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是一种对美的认知和鉴赏
众所皆知,女人的气质源自内心,溢于其表,内心丰富的女子,其外表也令人备感舒适。我们通常认为,依此种说法,内心世界安宁恬静的女子,外表大抵也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内心激烈奔放的女子,外表通常也会令人觉得热情似火,活力四射。可世间女人情况之复杂,却往往超出了人们心中所想。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更多遇见的是如下情景。例如,看似一脸凶神恶煞般的女人,深交之后却发现其乐于助人、心善如佛。再如,一个穿着完全不适合自己服饰的女人,在与人交谈之时,却能口吐莲花、满腹经纶,表现出极高的才情与智慧。在我们身边,这样表里不一的例子,几乎数不胜数。
更可怕的是,这些现象导致许多女人渐渐不再相信精神之力,人们宁愿在物欲的世界中挥霍人生,也不愿沉住气,在这浊世之中捕捉一丝内心的静谧。如此一来,世间浮华躁动的女子越来越多,“气质”一物于我们而言便越来越难得了。
女人的内心与气质无法完美统一,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北大的蔡元培校长便已深刻意识到此问题。他认为,当时的世道,人们盲目崇尚物质,认为科学之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而忽略了内心情感的培育,大部分人甚至不知究竟“美”为何物,因此世间“丑态”百出。
因此,蔡元培校长提出,办大学的当务之急便是必须广泛倡导“美育”,以美之事物,诸如音乐、雕刻、图画、文学等,重新“开启”人们遗失的情感。而女人本身,又是承载“美”、传播“美”的最佳载体。倘若,女人自身对美的事物并无认知及鉴赏能力,不但她本人会失去成为“美人”的机会,更无法向后代传授“美”的真谛。
显而易见,一个不知“何为美”的女人,也不会知晓自己究竟如何才能变得更美。那些自古以来便被世人念念不忘的绝代佳人,无论她们天生拥有怎样脱俗的容颜,仍会努力修习琴、棋、书、画等,以此陶冶情操,提升对“美”的认知。而世人之所以对这些美人倾心不已,永世难忘,大多也因为她们内外兼修,能由己及人,引导人们鉴赏心中之美。
鲁迅先生曾对一位北大美女倾心一生,她就是著名学者马裕藻先生的女儿——马钰。马钰是第一批进入孔德学校读书的女生,这座学校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北大附属小学。后世人皆以为,鲁迅先生暗恋这位北大校花,无非是看中了她如玉的脸庞及颇有见解的谈吐,以致日后的许多材料中,竟然极少提到这位马钰小姐的平生所学,只加大渲染她与鲁迅先生的来往过程,好似这个女子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人了解鲁迅先生的一段情史。
然而,事实其实大有谬误。当马钰还在孔德学校念书时,她的老师阵容便非同一般。沈尹默讲诗史,钱玄同讲文字学,周作人讲历代散文。再加上学校跟北大有着极深渊源,也特别注意美学教育,因此马珏对文学、音乐、美术都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并曾认真修习过这些课程。
进入北大之后,马钰之所以备受同学关注,也不仅仅因为长得好看。她在校园中异常活跃,并经常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还曾师从昆曲大师溥侗先生,并与其一起合演过《游园》。马钰这种多才多艺,外加对“美”的积极追求,大概才是吸引众人目光的关键所在。
一个长得美,却不懂得美的女子,无法调动身边多少美的资源,令其为己所用,终究也会浪费一副长得恰到好处的面容。而一个长得美,同时又懂得鉴赏美,追求美的女子,则会因其不俗的气质,及充满美感的打扮,迅速成为众人心中的不朽女神。
内外皆美,才是一个女子最精致的状态,而这需要我们从内心真正领悟美,鉴赏美,而并非只是随意学习她人,故作矫揉之态。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充满了美,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身边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的确如此,我们若是无法认知美,就不能发现身边美的事物,更不能发掘自身美的品性,也无从得知究竟要朝哪个方向修行才能抵达美的殿堂,成为他人心中美的化身。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明白“世间没有最丑的颜色,只有搭配不恰当的色彩”这个道理,并因此努力学习关于色彩搭配的知识,那从今往后,我们在着装打扮上便会更加精致得体些。又或者,我们能够懂得女人的美并不仅仅体现在行为动作、着装打扮上,就连日常生活的种种习惯,也时常悄悄透露美丽与否,我们便定会注意改掉平日里的不良习惯。
若要问,天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女人以最快速度拥有气质?那一定是来几堂密集式的与审美有关的训练课。
梁文音是一家外贸公司的会计,年轻的时候也算是个姿色尚可的靓丽女子。不过,因为常年伏案工作,年近四十的她,已开始渐现疲态,再加之平日里又懒得打理自己,乍一看,竟然和快50岁的女人差不多了。
但梁文音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些,每天清早,当她看到镜中的自己还会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将头发随意一束,再顺手从柜中拿出一件衣服套在身上,就匆匆出门上班。可有一天,梁文音在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却无意间听见两个同事在议论她。
“这个梁文音,若仔细瞧瞧,长得倒也不难看,可每次看见她,怎么都感觉怪怪的?”
“瞧她那个样子,平时肯定也不知道该怎么收拾自己,穿什么都没气质。”
听见同事的议论,梁文音十分生气。回到家后,她将这些话告诉了丈夫,原本希望丈夫可以好好安慰一下自己,却没想到,丈夫仔细打量了一下她,低声说道:“文音啊……那个,我也觉得……你的审美观的确有些奇怪……比如说,这件大红的衣服配黄色条纹的裤子,好像是不太适合你。”
梁文音一听,愣住了,她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再次站在镜前时,她的心中第一次泛起了一丝奇怪的感觉,这么穿着似乎的确有些不太好看,莫非真是自己审美观出了问题?
为了解答心中的疑问,梁文音开始学习有关服饰搭配相关的知识,并买回数本有关美学的基础教程。她迫切想要知道,究竟是自己的审美观出了问题,还是同事对自己的恶意诋毁?梁文音并不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后,自己居然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改变了打扮风格。
在选择服饰时,梁文音开始更加倾向于看起来简单平凡,穿在身上却显得大方清新的款式,而那些浓烈艳丽的色彩也渐渐被素雅百搭的颜色替代。从那以后,同事们再也没有在背地里议论过梁文音,反而时常向她请教着装之道。
审美观是我们对“美”最直观的理解。当审美观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便会变得千奇百怪,再好的气质也无法自然散发。并且,尽管如今已是一个提倡个性的时代,但若脱离“美”的界限,我们自认为的个性,也会渐渐被社会大众边缘化,成为“土气”“小丑”的代名词。
“美学”是女性的必修课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里,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优势,眼界大多着眼于外。金钱、名利、外貌等无不成为人们最希望努力得到的东西。渐渐地,资源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原本并不在意的人也加入了争夺行列,以致世道情感缺失,物质至上。
在激烈的竞争时代中,女性看似得到了平等的“待遇”,实则受害最深。因为在世俗的眼中,男人只要具有一定社会优势,比如拥有金钱、地位,便无人在意他们品位如何,是否欠缺文化修养。这样的男人,即便只有小学文化,依然能够吸引众多对他们趋之若鹜的女人。
然而,世俗对女性的偏见,却比对男人要大得多。一个女人,即便获得金钱、地位,可她若是不优雅,无气质,没有一种对“美”的独特见解,人生便会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男人并不会对一个成功的女人另眼相待,而其他女人也会因为嫉妒,在背后恶语中伤她、孤立她。
因此,尽管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同男性一样,有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但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提升气质,展现女性魅力,则很容易便会失去来自他人的尊敬。而女人若想提升气质,除了不断阅读各种书籍,修炼内心之外,还需修习与“美学”有关的课程。只因,女人唯有懂得“美”,方能从中体悟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之美,方能自这份独特中升华出不俗气质,继而展现优雅的魅力。
蔡元培校长曾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美学”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其最初的意思被解释为“对感观的感受”。此后,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又被引申为一种“诠释美及艺术的哲学”。尽管自美学产生以来,每一个人对“美”的认识都不同,但这并不表示人类对“美”就没有一种共识。据研究,在同一时间与空间内,人们对“美”的认识具有高度共识。但大致看来,优雅、个性、具有艺术欣赏力,以及懂得如何适度装扮自己,令他人赏心悦目,是整个世界对“美女”的共识。
而这其中的大部分能力,都必须依靠修习“美学”才能达到。例如,一个优雅的、懂得鉴赏艺术的女人,则很有必要懂得艺术的构成及分类。曾有人将艺术大致分为了四类:绘画、建筑、雕塑一类能够长时间留存的时间艺术;在空间中可以随意传播的音乐艺术;表达力之美的舞蹈艺术;还有用以阐述生活的文学、戏剧、电影等舞台艺术。
因此,女人若想将“美”提升一个档次,学习并了解这些美学艺术则十分有必要。这也是当下许多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也要将女孩们送去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原因。事实证明,这些曾经修习过艺术课程的女孩长大之后,的确要比其余不曾接触过艺术教育的女性更有气质,更容易在社会上获得他人的青睐。
英国诗人济慈曾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人们通常认为,外表靓丽的女孩,获得成功的机会似乎看起来比平凡普通的女孩更多一些。只因大家都喜欢美的事物,更喜欢与美女合作。
然而,“美丽”这个资本,若是不好好运用美学知识去经营,美女们反而无法从中获益,甚至因此遭难,被人视为“红颜祸水”,日子也过得并不幸福。
现实中这样的女人并不少见。因为长得漂亮,她们的感情生活十分丰富,追求的人一拨接一拨。可供挑选的异性多了,对感情的重视程度自然会慢慢变少,在换了一个又一个男友后,随着她们年岁的增长,“随便”的作风开始渐渐体现,真的到了适婚年龄,反倒没有一个合适的异性愿意与这样的女人走进婚姻殿堂。与此相反,反而是一些相貌朴实平凡但内心善良,简单打扮一下便能让人感到舒心的女子,更受男性的喜欢,成为男性们愿意求婚的首选对象。
感情如此,工作与事业上更是如此。挑选次数过多,以致“臭名远扬”。不曾系统接触过“美学”的女人或许不知,生活态度亦属广义的美学范畴。在传统的东方国度里,因为社会资源过少,女人朝秦暮楚,独自占有过多“资源”的行为,绝对是一种与“生活美学”完全背道而驰的做法。持有这种生活态度的女人,其外表越惊艳,背负的骂名也就越多,即便她们智慧过人、内心强大,也极少会有人认可她们的气质,赞同她们的为人。
没有美丽的外表,我们可以通过化妆、整容来修饰或弥补;没有强大的内心,我们也可花费数年时间,将自己置于种种磨炼之中,以此获得锻炼;没有聪慧的大脑,我们还能利用业余时间努力苦读,以各类书籍渐渐充斥空虚的头脑,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会成为“腹有诗书”的才女。可是,当我们的“生活美学”并不被世人所接受时,我们此前的种种努力都会因此付诸东流。
修习一些“美学”知识,并逐渐成为一个优雅的女人,再将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传给下一代,是蔡元培校长提出“美学教育”的初衷。一个优雅的、富有气质的母亲,她所教育出的子女,往往会在走上社会后拥有更多的好运。
因此,一个女人如果将“美学”纳入人生的必修课时,受益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家人、后代及身边的朋友。我们更会从“美学”中领悟到人生真谛。美,是女人一生最高的荣耀,也是女人命运最好的归宿,无论是古希腊或是古罗马,最美的艺术都曾带给世人无上的愉悦感,而那些最美丽的女人们,在带给世人美的感受时,自己同时也享受了无上的荣耀和满足。懂得美,驾驭美,女人才能自美中生出毫不矫揉的气质,生出那一生都享用不尽的奢华“财富”。
享受生活,才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美
气质,是女人一生最希望拥有的最奢华的“宝藏”之一。要想得到它,女人必须学会化出漂亮的妆容,保持惹火的身材,练习优雅的言谈举止,修习强大的内心,锻炼出聪慧的头脑。然而,若是光有这些行为却不懂得享受生活,则仍有可能被人称作“没有生活情趣”的女子。
在北大,或许有人会告诉女生们,她们将要成为一个怎样自由的人,她们将会在学术的领域获得何种成功,又或是她们中的某些人,将会在未来的商场上与男性一起竞争驰骋,最终夺得一份属于女人的天下。可似乎没有多少人会告诉她们,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
在这个飞速前进的社会里,享受似乎成为了一种“原罪”。当周围所有人都在奋力拼搏时,若我们停下脚步欣赏周遭的风景,又或是干脆辞去工作,彻底回归生活舒适度日,便会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甚至成为奢靡、懒惰、不思上进的负面典型。因此,许多女人在与人聊天时,更多会谈论自己的兴趣爱好,谈论自己如何陶冶情操,避谈在家如何享受,以免引起他人不快。
然而,当我们自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勤劳最努力的人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无论我们在事业领域如何打拼,如何劳累,最终的目的便是要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舒适,可当我们拼命劳作一辈子后,却发现我们不过是不停奔跑在一条没有风景的主干道上,至于奔跑的目的却似乎被大家彻底遗忘了。
这不禁令人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地方的女人非常爱吃苹果,因为苹果不但口感清甜,而且有利女性健康。可由于这里并不盛产这种水果,因此,苹果的价格非常昂贵。有一个女人,为了吃到更多的苹果,辛辛苦苦工作了好几天,终于拿着加班奖金买回了一斤苹果。
买回了自己爱吃的东西,她非常开心,可随即又皱起了眉头,心想:这么珍贵的食物,若是很快吃完,岂不是大大的浪费?于是女人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将苹果囤放起来,决定等到实在馋得不得了,再拿出来吃掉。
然而,这个地方天气潮湿、炎热,人们又不习惯使用冰箱,因此并不适合苹果的保鲜。很快,女人就发现自己囤放的苹果开始渐渐腐烂。她非常伤心,却又不舍得先吃好的,于是只得将烂掉的苹果拿出来先吃掉。可最后,当她将所有苹果都吃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吃过一个完好的新鲜的苹果。
自古以来,女人似乎比男人更容易接受节俭教育,这或许与几千年来,女人职责只是一直主持家务有关。即便到了如今流行“富养女儿”的时代,许多女人依然无法改变这种勤俭节约的心态,她们就和故事中只舍得吃烂苹果的女人一样,辛辛苦苦地挣钱,却舍不得用它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舍不得改善生活的女子,往往会用“生活不易”“挣钱少”为托词。她们认为,自己本就处于社会底层,实在没有多余的钱用来挥霍,只得勤俭节约,买些便宜货,或是胡乱吃些简单食物度日。
世上的确存在许多收入过少只能维持温饱的女人,可也存在许多这样的女子,她们但凡见到打折信息,就会不顾一切冲过去,不管商品是否有用都一律疯狂购买下来,直到回家冷静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自己买的东西虽然便宜,却大多毫无用处。
第一种女人,她们无力,也无心享受生活;第二种女人,她们虽有力,却不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女人的生活习惯、生活喜好,都无不对她的气质影响颇大。一个外人看来气质优雅的女子,生活也必定精致有趣;一个气质奔放火热的女人,生活也一定大方随意。世上或许存在人前人后两种气质的女性,可若我们仔细观察,便一定会发现,当一个女人的生活与“气质”出现分歧时,她多少都会有些不太自然的表现,其绝佳的“气质”也无法在人前持续过久。
每一个气质随和、自然的女人都会知晓,只有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才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才能让自己从中体悟到更多美的事物。
生活中懂得享受的女子,会将家务当成一种艺术,她们每一次整理房间,都并非只是将其当成一次简单的劳作,而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将家布置成全新的样子,并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懂得生活的女子,即便没有奢华的物质辅助,却仍能将人生打理得井井有条,依然能每天笑对自己虽简单却依然精致、舒适的生活。她们从中得到乐趣,感谢乐趣。
反之,那些从不享受生活的女人,却会将生活当作一种负担。每当回到家里,生活中的种种事情都会成为她们心中的麻烦。比如,想要吃顿大餐,却又觉得烧菜的程序过于复杂,饭后的收捡太过劳累;再比如,看着家里乱糟糟的,心中烦闷不已,随便收拾几下之后,却又会在十分钟之内将一切恢复原状;偶尔终于闲了一次,想要出门旅行,却又担心做攻略太过麻烦,最后干脆选个最便宜的旅行团,到了目的地却发现,自己所去的地方,与大家描述的相去甚远,最后武断地得出结论,旅行一次也不过如此,无非是瞎折腾罢了。
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人,也懂得欣赏生活、欣赏人生,并从中感悟到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在她们的心中,就算偶有戾气,也会很快被生活之美所化解。这样的女子,心胸开阔、坦荡,人们与之交往轻松舒适,并能被她们身上的美所感化,这大概也是蔡元培校长希望女子接受“美学教育”最大的初衷。
把“家”变成最美的地方
在北大,曾有一个女生告诉大家:在女人的一生中,存在三道坎:升学、工作、嫁人。而升学和工作,最后都是为了嫁人做铺垫。这些话虽然略有偏颇,但道出了现下无数女人的心声。
女人,是天生属于“家”的动物。在我们身边,但凡能够觅得一中意的乘龙快婿,极少有女人会拒绝婚姻,拒绝回归家庭。即便是许多事业有成,被人称作“女强人”的女性朋友,在内心深处,也无不渴望拥有一个美好完整的家庭。女人心中最渴望的幸福时光,莫不是在每日下班后能与家人围坐一桌,品尝丰盛可口的晚餐,交流今日的各种心得。
女人对家,有着与生俱来的依恋与热爱。爱家的女人,会将所有心思都放在家中,她们从骨子里散发出对家的关怀,对家的喜爱。一个女人,若是在外突然情绪失控,又或出现各种异常反应,人们十有八九可以猜出,她的家庭生活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北大曾有一个女教授,原本工作效率一直很高,人也十分随和。由于平日里风趣幽默,又打扮得体,因此,她讲的公开课十分受学生喜欢。然而,不知从哪一天开始,这位女教授在上课时却屡屡出错,就连最基本的常识也时常出现口误。
细心的学生还发现,这位女教授每日都面容憔悴,也不像以往那样精心装扮自己,而是衣着随意,毫无搭配之法。不仅如此,每天一下课,她也不再积极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拿起手机就走出教室,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
经过一番打探之后,学生们终于得知,这位女教授远在乡下的婆婆来到了他们家,因为观念和生活习惯的不合,家里整天乱糟糟的,丈夫也不愿听她整日埋怨自己的母亲,居然找了个出差的借口远远躲了出去。心烦意乱的女教授再也无心打理自己,甚至因为各种琐事耽误了备课,以致在课堂上也心不在焉,屡屡出错。
当家中出现了问题时,即便是聪慧睿智的北大女教授也无法淡定处之。因为家是女人的港湾,是女人最终的栖身之地,当这里不再美丽不再安宁之时,女人也会渐失平日的气度。当家不再是一个可以存放“美”的地方时,女人在外也会无心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
无论家中是否有第三者存在,我们都不应慢待于它。家与女人,并非仅仅只是拥有丈夫、孩子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存放我们疲惫心灵,让我们安心修行,并在此静静思考人生的地方。
把家变成世间最美的地方,是每一个女人应尽的职责。家中景美、心美,我们在外才会绽放出最美、最祥和的气质。一个美丽的家,会让女人感到心安、心静,会更愿意在外努力提升自己,只为永远拥有并维护自己最美的家。
有情调的女人,懂得随时给家增添一些新奇的变化。偶尔撤下灰色透明的桌垫,换上富有苏格兰风情的红黑格子桌布,再放上从郊外带回的清新花束,或许会令家人食欲大开,备感别致。又或者,在闲暇时刻换下那华贵却臃肿的窗帘,换上一袭可以随风轻舞的纱幕,再往两旁的墙边挂上几幅自己随意画就的艺术作品,则足以在整个周末让全家人的心灵随之轻松放飞。
布置出一个美丽、温馨的家,无须多么昂贵的饰物,而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懂美爱美的心。有时,甚至只要一些从街头小店,或是路边摊上淘回的小物件,都能让沉闷的屋子瞬间变得鲜活生动,也能体现一个女人内心存有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
爱家,并懂得装扮家的女人,大抵都会幸福一生。肖华便是那种令友人、同事羡慕到死的女人。无论她有什么事情,先生总会第一个出现在她的身边;无论她做出了什么决定,先生也都会在原则之内,无偿支持她的选择。
友人们总在好奇,肖华相貌平平,身段也并不火辣,她究竟是用了什么法宝令一个英俊又能干的男人为她死心塌地?每当肖华遇见友人们如此提问,总是神秘地笑而不语。倒是她的先生会一脸自豪邀请朋友去家中做客。当大家来到肖华的家中,却几乎不约而同地明白了什么。
肖华的家虽然不大,但一切布置得井井有条。阳台上,吊兰新绿,杜鹃艳红,几个不同品种的海棠花正含苞待放,而花下那颇有品位的架子看起来也极为不俗。整个阳台,就好似一处世外桃源,花红酒香,令人见之心旷神怡。
再看那书柜之上,两百多本图书都一一按照类别存放,书上不但没有一丝灰尘,走近之后还会闻到阵阵异香,书柜下方的茶桌之上,早已放好观赏茶道的别致用具,每一个茶杯都精巧别致。先生得意地告诉朋友,那是太太肖华自己手工设计、打造的陶器,世间只此一份,绝无仅有。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当一个太太能将家变成一处“美”的天地、艺术殿堂时,世间的先生们必会减少往外溜达的机会,反而期望能时常待在家中,欣赏这独一无二的“艺术杰作”。
而女人,若能让家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存美之地”时,何愁自己不能拥有与家一样美好的气质,又何愁婚姻会被柴、米、油、盐淹没,成为爱情的不归地呢!通常情况,女人的家中,若是物美,人也必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世间极少有女子情愿劳心劳力将家布置得精美绝伦,却不愿花费些许时间将自己也同样装扮一番。窥一室则见一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家的美与丑,关乎心。我们的心境如何,家也会变成何样。所以,女人一定要相信一个神奇的事实。当我们拥有一个心中最美的家时,世间的一切也会随之变得美好起来。这份美,无关房子的大小、地段,也无关它的产权是否独属于我们所有。就如三毛在撒哈拉沙漠时,也依然能够布置出一个犹如皇宫一般的房间,只因那里,承载着她与荷西所有的喜怒哀乐,还有那永远不忘的幸福之地。
品位决定女人的世界有多美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穿着时尚,室内装修经典,懂得品味红酒、美食,再加之能懂几国语言,也时常会翻阅一些小众图书,这样的女人,理应算得上是一个有品位的女性。甚至有人觉得,品位不过是“白富美”们在闲暇时,对生活苛刻之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只能过上普通日子的平民女人来说,拥有“品位”却是一种极其奢侈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样偏颇的定义,却实在有些牵强。如果说,有钱就能拥有“品位”的话,那世间也不会出现许多身价上亿的“暴发户”了。品位之于女人,绝对不仅仅只是代表着生活质量的高低,而是一种精神与物质完美契合之后,所呈现出的自然气质。
事实上,在世间也有许多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女子,因为自小家教良好,又曾经受过艺术熏陶,此后,即便在穷困潦倒之时,也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品位,丝毫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匮乏,就放弃自己对“美”的追求。
杨乐欣自北大毕业之后,并没有选择像同学们一样,留在北京驰骋职场,而是选择去自己最喜欢的城市——大理。在这里,杨月欣一边在一家私人学校授课,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己的家中教授一些孩子学跳芭蕾舞。
数年之后,当同班同学纷纷在北京或是全国其他大城市里杀出一条“血路”,成为职场精英并拿着不菲的年薪时,他们并不能理解,杨乐欣为何能够如此轻易放弃留在大城市里的机会。许多同学甚至认为,努力考上北大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找到高薪的工作,或是创业成功,从此成为社会精英阶层,过上比大多数人更好的生活。杨乐欣,一定是他们中的异类。
可杨乐欣并不这么认为,她在大理这座悠闲的城市,过着悠然自得的人生。尽管在这里每月只能挣到数千元钱,可每日,杨乐欣都能在这里毫无压力地贪看日出日落,与三五位友人品茶作画,或是自己淘来一些有趣的手工艺品,以此装扮房间,甚至实在无聊之时,跑去学习扎染技术,又买来布匹,亲自染出自己喜爱的图样,并随意裁剪成披肩或是裙子穿在身上。
一日,一位同班同学到大理旅行,顺便来到了杨乐欣的家中做客。当她看见那满屋造型古朴、自然的装饰品,看见满脸轻松、宁静的杨乐欣,以及她身上那套自己亲自扎染、亲自裁剪的衣物时,不由睁大了眼睛,由衷感慨道:“杨同学,你的品位自然、随和,看起来实在令人舒服。不像我,整年不停地忙碌,虽然也能挣个几十万,可是家里、身上依然乱糟糟的。偶尔受人邀请,去听一场音乐会,看着一柜子的衣服,竟不知该怎样打扮自己才好。”
关于品位,杨乐欣或许是一个特例,毕竟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无法像她一样,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只身跑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完全换一种方式生活;也无法像她一样,自己动手染布,并裁制衣服。
然而,杨乐欣的艺术人生却可以启迪我们,拥有一份极高的品位,并不需要太多金钱支撑。一个女人,若是心中不懂美,无视美,便是买来一柜子的高档时装,也无法选出一件最合适的穿在身上,更无法用它们来彰显气质,提升魅力。
说到底,品位,其实是女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组合能力。例如,什么样的菜肴,搭配什么样的餐具。又如,在一个适当的场合,穿上适当的衣物。再或是,当缘分来临时,我们会选择一位什么样的男士相伴左右。
曾有人认为,要看出一个女人的真实品位,无须知道她穿什么品牌的衣服,用什么样子的包包,也无须知道她平日里所去的娱乐场所,只看她究竟会爱上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便可见一斑了。
这种观点虽然偏激,仔细想来,却也有几分道理。世间的女人,无论个性多强,能力多高,始终都会期待一份爱情。而爱情中的男人,实则承载了女人对生活的所有期望。一般来说,世间并不存在一位集英俊多金、兴趣广泛、知情识趣、学识渊博、温柔体贴的男性。因此,女人不得不在这诸多优点中,选出自己绝对无法放弃的,并以此作为标准寻找伴侣。
令人惊讶的是在一项相关研究中,人们发现这几项优点中,大部分东方女人都认为,“兴趣广泛”“知情识趣”是男人最无须拥有的“技能”;而西方女性则恰恰相反,若是一个男人毫无兴趣,且不能令女人开心,则他有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女朋友。这固然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过大,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关于品位这件事,大部分的东方女性,其实并不在意。
不在意,却并不表示不重要。女人一方面想要变得更美,却又拼命忽视可以帮助自己变得更美的东西,这实在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或许,许多人并不清楚,品位决定了女人的世界究竟有多美。
品位,是一种生活情调,是女人在独处时,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当我们不断提升品位时,会不自觉追寻世间最美的东西,继而便会发现,世上原来真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喜欢、追求,并为之真正奋斗的事物,它是有别于金钱权力的另一种“物欲”。
当我们拥有了一种品位生活,便会从中发现最简朴的人生哲学,看见生命中最自然的光辉。而我们的气质,也会在无形中被这样的生活状态所激发。此时,即便我们不得不过着粗茶淡饭、简衣陋衫的日子,也不会被暂时的贫穷压得喘不过气。因为一个拥有品位的女子,即便在捣鼓柴、米、油、盐时,也会自然散发出一种淡雅之美,令人为之倾倒,被其思想的灵性所折服。
“美”的重点是舒心,并非华丽
曾有人问:究竟什么是美?有关这个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的事物,就是美的;也有人认为,但凡华丽异常,能令人产生震撼之物,才是美丽的;还有人认为,只要能令自己喜欢,即便所有人都觉得它丑陋,在自己的眼中,它也算是美的化身。
若说前者的回答还勉强算得上在“美”的范畴之内,那么后两人的说辞,简直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极端的偏见了。然而,有许多女人,在日常审美之中,却都不自觉地偏向了这些极端说辞。
曾有一个家境平凡身材矮小的女子,通过努力之后,终于在公司混上了一个管理的职位,年薪也达到了六位数之高。起初,她并不在意衣着与配饰的品牌,可每日在办公室中耳濡目染,竟也喜欢上了许多华丽的衣衫与首饰。
于是,这个女子每月都会借着去深圳出差的机会,顺便去香港扫货。就这样,一年下来,她的大部分薪水,都用来购买了一些昂贵明艳却并不适合自己的衣衫、包包还有首饰。然而,这个女子并不知晓,自己根本不适合做如此打扮。她每日都会将这些大牌的服饰穿在身上拍照,并趾高气扬地在微博中公开评论那些买不起“大牌”的其他女子,却最终招来别人的辱骂。大家甚至一致认为,她虽然满身“大牌”,却完全没有穿出这些品牌的内涵,不过只是一个品位恶俗的“伪小资”而已。
可怜的是,这样的“伪小资”在我们周围可谓数不胜数。无论是在平日生活中,或是特殊场合时,只顾一心追求名牌却丝毫没有按照“美”的规律将它们搭配起来,只会让其他人感到别扭和难受。
在生活中,真正的“美”,虽然并无强制定义,却一定会令人感到舒心愉悦。或许有人会说,哀伤的、忧郁的气质,也是一种“美”的表现。然而,林黛玉式的惆怅之美虽然也被人们所喜爱,可到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几个人会真正选择一个病美人成为朋友或伴侣。这种带有“负能量”的气质,大抵也只有出现在文艺作品中时才会被世人广为接受。
1907年的时候,年过四十的蔡元培先生,毅然放弃了当时翰林院编修的“功名”,来到德国的莱比锡大学。他在这里学习哲学、美术及文学等课程,并在此对美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德国是近代美学的发源地,康德曾在此叙述了美的超越性及普遍性,蔡元培先生对他的思想倍加推崇,并以康德的美感论,结合中国传统的礼乐思想,认为“美”即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舒畅、振奋的心情,并由此产生轻松、满足、和谐的情感,关键是,它必须有益于社会,若非如此,再华丽的东西,也不能称之为“美”。
由此看来,当一个女人想要变得更美,更有气质时,她必须摒弃身上的负面思想,积极从周围获取正能量,并让自己的言谈举止、着装打扮变得更加令人舒心,唯有如此,当她再加以适当装扮时,才会被人们认为是一位真正的美人。
在北大校园里,荔枝算不上一位标准的美人。她的眉眼太细,轮廓也不够深邃,又因为平日里只爱穿一些素色的衣衫,说话细声细气,放在人群中,一眼望去并不出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小家碧玉却遭到了无数男人的追求。
有关这一点,荔枝自己都觉得奇怪。比起同班一些大眼睛、白皮肤,身材火辣的女孩,自己的确没有什么特别惊艳的地方,却为何总会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情书?为了搞清这个问题,荔枝壮起胆子,抓住了一个给她写情书的男孩,问道:“你到底喜欢我哪一点?”
男孩显然被她问懵了,挠着头,红着脸想了半天才回答:“我觉得,看着你的感觉,特别舒服。”
看起来感觉“舒服”,绝对不是一句通常意义上恭维女人的话,然而,恰恰是这样一句平直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广大男性的真实心声。对女性而言,长得再美,气质再好,却只能对镜孤芳自赏,是一种“纳西塞斯式”的悲剧。女人的美,只有得到异性的认同,才会真正得到升华,绽放出“美”的两性意义。
再孤傲的女子,在内心中也会渴望一位男性认同自己、赏识自己。此时,男人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一次网络调查显示,世界上的大部分男人,并不会选择那些长得特别惊艳,或是美得“惊世骇俗”的女人做伴侣,通常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位身材比例大致合理,接触起来感觉舒服的女子。
在男人的心中,过于美艳的女人就好像一尊高不可攀的艺术雕像,若是放在高处供人观赏,尚可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可若是将她们搬下“神坛”,娶回家中,反倒不知该如何相处了。
对女人而言,过于华丽的事物也是如此。例如,缀满了花朵或奥地利水晶的鞋子看起来固然美丽,可真要把它穿在脚上,却又会令人发愁,因为大部分女人无法驾驭这种美丽,我们可能完全找不到一件合适的衣物来搭配这双鞋子,如此一来,即便强行穿着它走出去,恐怕人们第一眼看到的也会是鞋子,而并非穿着鞋子的我们。
所以,对于大部分普通女人而言,太过华丽或是太过艺术的物品,反而不适合日常所用。因为它们太过夺目,反而容易喧宾夺主,与我们自身的气质格格不入,反而令我们自身的“美”大打折扣。
被展示才是“美”存在的意义
气质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这点毋庸置疑。然而,一些女人只注重外在美而忽略内心的修炼,这固然是一种不正确的人生态度,可若是反过来,女人只注重提升内心却完全不呵护自己的外表,同样也无法修炼出完美气质。况且,某些女人若是认为,只凭心灵美便能够获得他人的青睐,无异于痴人说梦。
世界有多么残酷,从对待女人外表的偏见就可见一斑。曾有研究表明,外表靓丽的女人,获得成功的机会是那些不够漂亮女人的三倍之多。而一个毫不注重修饰外形的女子,即便她读再多的书,拥有再高的智慧,恐怕也只会落得一个“灭绝师太”的称号。而那些看起来更加舒心、美丽的女子,只需稍稍充实一下内心,便能寻得大好郎君以及前途无量的工作。
但这并不是鼓励女人一心追求外表的美丽而忽视内心修为。事实上,无论是内心的“美”,还是外表的“美”,也只有当我们将其充分展示出来时,才不负这“美”的意义。而一个长得不算太差的女子,只要懂得如何展现自己“美”的一面,便可引来许多人的喜欢。
然而,许多女人不懂这个道理,她们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内秀”才是好女人的标准,若是无论遇见谁,都向其胡乱展示自己的美,岂不是太随便了一些。更何况,对于身边亲近的人来说,心灵美是无须向其刻意展示的,日久自然见人心,相处到了一定时日,对方自然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好女人。
这么说虽然没错,可问题是,许多情侣还未处到“见人心”的时候,便早已因为各种琐事分道扬镳,男方也不再有机会去细细体悟前女友的“心灵美”了。更何况,在一个急功近利,大家恨不得24小时都拿来工作、娱乐的时代,这企图让他人主动发现“心灵美”的愿望,实现起来实在难于登天。
王其芳是个30岁的大龄女子,从28岁起,她就走在了不断相亲的“不归路”上。两年以来,她相过的男子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几乎可以认为,但凡是休息时间,王其芳都给利用了起来。有好事的同学统计了一下,每当给王其芳打电话,十次里面有九次,她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
然而,相亲了这么多次,却没有一个男人看上她,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一起吃过三次饭,就再也没有下文了。王其芳知道,自己体重高达70公斤,绝对不能算是一个美人,可她自视工作好,修养也不错,那些男人看不上她,她也并不在意,只是一味安慰自己,缘分还未来到。
直到有一天,王其芳的最后一个闺密都走进了婚姻殿堂,她才忽然惊慌了起来。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失去了最后一个同盟军,周围目光的焦点都会放在自己身上,许多人一定会在聊天时说出自己的名字,并在后面加上一句:“看,就是那个胖胖的王其芳,都30多岁了,还没有男人要她。”
为了打消这种焦虑感,王其芳将新婚的闺密约出来喝茶,并直白地问她:“你到底是怎么把自己嫁出去的?”
闺密看了看王其芳,却并不急着正面回答她的问题,而是慢条斯理地反问道:“你是想问,自己怎么相了那么多次亲,却每次都被对方踹掉吧?”
眼见王其芳愣愣的,不知道怎么回答,闺密又一脸恨铁不成钢地指着她说道:“你以为是因为自己胖吗?错!是因为你从来就不肯好好收拾自己,也从来都不肯把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别人看。你这种温吞的个性,难道还指望男人来发现你的好吗?”
接着,闺密不由分说地拉起王其芳,先去理发店给她换了一个短发微卷的造型,接着又带她去商场,逼着王其芳买了一套大方简约的低胸硬质布料连身裙、一双黑色坡跟的厚底鞋,然后又用脱毛膏将她一身的汗毛脱尽。在做完这些之后,闺密将王其芳推到了镜子跟前,拍拍她的背,说:“你看看,虽然你是个胖子,但世界上也有漂亮的胖子。所以,胖不是你的错,没有向外展示自己‘美’的风格,才是你至今嫁不出去的原因。”
就这样,王其芳带着闺密帮她设计的造型,在三个月后,也成功地披上了婚纱。婚后,丈夫常对她说:“我就喜欢你这种肉嘟嘟的手感,还有那一身富态的气质。”
王其芳绝不是唯一一个通过改变形象就将自己成功推入婚姻的女人。实际上,女人只要懂得如何展示自己的“美”,无论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都能够占据极大的优势,甚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正是“美”的魔力。
一个不够“美”的女人,无论对自己做了什么,人们都不会将她与气质联系起来。这种“美”,却未必一定要五官漂亮、身材匀称。据说,世界第一艳星玛丽莲梦露,身高不足160厘米,体重也超出标准许多,就连身材,也是腿短身长的类型,然而,正是因为她懂得如何表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反而让人觉得她性感无比,美艳动人。
不少北大女人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即天生长得美的女人,不如后天懂得展现美的女人。更何况,天生便长得完美无瑕,五官按照黄金比例排列,并且拍照时360度毫无死角的女人,实在少之又少。事实上,世界上的大部分美人,都极其懂得如何向世人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
而最完美的气质,也只有在这种展现“美”的时候,才会被一同释放出来,并同“美”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女人最自然最标志性的符号。因此,女人不应吝啬自己的美,无论我们的气质是清新优雅,或是性感华贵,都应将其大方地毫不吝啬地展现出来。否则,就算将这种特质一辈子藏在心中,也不会有人进入我们的内心欣赏这种“美”,只待年华老去风华不再时,或许会惊奇地发现,我们早已失去了展示“美”的机会,失去了命运赋予我们的最美时光。
懂得让爱与美适度绽放
曾经有一个叫小梅的女人,她每次恋爱,无不用心至极,却都以被甩告终。而每一任男友最后都会对她说:“你是个好姑娘,但是我们并不适合。”后来,在一次聊天的时候,朋友对她说:“小梅,你长得也挺好看,是不是桃花运不好?为什么已经交往了三个男友,却都没有结果呢?”
小梅想了想,无奈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啊!每一次恋爱我都挺认真的。就拿第一任来说吧,当年,我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为他倾其所有,还跟着他一起去了南方打工,他喜欢我穿什么衣服,我就买来穿给他看,他喜欢我化什么样的妆,我就努力去学来化给他看。大概是我遇人不淑,他居然是个花心鬼,我们交往还不到两年,他就开始劈腿,跟别的女人跑了。”
听了小梅的回答,我们大概能够隐约猜到,为什么她这么尽心尽力,在爱情中却依然没有获得一个好的结果。答案就在这“尽心尽力”上。女人的美,固然是需要男人来鉴赏,可是一个太过于在意男人眼光的女人,甚至所有费心的装扮都只是为了取悦男人,却反而会因为太过失去本性,完全不会得到对方的赞赏。古人所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大致说的就是这样一类事了。
不过,小梅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在她失去了第三任男友之后,她痛定思痛,发誓今后无论遇见什么样的男人,都一定要学会先让自己开心、快乐,也不会再因为男人的一句话,就盲目改变自己,让自己难过,更不会全心全意取悦对方,并为了对方而改变自己生活的轨迹。
就在小梅发誓之后,奇迹出现了。她很快遇见了第四任男友。可这时的小梅,再也没有将全部的重心都放在男人身上。她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兴趣和爱好,每天也只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打扮,甚至会推掉男友的约会,去陪闺密看电影。偶尔就连她自己也觉得,自己对男友的态度,是不是有些太过恶劣了。
很快,小梅便接到了男友正式谈判的邀请。此时,她的心中也不免一惊,莫非分手“魔咒”又要出现了吗?然而,小梅的担心是多余的,男友拿出了求婚戒指,对她说:“我们结婚吧!只有和你结了婚,我才能彻底将你抓牢,成为我一生的伴侣!”
在放弃了取悦男人之后,小梅终于修成正果,成功觅得了好郎君。当看见这个大好结局时,大家会不会觉得很眼熟,在我们身边几乎存在着无数个“小梅”。大约每一个女人,都会在遇见和小梅一样的经历后才会一夜成熟,变成一个懂得爱,会爱的女人。我们往往发现,那些爱得最深最真切的人,往往也是爱得最失败的人。
“爱”也是一种美学。懂得爱的女人,也必定懂得如果让自己变得更美,只是这样的“美”,只为愉悦自己的身心,与他人无关。太过沉重的“爱”,就与太过奢华的“美”一样,只能被高高摆在艺术的殿堂之内供人欣赏,却难以接近普通人的生活。
懂得让爱与美适度绽放,是每一个女人在修习美学时,都必须注意的问题。“爱”太重,“美”太甚,都会令人产生一种深深的负罪感,从而不敢接近,不敢触碰。所以,女人若要修炼气质,切不可做得太过,自然随意才是最好的状态,若是真的将自己修成神一般的人物,反而会令人不愿直视,不敢亲近。其实,一个女人只要有能力让自己活得光鲜、活得快乐,便足以吸引男人的心。
在北大的校友中,曾经流行着一种“8分哲学”。即所有事情,都无须使出10分力气,只要8分尽力即可,而剩下的2分力量,则用来养精蓄锐,享受人生。借用这种哲学,女人的“美”也应如此。
一个女人,若是在年轻时便“美”到10分,那么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她或许再无可能变得更美,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些昔日的美人便会开始慢慢走向下坡路,最终成为人们眼中的“过气美人”。
事实上,年轻时只需稍加打扮与修饰,女人的青春气息便能自然绽放,人们也自然会欣赏到一种不受岁月约束的随性气质。那些在30岁前便要整日费心打扮,甚至花费几个小时捣鼓脸上皮肤的女子,她们的本心气质往往被太过浓艳的装束牢牢覆盖,反而会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青春之美。
一个习惯用浓妆与华服包裹自己的女人,若是有人问她:“每天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在打扮上,你真的会觉得快乐吗?”她们大多会做如此回答:“虽然觉得很累,可是我也没有办法,每天不化妆,不打扮,我要怎么出门呢?”
当“美”超越了它应该绽放的尺度时,女人便会被它束缚,成为“美”的奴隶。此时,这种刻意装扮出的“美”,不但不会令人们感到心情愉悦,反而会因为接触了大量过度的、不自然的“美”,从而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爱到8分,美到8分,让人生永远有继续前进的可能,才是女人在气质修炼道路上最应遵从的哲学。如今,当人们翻出数十年前的老照片时,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便是,每一个最终拥有优雅气质的女人,在数十年前,都并不是当时最美的女人。那时,这些稚嫩的女孩们,脸上都无不带着青涩而干净的笑容。这样的女人在年轻时,日后虽无那般惊艳,却是最懂得绽放青春之美的女人。
一个等待着拥有优雅与气质的女人,在某个时段就好比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总要在加足了营养与水分后,令其渐渐自然绽放才会显得更加娇艳美丽。相反,若是花瓣尚未完全展开,便人为将花骨朵强行掰开,不但不会得到美丽的花朵,反而会连那种“含苞待放”的美都一起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