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的教育;2.通过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矿物等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异养的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二、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前面非生物因素的知识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前面种间关系的知识密切相关,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结构基础,是后面生态系统功能学习的基础。
重点: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②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③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①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③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
难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①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②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境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建议】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与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共同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普通学校
可采用以讲解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一、首先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群落的概念加以区分,突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指出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心就是它的结构和功能,由此引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课题。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研究清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然后还要研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即营养结构)。
二、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首先结合教材中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最后以板书的形式总结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如下)。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有机物质(腐殖质等)气候因素(阳光、温度、水等)
生物成分(功能类群)生产者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生物消费者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小型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
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腐食性动物
三、对于生物成分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三大功能类群在生态系统的地位。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因为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进行初级生产,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解者在生态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大约90%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需分解者的分解功能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再吸收;消费者则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四、对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从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生态系统内部最重要的联系是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由此引出食物链的概念,阐明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一方面观察食物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多少条食物链,并列举出最长及最短的食物链,由此来强化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理解。
五、对于营养级的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每一条食物链都包括几个环节,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可作为一个营养级。然后以一条食物链为例,分析该食物链上各个环节的生物属于哪一营养级;再引入食物网(同上)中判断某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生物(如杂食、肉食动物)可以同时占有几个营养级别;同时指出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为后面生态系统功能的教学打下一个伏笔。
六、最后总结指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教学结束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反馈测试,反馈的方式和题目略。
【板书提纲】
生态系统的结构
包括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水分、矿物质等。
2.生产者:绿色植物。
3.消费者:各种动物。
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4.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如:柳树叶片→蝉→螳螂→黄雀→鹰
特点:开始时是生产者
说明: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
2.食物网
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联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3.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环节或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说明:小结:结构的两种含义组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扩展资料】
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环境教育项目由联合国环境开发署(UNDP)于1997年引入我国,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互动式”是教学中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规划者、组织者,给学生提供问题和资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观察、试验、探索、调查、图表与数据分析、野外考察等方法获取信息,师生间再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小论文写作等方式表述、交流观点与认识,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从而激励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笔者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中应用了“互动式”教学法,现谈谈一些做法。
1.由竞赛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
以小组竞赛方式作为开场白,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导言时,在学生已掌握生态系统概念和类型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示本组最具代表性的自制生态模型(上节课布置的课后作业),并选派本组最具实力的同学充当小讲解员讲解生态模型的构思及制作过程,以此让各小组同学亮分。此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各小组同学密切配合,认真准备,竞赛中拼命为自己小组的选手加油助威。通过竞赛巩固了旧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也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2.暗示—领悟,实现知识迁移
教学上的暗示是教师以咨询者的身份诱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通过创造情景—参与活动—总结转化,使认识、经验转化为思想行为准则。如在各小组展示自制生态模型后,教师诱导学生观察自制的生态模型中都有哪些成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从而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在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之后,教师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各种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是自养型的,它们能自已制造有机物,因此叫生产者;各种动物自己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各种绿色植物为食,因此叫消费者,并且以食性不同分为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大多以分解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为生,因此叫分解者;另外所有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都是没有生命的,因此称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且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并暗示学生将生态系统概念中的生物群落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比较;将无机环境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比较,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