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分独体、合体两种结构。一提起汉字结构,总离不开“六书”之说。所谓“六书”,就是前人分析汉字结构所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清代以后,一般人解释“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说法:“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前四种为造字之法,而“转注”与“假借”不能产生新字,是用字之法,和汉字的结构不发生联系。
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为整体结构。如:日、月、山、水、木、本、上、下等。“州”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三条曲线,表示波涛汹涌的流水,中间的小圆圈或小黑点,表示水中的一块陆地。《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的“州”字,就指雎鸠在河中栖息繁衍之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上”“下”这两个字都属于纯符号指事字,在甲骨文中都先画一横线,再在线上或线下加一点儿,横线以上的“点儿”就表示这是上面,横线以下的“点儿”就表示这是下面。还有在象形基础上再加指事符号的指事字,如“甘”字,在甲骨文里就写成口中加一点,表示在舌尖上感到甜味的地方。
合体字的构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比较复杂、抽象的概念,这就是会意字。例如“休”字,取“人依树而息”之意;“尖”字,上“小”下“大”为“尖”。另一类合体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这就是形声字。例如,用“与建筑物或居处有关”的“广”做形旁,可组成:庵、庭、庙、库、庐、府、庄、庇、座等意义相关,属于同一类事物的字;用“力”做声旁,可组成“荔、历、坜、苈、呖、枥、雳”等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字。
了解汉字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的音、形、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