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扶风窦义①年十五,诸姑累朝国戚,其伯工部尚书,于嘉令坊有庙院。张敬立任安州归,安州土出丝履,敬立赍十数緉,散诸甥侄。咸竞取之,义独不取。俄而所剩之一緉又稍大,义再拜而受,遂于市鬻之,得钱半斤密贮之。
潜于锻炉作二支小锸,利其刃。五月初,长安盛飞榆荚,义扫聚得斛余,遂往谐伯所,借庙院习业。伯父从之,义夜则潜寄褒义寺法安上人院止,昼则往庙中,以二锸开隙地,广五寸,深五寸,共四十五条,皆长二十馀步,汲水灌之,布榆荚于其中。寻遇夏雨,尽皆滋长,比及秋,森然已及尺馀,千万馀株矣。
及明年,已长三尺馀,义伐其并者,相去各三寸,又选其条枝稠直者悉留之。所斫下者作围束之,得百馀束。遇秋阴霖,每束鬻值十馀钱。又明年,汲水于旧榆沟中,至秋,榆已有大者如鸡卵,更选其稠直者,以斧去之,又得二百馀束。此时鬻利数倍矣。后五年,遂取大者作屋椽,约千馀茎,鬻之,得三四万钱。其端大之材在庙院者,不啻千馀,皆堪作车乘之用。
此时生涯已有百馀,遂买麻布,雇人作小袋子。又买内乡新麻鞋数百,不离庙中。长安诸坊小儿及金吾家小儿等,日给饼三枚、钱十五文,付与袋子一口,至冬拾槐子实其内,纳焉。月馀,槐子已积两车矣,又令小儿拾破麻鞋,每三以新麻鞋一换之。远近知之,送破麻鞋者云集,数日获千馀緉。然后鬻榆材中车轮者,此时又得百馀千。雇日佣人于宗贤西门水涧,洗其破麻鞋,曝干,贮庙院中。又坊门外买诸堆积弃碎瓦子,令工人于流水涧洗其泥滓,车载积于庙中,然后置石觜碓五具,剉碓三具,西市买油靛数石,雇人执爨,广召日佣人,令剉其破麻鞋,粉其碎瓦,经疏布筛之,合槐子、油靛,令役人日夜加工烂捣,从臼中熟出。命二人并手团握,例长三尺以下,圆径三寸,垛之。得万馀条,号为“法烛”。
建中初,六月,京城大雨,巷无车轮,义乃取此法烛鬻之,每条百文,将燃炊爨,与薪功倍,又获无穷之利。先是西市秤行之南,有十馀亩坳下潜污之地,目为“小海池”,为旗亭之内众污所聚,义遂求买之。其主不测,义酬钱三万。既获之,于其中立标悬幡子,绕池设六七铺,制造煎饼及团子,召小儿掷瓦砾,击其幡标,中者以煎饼团子啖,不逾月,两街小儿竞往,所掷瓦已满池矣。遂经度造店二十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店今存焉,号为“窦家店”。
【注释】
①窦义:唐代京师富商。扶风(今属陕西)人。
【译文】
扶风人窦义年仅十五岁,几位姑姑都是皇亲国戚,伯父是工部尚书,在嘉令坊有座庙院。当时张敬立由安州刺史一职任满返乡,安州产的丝鞋一向最为出名,张敬立带了十多双丝鞋回来,送给甥侄。大伙争相挑选,只有窦义不与众兄弟争鞋。众人挑选完后,只剩下一双较大的丝鞋,窦义一再拜谢后,才收下这双鞋,接着拿着鞋到市集变卖,得钱半斤,窦义把这些钱好好地存起来。
五月初的长安城,处处可见飞榆荚掉落,窦义将地面的飞榆荚扫作一堆,大约有八斗多,接着又暗中打造两支小铁铲,一切准备妥当后,窦义便向伯父要求到庙院中读书习业,伯父答应了窦义的要求。
窦义晚上睡在褒义寺,白天则在庙院用两只铁铲开垦空地,一共开垦了四十五条长沟,宽五寸,深五寸,每条沟长二十多步,每天浇水灌溉,又把榆荚埋入沟中。七月时夏雨充沛,榆荚都开始抽芽,到秋天时,榆苗已有一尺多高了,总计有上万株。
第二年,榆树有三尺多高了,窦义把其中生长得较密集的榆株砍去,使每株榆树保持三寸的间隔,又挑选枝干挺直的榆株特别加以照料。砍下的榆株一束束捆好,共有一百多束,碰到秋雨季节,每束榆株可卖到一千多钱。
第三年秋天,榆树已粗如拳头,窦义挑选枝干挺直的榆株,砍下后又捆成二百多束,这时更卖得比以前多好几倍的价钱。
五年后,窦义选最粗大的榆树一千多株,用做屋梁建材,卖得三四万钱,其他可做车厢板的榆树共有一千多株,都堆积在庙院里。
后来窦义已有家财百万,于是他又买进大批麻布,雇人做成麻袋,又从内乡买进数百双新麻鞋,存寄在庙中。窦义召来长安街上的小孩,每天给他们每人饼三块及十五文钱,再交给他们每人一条麻袋,在冬天里捡拾槐子放在麻袋内。一个多月后,槐子已有满满两车了。
窦义又要小孩们捡拾破麻鞋,每三双破麻鞋换新麻鞋一双,消息传开后,远近居民纷纷拿破麻鞋来换,一天之内,就换得一千多双破麻鞋。
窦义遂卖掉庙院所存可以制成车轮的榆材,共卖得好几十万钱,接着窦义雇人在西门外清洗破麻鞋,再带回庙院晒干,又在城外购买他人丢弃废置的碎瓦片,要工人在河沟内把碎瓦片上的泥土冲去,堆放在庙里,然后命人把破麻鞋捣烂,碎瓦片磨成粉状,以疏布筛拣后,加入槐子、油靛放进大锅,命人日夜不停搅动,等搅成糊状,就要两人将糊状物搓成长三尺、粗三寸的麻条,称为“法烛”。
建中某年六月京城大雨,窦义乘机大卖法烛,每条卖百文钱,用法烛燃火煮饭,效果不比木柴差,因此窦义又获利不少。
最初西市的南边,有十多亩洼地,一般人称这块地为“小海地”,是城中无赖汉常聚集的地方。窦义想把这块地买下,地主不肯,于是窦义又再加价三万钱才买下。接着就在洼地设立标志旗幡,沿着洼地四周,设立六七个铺子,做煎饼及饭团,召附近孩童扔掷瓦块,凡是击中旗幡者,都可免费吃煎饼或饭团。
街上的孩童争相前往,不到一个月,所掷的瓦片几乎将整个洼地都填满。窦义在此开设二十家店铺,由于位置适宜,每天获利数千。这些店铺至今犹存,人们称为“窦家店”。
【心读】
窦义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市场的需求有一个提前的预知,这种预知使得他的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巨额的商业利润。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学习,甚至于借鉴、模仿。
首先,窦义预知到京师是个消费城市,木材的需求量应该是巨大的,他的生意可以说就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的。后面一系列的商业运作,都是以此为根据的。因此,他将获赠的丝鞋变卖,积下了第一桶金,有了商业运作的原始积累。而后,极具商业头脑的他敏锐地观察到,长安城里到处飞落的飞榆荚,可以用来种植木材。这样,就变废为宝,没花费资金,就有了充足的原材料。
如果说,这一阶段,窦义还仅仅停留在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的话,那么,法烛的发明,则是他开拓新领域、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尝试,结果证明相当成功。在这一过程中,他收集在人们看来一文不值的原料,而他的行为也让人困惑不解。但是,当京师大雨、燃料缺乏时,法烛就为窦义带来了巨额利润。这种商业先见,也就是对市场需求的成功预期,造就了窦义的商业神话。至于他收买废洼地,用作旅店开发,更是独具慧眼,是这种预知的进一步延伸。
窦义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现在的企业,尤其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缺乏长远的商业构想,急功近利,往往没有自己的商业发展规划,而是一味地仿效别人,跟在别人的后面。哪种商品畅销、利润大,就一窝蜂地从事这种商品的生产。这在根本上讲,就是一种商业滞后,不可能给企业带来发展。即使有时能够获得暂时的利润,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而且获得利润的只能是其中的一些幸运儿。在这种商业运行模式下,不仅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结果是项目重复上马,效益连年下滑,资源严重浪费,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四十岁的人也许还能记得当年的“阿里斯顿”冰箱。当时中国企业引进了意大利的冰箱生产线,结果国内有八家企业同时做这一项目。人称“阿里斯顿八兄弟”。结果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市场饱和,最后只能是相继破产或者转产。这可以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那么,现在的汽车行业同样存在这种问题。全国汽车厂家共有一千多家,而在这一千多家中,只有极少数的产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大多数厂家一年只生产几百辆,甚至更少的汽车。这是对资源的绝对浪费。而且全国这么多厂家一年的汽车总产量还不及国外一家汽车大企业的年产量,何从谈起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国家现在正严格汽车准入制度,加快组建汽车企业集团,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形成规模效益。这是非常明智、也是迫在眉睫的。
窦义的成功应该说是一个小商人不断成功、生意规模不断扩大、最后成为大商人的模式。这种“滚雪球”式的发展、成功模式更值得那些有创业信念却缺乏资金的小企业和个人去借鉴、学习。
参考书目
《点破天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韩扑、唐晓岚编著 辽宁画报出版社
《易经杂说》 南怀瑾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白话智囊》 冯梦龙 / 辑 诸伟奇 / 等译 岳麓书社
《智囊全集》 冯梦龙 中国文史出版社