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有一尊僧人的坐像,造型优美,形象逼真,被尊为日本的国宝,受到特别的保护,每年只开放三天,供人瞻仰。这尊坐像塑的就是中国着名的高僧鉴真。
鉴真大师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历尽艰辛,到日本传教的事迹,至今还在中日两国人民中传颂着。
鉴真俗姓淳于,是扬州江阳人。鉴真是他出家的法号。他生于688年,父亲是个商人,也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鉴真从小就受父亲影响,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那年就出家当了和尚。
经过佛寺里着名师父的指导,鉴真的佛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后来在长安的一座佛寺里受了具足戒(戒是佛教徒应当遵守的戒条、戒律。举行仪式,接受师父授给的戒条,叫受戒。具足戒是僧侣的最高戒律,受具足戒表明受戒人的学问已经达到高深的程度,有了讲授的资格)。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当他45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名扬四海的高僧,由他授戒的门徒达到4万多人。
中国隋唐时期,中日交往较密切。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日本派出遣唐使共14次。每次都在100人以上。很多日本留学生进入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
当时,日本受中国影响,大力提倡佛教。他们依照唐朝修建佛寺。日本政府还决定派荣睿和普照两位年轻的僧徒到中国学习佛学,并打算聘请中国的高僧去日本传授戒律。
荣睿和普照在洛阳、长安学习佛法,他们听说鉴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就想请鉴真到日本去。公元742年,荣睿、普照到扬州大明寺,拜访鉴真,向他说明了来意,鉴真见他们这样诚心,就问身边的弟子:“你们有谁愿意接受邀请,去日本国传经吗?”在场的僧侣谁也不吭声。过了半天,一个名叫祥彦的僧徒站起来说:“日本国离我们太远了,中间隔着茫茫大海,途中恐怕性命难保,所以不敢去。”鉴真说:“为了传播佛法,怎么能顾惜生命呢?你们既然都不愿意去,我去吧!”僧徒见师父态度这样坚决,都很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东渡日本。
唐朝法律规定,未经政府批准,私人是不准出国的。荣睿和普照通过宰相李林甫的哥哥、信奉佛教的李林宗的帮助,办好了鉴真出国的手续。但是很不巧,正当他们要开船远航的时候,浙江一带发生海盗事件,沿海关防检查十分严格。鉴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发生纠纷,惊动了官府,没收了他们的船只。这次东渡没能成行。
第二次出海,他们在海上遇到风浪,船触礁沉没,他们困在荒岛上,后来被渔船发现救了回来。第三次、第四次也都没有成功。
公元748年,61岁的鉴真做好了第五次东渡的准备。6月的一天夜里,鉴真和他的弟子荣睿、普照等人登上了大船出发了。不久就遇到了大风浪,他们在茫茫大海中飘流了14天,他们嚼生米吃,喝咸水个个肚子胀得厉害。他们经过“蛇海”、“飞鱼海”、“飞鸟海”,最后,飘到了海南岛才登陆。荣睿,这位为邀请鉴真,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而历尽艰难的日本僧人,由于长期的劳累,不久就逝世了。63岁的鉴真,因荣睿的去世而倍加哀痛,加上经受不住南方的暑热,得了眼疾,不久双眼失明。随后,第一个决心随鉴真东渡的祥彦也去世了。然而,这一系列打击都动摇不了鉴真东渡的决心,他暗中仍继续进行着第六次东渡的准备。
公元753年10月,日本第10次“遣唐使”准备回国。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以及跟他们一起回国的晁衡等,一起来到扬州延光寺拜访鉴真。他们对鉴真五次渡海的行为钦佩,并再一次邀请他东渡。年逾花甲的鉴真满口答应。他为了避免官府的阻拦,让遣唐使的船先离开扬州,在黄泗浦等待。10月19日夜,鉴真等乘小船出发,随行的有思托等14名弟子和其他人员共24人。普照闻讯也赶来同往。四条遣唐使船于11月15日同时启航。鉴真终于踏上了第六次东渡的航程。
鉴真一行被安置在同一条船上。不幸这条船在海上又遇到风浪。但是,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历尽艰险,终于在12月26日到达日本。
佛教从6世纪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后,到了8世纪便很盛行。日本历朝的统治者都利用佛教来“镇护国家”。鉴真一行到达日本的消息一传开,那里的朝野和佛教界都大为振奋。鉴真到首都奈良那天,日本孝谦天皇派专使在城门迎候。鉴真在人们簇拥下走进了奈良城。奈良城里街道笔直宽广,纵横交错,“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简直和长安一样。鉴真一行人感到很亲切,好像回到了久别的长安。
鉴真被安置在着名的佛教圣地东大寺。天皇又派遣比鉴真迟20天到达的遣唐使吉备来东大寺,宣读了诏书,授给鉴真“传灯大法师”的法号,由他主持授戒传律。吉备真备还抄录了鉴真弟子的法名,一一授以名位,赠送礼物。
当时,日本的佛寺有免税免役的特权。但由于没有严格的授戒制,出家很方便,一般都是僧徒自立佛前,宣誓遵守佛规,即“自誓授戒”,就算有了僧籍。这样一来,人们纷纷出家,朝廷赋税收入减少,同时其他流弊也很多。自鉴真到达日本以后,日本朝廷便让他来推行严格完善的授戒制度。朝廷在东大寺兴建了戒坛院,连日本圣武太上皇、皇太后、孝谦天皇等也带头登坛,请鉴真授戒;接着皇族及沙弥(没有受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400多人相继受戒。但是佛教界一些习惯于“自誓授戒”的高僧,仍不愿意登坛受戒。于是,鉴真便多次派弟子去友善地同他们辩论,最后他们终于心悦诚服地登坛受戒了。
这样一来,鉴真的威望更高了。各地僧侣纷纷前来拜谒鉴真,请求他传授正规授戒法。为了广收僧徒,鉴真向朝廷提议,仿照中国五台山清凉寺和衡阳岳寺,建筑一座新寺院。这个提议立即得到朝廷批准。经过鉴真师徒们的苦心经营,新寺院于公元759年8月建成。孝谦上皇(这时他已让位给淳仁天皇,所以称“上皇”)亲自书写了一块匾额,题名为“唐招提寺”。从此,四方僧徒都聚集到这里来进修佛学,接受戒律;这座寺院,也就成了当时日本最有影响的佛学学校。
鉴真东渡日本,不但传播了中国的佛学和授戒制度,而且把当时最成熟的唐代文明介绍给了日本。
鉴真很精于医道。他除了讲律授戒以外,还从事医疗活动,传播医学知识。他尽管双目失明,但利用嗅觉、味觉和手指的触觉,把有关药物鉴别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日本人民。有一次天皇生病,请了126名精于医术的和尚给他治医,结果鉴真等人诊治的效果最好,因而受到褒奖。
鉴真和他的弟子们精通佛寺的建筑。唐招提寺结构精巧,布局和谐,讲求对称,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它吸收了唐代建筑的最新成就,对日本寺院建筑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外,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在文学、雕塑、绘画、书法、语言学以及榨糖、作酱油、制豆腐、缝纫等方面,也都对日本人民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公元763年5月6日,鉴真大师于唐招提寺宿房,双腿盘坐,面朝西方的祖国,停止了呼吸,享年76岁。鉴真逝世之前,他的弟子思托模仿其真容,用干漆夹苎(zhù,苎麻纤维织的布)的方法,为他塑造了一尊坐像。大师身穿朱红色褊衫,披着横披和袈裟,结跏趺(jiāfū盘腿)坐,闭目含笑,再现了他仁慈和蔼的仪表和坚毅不拔的意志。这尊坐像安置在寺东北开山堂内,一直保存到现在,被日本人民视为“国宝”。不久,鉴真逝世的消息传到他的故乡扬州,当地僧侣穿了丧服,向东举哀三天。
鉴真大师为促进中日友谊的献身精神,永远留在两国人民心中。1980年,日本政府还特地把鉴真的坐像送回中国扬州“返里归亲”,在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史中增添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