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增广贤文》
谦让,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艺术和处世之道。
谦让,其实是一种心平气和的谦卑与互让,是一种心明眼亮的谦虚与互惠,是一种心安理得的谦敬与互存。谦让是一种美德,不与人争,不居功,不以己为大,不以人为小。实际上这种谦让的背后,也是一种获得。人们让出的是利益、是功劳,但得到是尊重、是自身修养的提高,其实个人并不会失去什么。让出了一片空间,既给了别人,也给了自己,这样大家都轻松快乐。
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甄宇的在朝官吏,时任太学博士。他为人忠厚,遇事谦让。有一次,皇上把一群外番进贡的活羊赐给了在朝的官吏,要他们每人得一只。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羊时,负责分羊的大臣犯了难,不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满意。正当他束手无策时,甄宇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这批羊很好分。”说完,他就牵了一只瘦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众大臣见了,也都纷纷仿效,不加挑剔地牵了一头羊就走,摆在大臣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后来,这事传到了光武帝耳中,甄宇因此得了“瘦羊博士”的美誉。既得到了众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
一个人谦虚与礼让,还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欧阳修与尚书宋祁修《唐书》时,朝廷让欧阳修定稿,还特别提醒欧阳修要详看宋祁所修的《列传》,能删则删,能改则改。但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见多识广,字里行间一定有他独特的见地,所以一个字也没改。书完成之后,在署名的问题上,御史建议只署欧阳修一个人的名字,因为“旧例修书,只列局内官高者一人姓名”,但欧阳修还是在《列传》上写上了宋祁的姓名。搞得宋祁有点“受宠若惊”,说:“自古文人不相让,而好相陵,此事前所未闻也!”
矛盾当前,如果当事人都能表示谦让,任何问题都能圆满解决。
在安徽桐城县,有一条很普通的巷子,名曰“六尺巷”。据《桐城县志》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余后,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防,万里长城今犹在,至今不见秦始皇。家人见诗,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
张文端公何许人也,乃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当地人称老宰相,其子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据说他的府邸占据当年桐城县城的1/5,而邻人吴氏未见片纸有载,可见是一介百姓。他们两家“宅基地纠纷”,是吴氏“越用”在先,是非曲直也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的事情,而张文端公豁达大度,批书曰“让他三尺又何防”,结果是平息了事态,密切了官民关系,就有了这条被世人称颂的“六尺巷”。
那些优秀的政治家和领导者,其实都是忍让妥协、大局为重的高手。曾国藩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在清朝,提督是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在围剿太平军的时候,湖南提督鲍起豹因练军无方,所以湖南的绿营军都交由曾国藩来训练。曾国藩对兵士的操练十分严格,这让习惯于养尊处优的绿营兵大为不满。鲍起豹更是借机挑衅曾国藩,并公然向士兵说:“大热天还要出操,不是跟大家过不去吗?”
有了鲍起豹的带头与挑拨,绿营兵更加有恃无恐,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街头也经常遭到绿营兵的公然侮辱和拳打脚踢。有一次,绿营兵甚至包围曾国藩的官邸扬言要杀掉他。这时,曾国藩的下属实在看不过去,就建议曾国藩向朝廷参奏鲍起豹,曾国藩却回答:“做臣子的不能为国家平乱,反以琐碎小事使君父烦心,实在惭愧得很。”不久他就把自己的司令部和湘军移往他县,用忍耐的功夫避免了一场随时会引爆的冲突和政治斗争。
曾国藩认为,历来古之英雄豪杰最忌“难禁风浪”,因此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他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忍耐的功夫。“打脱牙和血吞”是曾国藩常挂在嘴边的名言,也是他在官场中奉行不渝的守身之道。
后来,曾国藩这样总结其忍让之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秘诀,自出道以来,无不遭求屈辱。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城的权贵们所唾骂,癸丑、甲寅年间被长沙的权贵所唾骂,乙卯、丙辰年间又被江西人所唾骂,以后又有岳州、靖江、湖口三次打败仗,都是打脱牙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和着鲜血往肚里咽。”正是靠了这种忍让,曾国藩终于修成了官道上的正果。
谦让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处事之道。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领导班子之间,都需要相互之间的谦让和理解,才能够团结一致,人心所向,是一个组织走向辉煌、走向胜利的保证。谦让,要求领导者豁达大度,胸怀宽广,能容得下人,能容得下事,能容得下不同意见,能忍耐暂时的困难、暂时的误解、暂时的责难和非议。
领导者为了顾全大局,不仅要对上级忍让,对同级谦让,对下级有时也要忍让。领导者不仅要对部下示以宠信,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下属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对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可同下属锱珠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对下属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有效手段。
199年,曹操与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方军阀袁绍相拒于官渡,袁绍拥兵10万人,兵精粮足,而曹操兵力只及袁绍的1/10,又缺粮,明显处于劣势,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曹操这一次必败无疑了。曹操的部将及留守在后方根据地许都的好多大臣,都纷纷暗中给袁绍写信,准备一旦曹操失败便归顺袁绍。相距半年多以后,曹操采纳了谋士许攸的奇计,袭击袁绍的粮仓,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袁绍。曹操在清理从袁绍军营中收缴来的文书材料时,发现了自己部下的那些信件。他连看也不看,命令立即全部烧掉,并说:“战事初起之时,袁绍兵精粮足,我自己都担心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的人!”
这么一来,那些怀有过二心的人便全都放了心,对稳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这一手的确十分高明,它将已经开始离心的势力又收拢回来。不过,没有一点儿气度的人是不会这么干的。曹操因为用了宽宏大度这一手才扩张了自己的实力,才能打败各路豪强。
所以,对于下属的不逊和过失,原谅他们,宽容他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领导者不仅要懂得谦让,善于忍让,还要学会主动退让。
以退为进,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或者时机不成熟的时候,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尤为重要。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顾全主要的事情,在次要的问题上做让步。”
退,意味着暂时放弃眼前的一些局部利益,是时机不成熟时做出的一定程度的让步和妥协,其实质或是为了顾全大局、化解矛盾,或是为了等待时机、蓄势待发。不顾客观实际、逞一时之能的匹夫之勇,往往会给自己、事业和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只有审时度势、善于以退为进者,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领导者不仅要能进,也要善退。退是为了更好的进。适度退让,在许多场合都不失为一种争取主动、扭转时局的上策,也是领导者必备的谋略之一。领导者要知退,更要善退,善于正确把握退让的时机和原则。知道进退、善于进退的领导者,才能运筹帷幄,妥善解决矛盾,使事物朝着有利于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的方向发展,才能如愿以偿地品尝到胜利之果。
以退为进是有谋略、有计划的积极进取,并不是消极退让和逃避。在特殊情况下,积极的理性的退让是一种智慧和艺术。只退不进是懦者,只进不退是莽汉。只有进退得当,才能审时度势,控制事物发展的方向。领导者在工作中应该善于运用妥协的艺术,敢于有节制地退让、把握好进与退的尺度。
所以说,领导者应有谦让之德、忍让之量、退让之术,高处着手,主动让步,妥善处理,既展现了领导者的高尚风格和高超艺术,又赢得了他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明代学者朱衮在《观微子》中说:“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当然,对于原则问题,不能一味忍让,姑息养奸。但对于一些非原则的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惹得自己和对方都不愉快,影响工作和团结,就非常不值得。在非原则问题上退让一步,不是无能和懦弱,而是风格高尚。“得理也要让三分。”在十分令人生气的事情面前能克制自己,才称得上真正的雅量。
谦让,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修养,在工作中要谨言慎行,适当收敛自己的脾气,不能动辄撒野发飙。领导者应该具备这种能力与素质,多想想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自己的同事。谦让,也就是“吃小亏长大智慧”,不懂得谦让,情商就会越来越低,亏就会越吃越大。领导者在与同事相处中,要懂得谦让,不争权不争利,多长智慧,提高修养。
在名利跟前,领导者要有谦让之心,做到在荣誉面前谦让,在待遇面前推让,在利益面前退让。这种让,能让出风格、让出精神、让出美德、让出品格、让出温暖、让出感动。
当然,让,必须是主动的让、积极的让。对那些慵懒成性、不干正事的人,对那些狐假虎威、蛮横无理的人,对那些居心叵测、挑拨离间的人,绝不能姑息,不拿原则做交易。如果消极避让,如放弃原则和正义的让、放弃底线纵容的让、放弃监督不作为的让,那最终会让对方得寸进尺、肆无忌惮,受伤更多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