这层膜与细胞外的环境进行交换,所以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细胞质则是储存营养物质的地方,细胞至关重要的生命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细胞核是一种比较致密的结构,它的表面又有一层核膜,以与细胞质分开,核膜内含有核仁和核质,这些东西与人体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每一个人看上去很像自己的父母,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都是由父亲的精细胞和母亲的卵细胞中的细胞核物质,两者互相结合,并逐渐演化而成的。
人体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血液中有不同形状的血细胞,如红血细胞像一个个烧饼,中间薄一些,周围边缘则厚一些。还有一种白血细胞,它们比红细胞大,外形看上去像杨梅,圆球形。肌肉的细胞则像织布时用的梭子,中间粗,两头尖。至于神经细胞,则外形像星星,向四周放射出条状的构造。又比如皮肤表面、口腔黏膜的表面,都是由好几层细胞构成的,细胞形状有方形的、柱形的,有的则是不规则的。
细胞的形态
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的器官,再由不同器官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系统。比如,胃的最里面一层是黏膜层,下面就是肌肉细胞组成的肌肉层,不同的层次又由结缔组织把它们粘合在一起。胃只是一个器官,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器官,还有其他器官如食管、小肠、大肠,再加上肝脏等等,就构成整个消化系统。
就宏观看,人体可大略分成头部、躯干部和四肢。头与躯干由颈部联在一起。
头部有眼、耳、鼻、口腔。最上方是由一些扁骨构成的头颅,里面装着脑髓,那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颈部有喉头,气管和食管都从这里通过,进入躯干。躯干分为上半截的胸和下半截的腹,这里有心、肺、肝、肠等重要器官。附着在躯干上的是上肢和下肢。这些不同器官互相配合,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人体小天地
我们的祖先认识人体,首先是肉眼能见到的那些结构,像头部、四肢、躯干、颈部;进一步还看到五官、内脏、肌肉,甚至血管、神经等等。
人体毕竟是有生命的,每天都要进行生命活动,包括吃饭、走路、干活,一直到思维。这些生命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呢?
限于古代的科学水平还比较低,很难直接观察到这些生命活动的实际情况,比如心脏是怎样跳动的。生命是怎样维持的,人体每天是怎样生活的,有什么生理方面的变化等等。
古人除了千方百计观察一些生理活动,像血液从伤口流出、气从鼻子吸入呼出等等气血的活动以外,还借助古代的一些哲学思想来思考和推理,以说明生命活动的过程。
古人认为,人生活在天地间,必然与自然界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睡觉,白天要活动;天冷要加衣、少外出,天热则多在户外活动,要减衣等等。
古人有一种思想,叫做“同类相应”,意思是指同性质的事物,都有互相追随的趋势。人生活在自然界,为了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也要跟着发生一些变化,这个道理正如“同类相应”一样,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天人相应”。在这里,“天”是指自然界,“人”是指人体。
“天人相应”的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在人体上也有所反映。比如说,自然界有四季变化,春季天气温暖,树木开始发芽,青草萌发,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夏天炎热,万物繁衍茂盛;秋季凉爽,植物开始结果实;冬季严寒,天寒地冻,万物收藏。人体内部也与四季一样,在四季里经历了从冬季深居简出、气血流动缓慢,一直到盛夏气血旺盛;再由夏季逐渐转入蛰伏室内,气血又逐渐减慢循环。在一天里,白天有太阳,气温高,万物都出来活动,人体也是气血流通旺盛;到晚上气温变低,一切生物活动暂停,人体的气血也流动缓慢,并进入睡眠状态。
古人甚至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在人体内找到相应的对应部分,如天有日月,人有两眼,天是圆的,人头顶也是圆的;地是方的,人的双足也是方的;一年有365天,人体也有365个大小骨节等等。
其实,这些对应的部分,有的是巧合,有的则有些牵强附会。但是,古人从“天人相应”的道理领悟到,人体一定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身体,以适应自然界的种种变化,才能保持健康,这种思想却是十分积极和正确的。
第2章大脑探秘人体司令部科学家认为,在宇宙万物之中,脑的秘密最难了解,迄今对它知之甚少。因此,探索大脑就成了无数专家、学者毕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探求,我们已经明确: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指挥全身活动的“最高司令部”。
我们的脑子,被许多块颅骨组成的结实的“盒子”保护着。这“盒子”,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脑壳”。
打开“盒子”,可以看到脑子被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一层又一层地包着。揭开这三层脑膜,那十分柔嫩的、表面好像核桃仁般全是皱褶的脑子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脑子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脑等部分,各部分有精细而复杂的功能,其中以大脑的功能最为重要。
脑子管看、管听、管嗅,与全身痛痒相关。我们的一切生理活动,从心脏跳动、消化液分泌到复杂的思维和劳动,都由脑指挥。
由脑发出的12对神经,从不同部分分布出去,与由脊髓发出的31对神经一起,同人体的内脏器官及负责各种感觉的“专业细胞”发生联系,也同可产生动作的肌肉发生联系,它们都在脑的统一指挥下接受体内体外的情报,传达和执行脑的命令。
人体器官众多,机能复杂,因为有了脑的指挥,一切活动便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要不,你的眼睛盯着美味食物,嘴里也垂涎三尺,但手就是不肯举起筷子,那怎么行呢?
所以,人类乃至所有较高级的动物,都必须有一副健全的脑子。
精密的网络
人有神经系统,除了脑神经外,还包括脊髓和周围神经。
人的身体是个统一的整体。脑的指挥功能,是离不开眼、耳、鼻、舌、身和整个神经系统配合的。
人的全身的神经像树枝那样密布于各个角落,所有神经又像电话线那样都通向“司令部”。据统计,要是把一个人所有极细小的神经纤维都连成一线,可以环绕地球赤道50圈哩。
神经好比“电话线”,它通常也像电话线那样,由里层的“铜丝”和外面包着的“皮套”两部分组成。“铜丝”叫做神经细胞的突起,“皮套”叫做髓鞘。体内的神经网络虽然极其复杂,但传导信息时却不会相互发生干扰,因为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有绝缘性。
当信息沿着“铜丝”传送时,“皮套”有保证信息直通、防止“横走”的作用。
神经传递信息的速度并不一样。医学家说,纤维越粗的神经,传递的速度越快;有髓鞘的神经比没有髓鞘的也要快得多。
神经传递的速度究竟有多少?
据测定,传导最快的坐骨神经每秒钟“行走”的速度是120米;细而无髓鞘的某些传导痛觉的神经,其传导速度每秒却只有0.5~2厘米。尽管传导的速度悬殊,但在“滴答”一声中,人体任何部位的刺激和感觉,都能够立即传到“司令部”去。
神经传导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传导的速度就相对减慢;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就会“停止”传导,这正是冷冻麻醉的原理。
若神经纤维受到损伤或被切断,或因麻醉,亦即它的生理机能完整性遭破坏时,其传导也会发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