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可以听到群众有这类评论:“这话说得真痛快,一针见血!”能够获得这样的评语的重要原因在于,讲话所表达的观点中肯,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即席讲话的观点应该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它的客观性表现在观点生根于说话人掌握的大量话料的沃土之上;它的主观性表现在观点的形成还要受到说话人的政治素养、思想水平、生活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制约。如果观点的形成过分依赖于表面的材料,缺乏主观上对观点的提炼、升华,往往会使观点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如果过分强调了自己的主观看法,没有充分地占有话料并从中探索规律,又常常会使观点失之片面。所以,说话时无论是叙事还是说理,都要对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深化。
深化,就是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出要害所在。深化的观点能使即席讲话更深刻,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观点的深化并不在于措辞上的华丽和表达时的情感运用;相反,华丽的词藻,委婉或激昂的语调也无法掩饰所表达的观点的肤浅。我国古代思想家孟轲说过:“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意思是说,能够做到语言浅显但含义深远的人,才是善于说话的人。可见,“言近”与“旨远”并不矛盾,而是评价是否善于说话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标准。所谓“旨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讲话的观点要反映事物的本质,要揭示事物的深刻内涵。这样的观点才是有生命力的观点,才能使听众信服。
有的校长在工作中,为了要说明一个问题,常常费尽唇舌,但却收效不大,这往往就是由于说话的观点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例如,多年来关于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一直是个敏感的问题,不少干部也曾一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是仍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问题的关键何在呢?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论述,揭示了这个问题的本质。他说:“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分不开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许多工人的工作就是按电钮,一站好几个小时,这既是紧张的、聚精会神的脑力劳动,也是辛苦的体力劳动。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邓小平同志的这段精辟的话,指出了问题的要害: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对“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这个事实都不承认,怎么能谈得上“尊重”呢?这样一针见血的即席讲话必然能使听众思想上受到震动,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丰富话料
话料是讲话的材料,在校长即席讲话时所讲的话是对话料加工后的结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席讲话离不开话料。有了话料,才有话可说;有了话料,观点才有寄托。从听众的方面来看,丰富的话料容易诱发联想,唤起共鸣,使即席讲话的效果更为理想。
所以平时积累和选择话料是校长即席讲话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话料是讲话的基础
即席讲话能力差往往表现在说话时话料贫乏。占有话料是即席讲话的基本条件,有了话料,才有话可说,没有足够的话料,必然造成说话时词不达意,言之无物;有了话料,才能临时确立表达的观点,并在讲话时成为支持观点的基础。毛主席曾说:“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选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即席讲话能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话者是否占有足够的话料。所以,只有平时注意积累话料并对话料进行选择、思索、分析,提炼出观点,才能出口成章、妙语惊人。如果说由话料到形成表达的观点是由具体到抽象,那么,说话就是由抽象到具体,是用话料来支持和证实观点,用话料把抽象的观点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动的陈述,这就是常说的“用事实说话”。
话料之所以是说话的基础,还因为有了充足、翔实、生动的话料才能激发说话者更好地发挥表达能力。如果话料贫乏、虚假、枯燥,必然妨碍或影响表达能力的发挥。我们有时有话急于要说,可有时想说又怯于开口,这不能排除话料不足的原因。有了话料,说话时就心中有数,就能有话可说。有了米、菜蔬、油、盐、酱、醋等佐料,巧妇才可以大显身手,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来。革命导师马克思具有卓越的言语表达才能,保尔·拉法格曾这样回忆道:“无论何时,无论任何问题都可以向马克思提出来,都能够得到你所期望的最详尽的回答,而且总是包含有概括性的哲学见解。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马克思之所以能在讲话时,旁征博引,观点鲜明,并以其独立精湛的见解征服听众,就是由于他那渊博的知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话料。
(二)选用最利于讲话的话料
像治病用药一样,尽管你有不少药,但是必须对症吃药,适量服用,才能奏效。有了大量的话料不等于就一定能够把话说好,还要靠善于恰如其分地使用话料。这里面包括对话料的剖析、鉴别、比较、筛选、取舍、安排等。对话料从大量的积累到严格的筛选,这件事包含着从“量”到“质”转变的深刻的辩证法。成功的即席讲话除了能使听众在精彩的话料陈述中受到启发以外,还能使人感到在言语之间,甚至在言语之外都存在着对表达的观点的强大支持力。这种支持力既来源于观点的科学性,又来源于丰富的话料。尽管表达中精选了有限的话料,但那些未被选用的话料客观存在,它们也在显示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持着表达的观点。这正是有些即席讲话非常耐人寻味的原因。所以,我们提倡在积累话料时要注意“广博”,在选择话料时要注意“精深”,也就是话料要“博收而约取”。
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话料呢?
1.要选用支持观点的话料
。有时,我们听到对一些人的说话给予这样的评论:“这个人,瞎唠叨半天,纯粹帮倒忙!”究其原因,多半是因为这些人在话里要表达的观点同他选择的话料不大相干乃至相互抵触,从而出现副作用。所以,讲话时必须注意选择能够反映观点、支持观点的话料。只有这样的话料,才能使观点形象化,成为观点的依托,使话料与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抛出“人口论”,竭力为蒋介石的垮台辩解。针对他的谬论,毛泽东同志发表谈话说:“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么?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和杰佛逊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数量大于人口需求的。蒙古土地那么广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但是却早已发生了。”在这段简洁的驳论中,毛泽东同志紧紧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话料,从美国的反英革命到俄国的二月革命以至蒙古人民的革命斗争,这些话料有力地支持了自己的观点,驳斥了艾奇逊的荒谬论题。
说话时还应注意到,观点对话料的选择有客观的制约性。不能不负责任地乱用,否则,就难免说“废话”。“少说废话”的道理很简单,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的人说话时对话料不加鉴别,不加选择,良莠不分,造成话料芜杂,甚至喧宾夺主,结果要表达的观点被冲淡、被淹没,使听话者耳不暇听,不知其所云。有的人对自己积累的话料,不做认真思考,认真选择,无论与观点有关或无关,脱口而出,“言虽多而不要其中”,这样的即席讲话往往达不到目的。
2.要选用翔实准确的话料
。“实事求是”是即席讲话的一个基本原则,要做到讲话实事求是,重要的是保证所运用话料的翔实、准确。对待话料不能采用实用主义态度。那种对话料任意加工,添枝加叶,主观臆想,随意引申,或者把道听途说、支离破碎的信息拿来拼凑当作话料的做法,都是校长在即席讲话时所不可取的。
所谓“翔实”,包含着三个意思:
其一,指的是确有其事,绝非杜撰。话料一旦失实,哪怕是小节上的失实,也会使听话者对整个表达产生怀疑,甚至使讲话陷入难堪的境地。例如:有位校长在表扬一位教师时说道:“马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在教育战线辛勤工作,他把培养学生成材当作最大的乐趣,热爱学生胜过疼爱自己的孩子……”实际上,这位校长的这句话里就有两处失实。马老师在“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并且被赶出学校,在农场当了二十年的农工,这当然不能说“几十年来一直在教育战线辛勤工作”;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马老师一直过着独身生活,至今没有结过婚,当然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位校长的用意本来是好的,但是,话料不真实,使这番口语表达完全失败。不但没有起到表扬的作用,反倒引起了许多问题。了解情况的听话人很反感,被表扬的马老师认为这位校长是当面愚弄他而怒不可遏。
其二,指的是话料所反映的内容,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而是事物的本质。如果上一点是指局部的真实,那么这里就是指整体真实。这个要求就更高了,它要求校长在鉴别话料时,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要像列宁所教导的那样:“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都不如。”在选择话料时,就是要从事物的整体上去考察和把握它的真实性。
其三,所选择的话料应该是活生生的事情,而不是呆板的、教条的东西。要善于在生活中、工作中选择那些有血有肉的话料,而不应该总是“老和尚念经老一套”。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说套话、话空话、打官腔,这自然就做不到翔实。
总之,翔实就是话料不仅要真实,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且还应该是具体、生动的。所谓准确,是指话料完全符合实际。为了保证话料的准确,应该尽力获取第一手话料,要特别注意防止间接话料中的讹谬、虚浮及附会。在这方面,革命导师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要找原著寻根究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便是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他“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权威人士的证实的”。因此,即使是“反对马克思的人从来也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受不住严格考核的事实上的。”
一个校长,说话要尊重事实,保证自己选用的话料翔实、准确才能使讲话取得预想的效果。例如,黄静波同志于1982年9月出任青海省省长,到任不久,就对青海全省许多地方做了实地考察。1982年1月14日,他主持召开省、州(地区)、县、社四级干部会,讲话时,他不用稿子,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话料。一则新闻中这样论述到:“他右手高举一个红艳艳的大苹果,说:‘这种苹果在青海省的民和、乐都等几个县都有,年产量达三千万斤。假如运到香港,每斤值港币两元。’他又抖起一张比手掌稍长的银灰色毛丝鼠皮,说道:‘这种皮在纽约每张能卖到一百美元,青海各牧区都可饲养。’黄省长还列举了青海其他得天独厚的畜产品、质优价高的动物资源、名贵土特产以及各种矿藏。大到石油、黄金、白银、铜、铁、水晶,小到鹿茸、麝香、甘草……他一口气举出了几十种。黄静波禁不住满心的喜悦,高声说:‘同志们,有人讲,青海是个穷地方。依我看,我们是烂皮袄里裹珍珠,表面上穷,内里可富得很哩!’新省长最后说:‘我们要有信心,挑起这副重担,完成改变青海落后面貌的重任。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全心全意地干!从今天起,检验各位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就是要看工作的效益如何。否则,几年一过去,青海还是个老样子,老三五牌(指中央每年给青海补助五亿元人民币、五亿斤粮食、五亿元商品),这,怎么行?对得起人民吗……’”黄静波用大量翔实、准确的话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观点,他的讲话震动了到会的全体干部,激发了全省人民建设青海的热情。他没有喊空洞的口号,也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用活生生的事实展示口语表达的思路,说明改变青海落后面貌的重要性的。
我们常用“可信”和“不可信”来评价一个人的讲话,“信”从何来?“信”从话料的准确来。没有准确的话料,何信之有?因此,校长在即席讲话时要尽量避免“大概”、“差不多”、“也许”、“可能”等一些没有确定内容的词语,而要用确凿无误的话料来使自己的观点真实可信。
3.要选用典型、深刻的话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