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负的人,反激往往比苦口婆心地说服更有成效。有的自负能力强,有的自负经验丰富,有的自负学问好。他的自负当然有关他的修养功夫,修养功夫好的,决不会自负。你遇到自负的人,直接爽快,向他提出一个请求,请求他帮忙,他往往会托故拒绝。你越是哀求,他越是得意,越是刁难,就是他勉强答应你的请求,也认为是天大的人情。遇到这种自负的人,你不妨用反激的方法,先把你的问题,向别人提出,讨论解决的办法,讨论解决的人,使他知道一点。再利用机会,向他当面提出,故意把这个问题,说得十分困难,暗示不是他的能力所能胜任。自负的人往往最富于自尊心,你说得太难,他偏要说,这件事情,并不十分难,他能够胜任,你即不说请求他的话,他也会毅然自任。如果他是你的属下,不妨说:“我原拟由你担任,但与同事商量结果,他们认为未必胜任,因此我倒犹豫起来了。”经此一激,他为表示了不起,一定勇于自任。
当年刘备与曹操交兵,打了一个大败仗,同诸葛亮向东吴求救。诸葛亮一见孙权的相貌,知道他是个十分自负的人,向他讨救兵,他是不会答应的。何况彼此又没有深切的交情,哀求更不会有效力。诸葛亮拿稳了这个主意,便对孙权诉说曹操的如何厉害,只有刘皇叔才能抵挡他一阵,现在曹操乘胜沿江东下,力劝孙权从速准备投降!孙权果然是个十分自负的人,听得诸葛亮劝他投降,他倒有些动气,反问道:“刘皇叔何以不向曹操投降?”诸葛亮即回答他,刘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力虽不敌,不该投降,至于你投降曹操是无所谓的。经此一激,孙权决计与曹操一决雌雄,诸葛亮立即表示刘皇叔愿意替他打头阵,只要借兵给他。孙权竟毫不迟疑,借兵给刘备,居然达到讨救兵的目的。后来赤壁一战,造成鼎足三分的局面,这是妇孺咸知的一件激将故事。
你要请求别人,是为了你自己,对方往往不甚高兴,你如果表示是为了他自己,如刘备替孙权拒曹兵,某君为借个机会,试试他的本领,凡是自负的人,多数可以成功。
对那些苦于世故的人,反激通常不会有效。因为世故太深,不是他分内的事,虽力能胜任,他也不肯担任,这不是贪懒,而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他是看透了一切,只要过得去,不再作其他想法。即使是他分内的事,有推诿的机会,也要想法推诿。年轻人好露锋芒,他是要韬光养晦;年轻人好立功劳,他是求四平八稳;年轻人好争胜,他是识退让。你对于这种人,教他多负一些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你用命令式,他是唯唯否否,阳奉阴违,结果还是敷衍塞责,时间拖得很久,成绩也不会美满的;你用请托式吧,他是多方推诿,提出若干似是而非的理由,表示不能担任,临走还推荐别人,做他的替身。说话很婉转,态度也和缓,在人情上看,你当然不便发起脾气来。其实这把很难开的人情锁,未尝没有相配的锁匙,这锁匙是什么?就是用正面激励法。
先把他的长处,关于能力方面、经验方面、学问方面,都说得很详细,这是表明你对于他的一切,有明确透澈的认识,引起他知己之感;进一步略略表示器重的意思,暗示他只要能够,发奋有为,表现出满意的成绩,前途有不少发展的希望,有多少成绩,即有多少发展,消除他固步自封的谬见,鼓舞他再图上进的勇气。再进一步,说明此事的人,所以不想进展,由于顾虑太多,由于不遇真正的知己,如果他认识你是他的知己,如果他知道有发展的希望,如果他知道自己是你心目中的人才,他自会古井重波,朝气勃发。无论何人,既有能力,既有经验,既有学问,决不会自暴自弃,激不动上进的活力。
春秋时候,秦兵困郑,形势危险,郑伯在无办法中想出请烛之武到秦做说的办法。烛之武是郑国的贤人,不知为了什么,郑伯没有重用他,由他老于田里。这回去请他,他当然不肯答应,推却说:“臣子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郑伯一看形势不对,连忙说:“我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先表示歉意,再说:“虽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是表示事情的关系太大,隐隐然责之以大义,烛之武只好答应,夜缒城而出,说退秦兵。
针对对方的地位性格,想出适当的方式。对驾驭人的方法,一定大有所发见。
故意示弱应付劲敌
劲敌当前,不能不抗:不抗,你是必败无疑;但也不能硬拼,硬拼胜败同样没有绝对把握。此时,故意示弱倒不失为一计良策。
在特定的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自己某些方面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高明的交际策略。人不太容易去改变自己条件的强或弱,但却可以用示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有利的位置。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对你放松警惕,更有利于交际。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长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补人之长。
如果你碰到的是个有实力的强者,而且他的实力明显高于你,那么你不必为了面子或意气而与他争强。因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摧折对方,但毁了自己的可能性却很高。因此不妨示弱,以化解对方的戒心。以强欺弱,胜之不武,大部分的强者是不屑做的。
但也有一些具有侵略性格的“强者”欺负“弱者”的习惯。而示弱也有让对方摸不清你的虚实,降低对方攻击有效性的作用,一旦他攻击失效,他便有可能收手,而你便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并反转两者态势,他再也不敢随便动你。至于要不要反击,你要慎重考虑,因为反击时你也会有损伤,这个利害是要加以评估的,何况还不一定可击败对方。
“大勇若层,大智若愚”,这是示弱的假象。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多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好烫!”咖啡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的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产生一种亲近感。而这些,其实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与诸多成见就会消失。
交际中,也要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学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纪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原来“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
示弱的根本要点,在于懈怠他人的注意力。要懈怠他的注意力,你不要示强,而要示弱;示弱要有步骤,逐步表现衰替的迹象,使他信以为真,以为你已是强弩之末,自然发生对你轻视的心理。轻视心理的外表化,就是懈怠对你的注意力。
某商业机关,在野派与当局派竞争管理行政权,大家从拉拢股权入手。开始登记股权以后,在野派活动甚力,所拉拢的股权,超过当局派。他们有人严密注意双方股权的比例,只见当局派的股权,每次登记数目,逐渐降低,显现不支的现象。在野派预算其余股东,远在他处,不易拉拢,自信已操胜算,对于当局派的注意力,因此懈怠。谁知当局派早已有人在外省拉扰股权,把拉到的股权,暂时藏起,不办登记手续,直到登记限期届满的一霎那,全数携住登记。在野派以时间已满,绝无再事挣扎余地,这一个致命的打击,简直无法招架,遂告失败。
细察当局派的斗智经过,实在是采用当年孙膑减灶隐藏实力,智胜庞涓的方式。而最后的力斗,又岂是马陵一战呢?
善用“擒”与“纵”
欲擒故纵计,从字面上看,就是要在捉之前先放,等到时机成熟,再来个一网成擒。履行欲擒故纵之计,需要等得、忍得,输得起,绝不为小利小惠而斤斤计较,原因是一计之行使,不能被对方识破,如被对方识破,则一切等于泡影。
欲擒故纵之计首先重在“擒”字,因为“故纵”乃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所谓放长线钓大鱼的长线是也。这条长线必须有韧性,既要牢牢缚住那条大鱼,还要收发由心,实在不是简单的事。“擒”是目的,“纵”是手段,手段为目的服务,一方面是有目的放松,“跑累了再抓”,以防狗急跳墙,带来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另一方面也是虚留生路,网开一面。
郑庄公有弟共叔段,依靠母亲姜氏的宠爱,骄横万状,请制请京,土地越来越大,招兵买马,势力越来越强。庄公明知其贪得无厌,结果定成祸乱。但一则碍于氏的偏袒,二则彼此系亲兄弟,不便随便动手。起初总是逆来顺受,绝不较量,庄公的群臣,都代抱不平,庄公却告以“姜氏欲之,焉避害!”表示不得已的苦衷。后来臣下看见共叔段肆无忌惮,将成大乱,对庄公说:“俗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庄公才表明他的用意,告以“不义不慝,厚将崩”,“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他对于共叔段这个劲敌,是用着欲擒先纵的策略,先纵所以养其恶,养其恶所以争取广大的同情。
如果庄公只擒不纵,那么,不但母亲不谅解,连大多数的郑国人也地认为庄公太残暴,对他的弟弟太没有手足之情。当然,哥哥对于弟弟,是否必须用这种先纵后擒的手段,除此以外,别无较好的办法,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但庄公动用欲擒先纵的手段,就方法本身论可算妙到秋毫,神乎其技了!
欲擒故纵就在于不动声色之中,暗中行动,待力量蓄足之际,再大举反攻,打败敌人。你的目的,是要擒他,要擒他,是要去他,那么以去他为限度,绝不该断他的生路。虽然咎由自取,但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忠厚待人,在你是必要的道德。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利用“欲擒故纵”之计,也就是说这些人本来把能想得到的东西而在表面上不闻不问,表现得无所谓,任其自然,但暗中却在老谋策划,紧紧跟踪,一旦捕住有利时机,就进行激烈竞争,以达到自己欲擒先纵、欲揭故掩的目的。
有位编辑向一位名作家约稿。那位作家一向以严肃难于对付著称,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紧张又胆怯。那次他跟那位作家的交涉果然没有成功,因为不论作家说了什么话,这位编辑都说“是,是”,而无法开口说明要求他写稿的事。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他说明这件事,今天只好随便聊聊天就结束这次拜访。
突然间他脑中闪过一本杂志刊载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于是就对作家说:“先生,听说您有篇作品被译为英文在国出版了,是吗?”作家猛然倾身过来说道:“是的。”“先生,您那种独特的文体,英语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也正担心这点。”接着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气氛也逐渐变轻松,最后作家竟答应为编辑写篇稿子。
这位严肃不轻易启齿的作家,为什么会为了编辑一席话,而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呢?那是因为他认为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他写稿,而且读过他的文章,对他的作品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随便地应付。让对方以为自己对他的事非常清楚,就像那位编辑一样,在心理上占了优势。这位编辑避开约稿之事,而恭维起了他的作品,绕开敏感话题,待到时机成熟再挑明。
欲纵先擒,不在去人,而在用人,不在排除障碍,而在利用障碍!如欲利用障碍,你明白障碍越是有力,一旦为你利用,得益更多。譬如激流,破坏力量大,你先用水闸,把急流拎牢,再加以宣泄,使他做发电工作,前日为你强烈的障碍,今日成得力的助手。
诸葛亮要出兵伐魏,深怕南蛮乘虚而入,于是决计行先将孟获收服,擒牢七次,放他七次,恩威并用,才做到了“南人不复反矣”的良果。擒孟获是手段,而令孟获折服是目的,正是猜透了孟获的个性,诸葛亮把握了这一点,所以不惜七擒而七纵。擒是用威,纵是示恩,威是示国,恩是示德。如一味用威,至死不屈,诸葛亮即能杀孟获,而有的千百的新孟获,随之而起,直是越杀越多,杀不胜杀。这种办法,比较诸葛亮对孟获,只使他心服,不能使他加入伐魏,要彻底得多。济之以怀柔政策,以安反侧,方法不同,成败利钝,相去天壤。
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