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是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在和平建设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1)完全实行企业、商业国有化。国家掌握全部产品,按计划以实物供应,取消市场,禁止私人贸易;(2)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农民的一切余粮都收集到国家手中;(3)城镇劳动居民根据国家发的卡片免费或低价获得粮食和日用品;(4)凡有劳动能力的人一律参加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战争和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政策。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与德奥集团处于交战状态。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917年12月3日,列宁提出立即与德奥缔结和约。德国方面要求苏俄放弃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1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和约对苏俄来说确实是十分苛刻和极端屈辱的,苏俄不仅割让了土地,还要支付60亿卢布的赔款。但是,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赢得了时间,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由于割让领土和白匪军的蚕食,苏俄四分之三的国土,特别是乌克兰、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富庶地区被强占,使苏俄中断了粮食的主要来源。全国煤炭产量的90%,铁砂产量的85%,生铁和钢产量的75%,都落到敌人手里。全国40%以上的工厂停工,产业工人从战前的240万减少到127万。在农业方面,由于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播种面积从10500万公顷减至9030万公顷,种子奇缺,土地荒芜,农业产值减少了一半。粮食供应极度紧张,城市工人每天只能领到1/8磅面包,居民经常断炊挨饿。连红军的供应都陷入了困境。红军师长月薪只有80多卢布,不及当时英国军队排长的一半。士兵的情况更糟,每月只有10戈比的津贴,还常常领不到被服。另外,苏维埃政权的后方,到处出现反革命阴谋集团,他们煽动工人怠工、罢工,破坏工厂,策划反革命叛乱,残害苏维埃干部,甚至行刺列宁。
列宁及时地果断地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转入战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他坚信“粮食会有的,面包会有的”。
粮食问题是当时最尖锐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为满足国家所必需的全部粮食和饲料,在各产粮省份的居民中实行征收”。征收的办法是根据国家的需要,确定每年征收任务的总数,自上而下地摊派给各产粮省的基层,直到每个农户。摊派征收数字按阶级原则进行。征购时,工人组织武装征粮队下乡,配合当地征粮机构,按国家规定价格向农民强行征购,违者以敌人论处。征购的内容,除粮食和饲料外,1919年下半年扩大到肉类,1920年又扩大到油脂、食糖、鱼类、麻类、皮革等。国家几乎全部拿走了农民的余粮,甚至必需的部分口粮。
1918年11月26日,国家宣布对食糖、香烟、食盐、火柴、靴鞋、肥皂和纺织品等实行国家垄断经营。一切商品的自由贸易都被禁止。对居民粮食和日用品实行实物定额贬值,保证居民最低的生活需要,政府采取工资实物化的措施。1919年5月开始,彼得格勒在儿童食堂和职工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的方法。1920年4月,政府决定按购物证免费供应部分食品和日用品,以后扩大到免收职工的房租、水电、煤气等费用。工资的实物部分逐年扩大,到1920年后达到工资的926%,货币的作用几乎消失。
由于大批的青壮年应征入伍上了前线,后方劳动力奇缺。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规定:凡是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1919年5月7日,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的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举行大会,首先发起“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得到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列宁曾把“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称为共产主义的幼芽,是“伟大的创举”。列宁同志身体力行,在百忙中加了星期六义务劳动。红军中也先后建立了八个劳动军,他们对恢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布尔什维克党果断地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经济措施,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争服务,有力地保证了红军的物质需要,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扞卫了苏维埃政权。对此,列宁指出:“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同时,列宁积极鼓励外国资本家到俄国投资做生意,阿曼德·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凭企业的美国人。哈默还劝说反共的大资本家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经销汽车和拖拉机。这样,苏俄冲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1921年春,随着内战的结束,苏维埃政府很快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而代之以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就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从而开创了苏维埃经济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